在全國各地,除文化課和藝術培訓之外,選擇體育課的家長和孩子越來越多。在各種課外輔導班中,運動類課程幾乎成為家長報班的“標配”,火爆程度不亞於奧數。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體育培訓業尤其是青少年體育培訓近兩年發展很快,從消費者也就是家長的角度來說,是出於對孩子教育的長遠考慮。
上述現象,體現的是家長觀念的轉變,從重視孩子的智力培養到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能造福孩子的幼年,也會對孩子的健康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體育鍛煉對孩子的影響是長遠的,不單單能練就健康的體態,實現動作的平衡、協調、靈敏等,還能夠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識。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認為,“健全的身體是一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要強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兒童”,“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
幼兒身心要充分發展,必然以健康為前提。然而,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我們要警惕一種現象,即謹防對孩子進行某種專項訓練,如“堅持性訓練”“耐力性訓練”“力量性訓練”等。這種脫離孩子具體生活的專項訓練是違背孩子身體發育規律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體育鍛煉應該融入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用多種方式來加以引導。
一是政府要加大對體育設施的投入,為社會提供體育鍛煉的氛圍。生活小區可配套一些體育運動器材,增加專門體育館場的建設,引入一些體育賽事,引導全民注重體育鍛煉。
二是家長要在生活中適度引導,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家長要以身作則,從小讓孩子養成鍛煉的習慣,但也不要奔著培養體育天才的目標而來。家長在閑暇時,可以帶領孩子騎自行車、打羽毛球、跳繩、打籃球等,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鍛煉意識。
三是學校要按時開展體育課,科學引導學生的體育鍛煉。相較於家長的“隨意性”引導,學校的體育課則是專業的。體育教師的動作規範,能讓孩子學會很多運動技能,激發孩子們練習的興趣。如讓孩子們學習立定跳遠,以“小羚羊過河”遊戲切入,讓孩子學會預擺、騰空、緩衝落地等專業動作,這種有趣的情境、專業動作的引領會讓孩子們的體育運動更有實效。
17世紀英國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全的身體。凡心智和身體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麼別的奢望了;身體或心智如有一方麵不健全,那麼即使得到了種種別的東西也是枉然” 。因此,讓孩子從小養成鍛煉的習慣,必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作者穀錦燕,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