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通過微信、QQ等網絡途徑,家長和老師就能便捷交流,傳統的入戶家訪形式似乎逐漸淡出視野。上周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近8成家長表示,孩子上小學後從來沒有過家訪。網絡時代,“隔空對話”的電子家訪是否真的能夠取代麵對麵的家訪?“微信家訪”、“QQ家訪”、“咖啡館式家訪”,在這些時髦的概念背後,到底何種方式更有利於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家長
家訪是形式大於內容?
2017年9月開學前一周,豐台區某小學學生家長孫女士收到了老師要來家訪的信息,“老師說希望通過家訪了解孩子的暑期學習、生活情況,我也讓即將升入二年級的女兒提前做了準備。”
孫女士說,孩子所在的學校要求“六年內走訪完所有家庭”,每次走訪隨機進行,由班主任和一位任課老師一同進行家訪。
在家訪過程中,孫女士跟老師們交流很愉快。但對家訪的作用孫女士仍有疑問,“6年一次的家訪對了解學生及其家庭有多大意義?在二年級時進行了家訪,是不是之後就不會再有家訪了?”
孫女士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家訪的形式大於內容,如果開展家訪,應該是持續性的,且有針對性地進行。
從網絡調查結果來看,家長對待家訪的態度各不相同。“學習公社”上周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在對家訪的態度中,有五成家長希望家訪,近三成表示無所謂,兩成左右的家長不希望家訪。
記者了解到,家長的顧慮主要來自於幾個方麵:有些是工作太忙難以抽身,有些是考慮要不要“聊表心意”,有些是因家裏情況“特殊”如單親家庭等,擔心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
藝美小學學生朱文銳的媽媽曾對家訪有顧慮:“一次老師說要來家訪,看望受傷請假的孩子。因為我們工作比較忙,家裏隻有老人在,擔心對老師招待不周,心裏很猶豫。但在老師堅持下,我沒有拒絕。” 讓她沒想到的是老師來了並沒有出現預想的問題,反而是孩子因為老師的到來格外開心。“老師還主動給孩子補課講題,讓我很驚訝也很感動。”
在孫女士看來,家訪並非必不可少。“負責的老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以及與家長的課後溝通,很容易了解學生、家長的情況。同時,學校定期舉辦的家長會、家委會、正麵管教等家長課程都有助於增進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互相了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