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有著自己獨特的長相、性格與脾氣。人世間沒有兩片脈絡一模一樣的樹葉,也沒有兩個稟賦與習性一模一樣的孩子,這是造物主賦予每個家庭的欣喜。然而中國的學校教育注重統一的標準和效率,孩子們性格中那些不符合統一法則的凹凸有致的特點,被學校這部機器無情地刪減。或許,這也成為以個體為對象的家庭教育與注重整體的學校教育之間必然產生的差異和矛盾。
導言:教育作為社會必需品,它屬於中國少數開放不夠、競爭不足的產業。尤其是義務教育,統一的教育標準已經很難滿足中國家庭以及學生個人的多元化需求。我們所處的社會裏,其他領域越開放,就越顯得義務教育領域如平原上壘起的城堡,防衛森嚴,高牆林立。
“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存在於隻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會削減父母的憂慮。和多子多孫的前輩人相比,隻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的父母會更長久地沉溺於育兒焦慮中。”美國育兒方麵的臨床醫學家戴維. 安德雷格的研究結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從歐美等發達國家來看,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隻要一個孩子,新手父母的焦慮感明顯增強。而隨著中國獨生子女一代開始生兒育女,喂奶、添輔食、早教、擇校……,養育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夠看到父母們的無限焦慮。
什麼是育兒焦慮症?
“如果你沒有孩子以外的生活,或者當你的孩子出了一點小問題,比如磕破頭皮,和別的孩子發生一點口角和爭執,你就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無法承受一點意外發生,你可能就是這可憐又可厭的家長中的一位。”而沉溺於焦慮泥潭,過於兒女情長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為弊大於利。他們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毀壞孩子的未來——伴隨焦慮而來的過度控製,不僅毀掉孩子之所以為孩子的生活樂趣,還會毀壞他長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獨立、忍耐力。過於苦口婆心的父母被社會學家們總結為“失去自己人生目標的人”,“通常人們說到對孩子的擔心時,他們是將自己對人生的恐懼移情到了孩子身上”。中國絕大部分家庭隻有一個孩子,這種“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的愛惜之情,使得養育變得格外謹慎。從備孕開始,“七零”“八零”後家長們,發揮出當年備戰高考的勁頭,在論壇裏、書本上、朋友圈裏認真研習每一個需要注意的步驟,仿佛是奔著生產一台精密儀器的架勢而去。小孩還沒到三歲,一些父母就已經焦急地把孩子幼兒園、小學、中學之路規劃好了。看到朋友送孩子去國外留學,自己就難免焦急:我是不是在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付出的是不是還不夠多?
“七零”“八零“後的家長們,與自己的父輩們不一樣,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趕上了中國社會近年來的人口大遷徙,不少人通過個人奮鬥進入了城市的中產階層,他們不懼折騰,從崇尚歐美的化妝品、藍天白雲到崇尚起歐美的教育,希望孩子比自己年少時眼界更開闊、英語更標準、更具有世界公民的潛質。過去三十多年膨脹起來的個人財富,使得不少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有能力去做更多選擇。
教育作為社會必需品,它屬於中國少數開放不夠、競爭不足的產業。尤其是義務教育,統一的教育標準已經很難滿足中國家庭以及學生個人的多元化需求。我們所處的社會裏,其他領域越開放,就越顯得義務教育領域如平原上壘起的城堡,防衛森嚴,高牆林立。
家長個人對於義務教育的呼籲和反饋,往往如小石子投入大海,激不起多少浪花。一些茫然而不甘的家長們開始離開教育大道,去尋覓可能更適合自己孩子的羊腸小徑。近些年來低齡留學、國際學校的持續升溫,一批家庭開始探路,去尋找能夠結合東西方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而家長們尋找新教育方式的起因,基本都源於對眼下學校教育的困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