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全麵放開,不少家庭都在思考“生還是不生”。近日,又有媒體將目光投向家裏的“老大”。在采訪中,不少“大孩兒”都表示出抵觸心理,稱“感覺受到了冷落,媽媽看不到我流淚”。無忌童言,或許能逗得人們一樂,但這種心態卻令人深思。
不願受冷落是獨生子女一代的普遍心態。作為家裏的獨苗,打小就被爸爸媽媽寵著、爺爺奶奶捧著,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正是這樣的生活經曆,導致很多獨生子女向人索取的多,付出分享的少;樂於被包容順從,卻不善於遷就妥協。有些孩子難免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聽說要有一個弟弟妹妹,就感覺要分走了父母對自己的獨寵,心裏便會酸酸的。
應當看到,這實際是我們當下家庭教育中的現實問題。突出表現就是對孩子衣食生活過分嗬護,而對其性格心態卻關照不夠。近些年來,“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天之驕子無法適應社會”屢屢見諸報端,很大程度是溺愛造成的後遺症。作為社會人,孩子終究要學會在社會中與他人共存。這也客觀上決定了,關心他人、與人分享是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的必選項。倘若缺腿,在家裏尚且有父母罩著,問題不明顯,一旦步入社會很可能就會處處碰壁,“兩條腿無法協調”。
無論家裏有幾個“寶”,家庭教育都有責任讓孩子擺正心態,對家庭、社會和生活有正確認知。理性的愛,真正好的教育,決不是讓孩子篤行“惟我獨尊”,而是要讓孩子學會做真人、做真事。在對話中彼此理解,在關愛中嚴格要求,在信任中促進孩子全麵發展,在這種生活和教育的良性互動中,不斷讓孩子提高生存能力,喚醒心靈感悟,提升生命體驗,養成健全人格。要知道,生命隻有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奔騰,才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長點,才能得到完整、和諧、多方麵、自由的發展。隻有讓孩子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負責,才能使他們由被動的受嗬護者成長為積極參與社會、主動變革社會、掌握自己命運的社會成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