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止是孩子,我們自己也常迷失在同伴的壓力裏,“事實上,許多時候,最先選擇放棄麵對、而采取妥協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希望孩子不會隨波逐流,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先從我們自己做起。雖然此文中的例子和描述背景都不在中國,但一樣值得我們思考。
許多時候,活在比較、妥協、攀比中的父母告訴孩子:“媽媽其實和你一樣,也在別人的認同裏尋找答案”,我們害怕孩子被為難,被孤立,被拒絕,所以選擇順從潮流,盡管我們知道這未必對;其實我們父母正是那害怕被為難、被孤立、被拒絕而選擇默認讓步的迷失者。
同伴壓力是一生的征戰
同伴壓力(Peerpressure)是一個惱人一生的話題。對3歲的孩子,它是因小夥伴都有托馬斯火車、自己卻沒有而帶來的懊惱;對6歲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群每日以花生醬果醬麵包為午餐的孩子中間,開始討厭自己便當盒裏的中餐;
對9歲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腳一雙的UGG(起源於1978年南加州海灘的美國高端時尚生活方式的國際知名品牌)的群體,雖然裏麵包裹的是汗臭的雙腳;對11歲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對於加入學校餐廳裏最受歡迎的一群的渴望,盡管代價是裝出酷酷的樣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諷自己心裏喜歡的朋友。
可以看得出,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同伴壓力在逐漸露出猙獰的麵色,失去孩童時代近乎可愛、隻是有那麼一點點小小放肆的表象。
對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壓力就已經非常令人震驚地帶領你我的孩子進入到噩夢一般的選擇:那就是要不要為了不被哥們兒笑話就要抽一支香煙或者大麻;是不是因為小閨密們嚐過了禁果,自己也應該嚐試一下和那個臨班的小男生有一個私密的約會。
在以後的日子裏,同伴壓力最終以非常殘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進我們一輩子的生活,進入到人一生幾乎所有的選擇,在此中尋找自我認同和價值成了我們的習慣;同伴壓力使得我們幾乎記不得我們的選擇,是因為自己的實際需要或認定的價值觀,還是因為僅僅是有被同伴接納、認可和肯定的需要而產生的被動需要。
在我們的各樣處境和決定中,同伴壓力無所不在:女朋友的臉蛋兒,男友的家境,大學宿舍周末的派對上的咳藥和亂交,朋友聚會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裏流行的熱衷,購置新屋的大小,汽車的品牌,手上鑽戒的克拉數,兒女入學大學的排名,最後以至於入土後的墓地大小和選址。同伴壓力,就這樣帶著我們愈演愈烈地落入一個需要和價值的迷失,讓我們不知不覺忘記我們到底是誰,到底要什麼。
女兒上學前我和她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同伴壓力
9年前女兒走進學前班,我和她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同伴壓力。那時,四歲半的孩子還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詞語,但是我非常認真地告訴她,從今天起,她所麵臨的世界裏一直將要有這樣一種挑戰在她的麵前——從吃的、穿的、用的、說的話、看的電視、聽的音樂,一直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一個方麵都會被暴露在這樣的壓力之下。
孩子帶回來的挑戰實實在在:上學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點她的膚色和眼睛顏色,讓女兒傷心地抱著綠眼睛的德國娃娃羨慕了好久;隨後有人開始當麵嘲笑她用木頭棍子吃飯,吃的東西怪怪的;小朋友們每個人都擦指甲油,各種顏色的,很漂亮,隻有她沒有;大家都看一個很時髦的電視劇,學裏麵女孩子的說話很酷的態度和不那麼好聽的措辭,她卻沒看過;大家都穿一種款式和牌子的絨衣,沒有的她不入流;女孩子們合夥來嘲笑和欺負一個身體肥胖的小姑娘,女兒因為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