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寶寶小雨的媽媽沫沫是個“海歸”,生下寶寶後,她嚴格按照國外育兒書的方法教育孩子,小雨哭鬧,她就把孩子關在廁所裏冷靜2分鍾,誰知2分鍾後,孩子哭得更厲害。沫沫不禁納悶,“是中國孩子不適合外國方法,還是我的用法不對呢?”
關於“冷靜法”,有不少媽媽試用過後有疑惑,比如雖然孩子暫時不哭鬧,但錯誤照犯,甚至會挑戰父母。家庭冷靜法該如何操作?冷靜是單純的不理孩子嗎?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冷靜不是隔離
孩子能否明白冷靜的意義
“每次用小黑屋,我心裏都很糾結。”沫沫說,“我希望讓孩子從狂躁的狀態中冷靜下來,再跟他講道理。可小雨仿佛不理解我的做法,一直哭,一直哭。”
在國家二級心理師張秋看來,很多家長在使用冷靜法時,簡單地把冷靜與隔離等同起來。孩子錯了,就把他推進一個房間,關上門,任其哭喊。這種做法會導致兩種後果:第一,孩子喊累了,暫時不鬧了,但他不理解父母的做法,無形中會影響親密關係。第二種後果,孩子因為恐懼,哭鬧不休,冷靜療法宣告失敗。
“我希望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以及記住教訓,以後不再犯。”沫沫說,“但孩子好像理解不到我的意思。”
張秋表示,雖然在學理上承認學齡前兒童在發現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上,逐漸變得有洞察力,開始理解他人情緒產生的原因,但這並不代表兒童能夠理解和接受成年人的處事邏輯。有時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並不認為這是錯的。所以,當他們做錯事被成人拒絕後,就會迷惑,而有限的表達能力讓兒童隻能通過哭鬧表示抗拒。所以,即使把孩子扔進小黑屋,他明白是因為做錯事,但孩子依然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