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上海靜安的黃嘉慧(化名)突然收到短信,信用卡上消費了50元。
錢是她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拿的,用來充值遊戲幣。
雖然當晚就教育了兒子,換了密碼,黃嘉慧仍憂心忡忡,“怕他會去看所謂的‘視頻直播’,甚至打賞主播。”
這樣的擔憂,很多青少年的家長都有。記者走訪發現,在小學高年級學生中,智能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普及率很高。個人隱私泄露、掃抽獎二維碼、甚至盜用父母賬號購買遊戲幣等事件,在部分小學生身上也時有發生。
孩子們能否在校園中得到網絡安全教育,從而減少網絡信息化時代帶來的負麵效應?
2016年4月10日,信息安全專家黃建文正在給愚園路一小的孩子們上課。本文圖均為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 供圖
去年,上海率先在愚園路第一小學試點開設網絡安全公開課,多名網絡信息安全專家授課,課程包括遊戲、網絡、移動、社交、個人信息保護等,孩子“熱情很高,上課時間一再拖長”。今年,這項試點已擴大至全市7個區10餘所學校。
在近期開展的網絡安全宣傳周中,主辦方專門安排9月19日為校園日活動,並將組織信息安全官及專家學者,在愚一小學,銅川路小學、世外小學等學校開展網絡安全進校園講座。
上海交大心理谘詢中心副教授劉曄萍認為,由信息安全專家帶著公開課進校園,讓孩子在玩遊戲、上網時更注重網絡安全,並激發他們對科技的興趣,是很好的一種嚐試。
不過,她表示,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更重要的卻是對成人的教育,“對很多孩子來說,關鍵還是家長自己的示範作用。”
媽媽擔心五年級兒子打賞主播
今年初,上海市民黃嘉慧下班路上突然收到一條短信:信用卡被消費50元。
她以為信用卡被盜,趕緊撥打銀行客服熱線,被告知這筆消費可能被用於購買遊戲幣。
黃嘉慧立即想到了正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打電話一問,果然是兒子用她的賬號購買了遊戲幣。
“在這之前,我從來沒發現他玩手遊,更沒想到他會用我的賬號和密碼去買遊戲幣。”黃嘉慧說,當天回家,她立即更換了密碼,教育了兒子。此後,她一直擔心孩子沉迷於遊戲,更怕他去看視頻直播,甚至打賞主播。“這幾個月,我一直在盯緊兒子的手機和iPad,並不斷修改自己的密碼。”
馮青萍(化名)也正為小學五年級的兒子用手機而苦惱。
“他的手機收到一些有未知鏈接的短信,出於好奇,他就會點進去。但其實,很多內容是少兒不宜的。”馮青萍說,她不止一次就這個問題教育孩子,但孩子似乎並不聽她的,學校裏也沒有這方麵的課程。
在全國,青少年群體正成網絡安全威脅的重災區。
今年初,央視播出的“13歲熊孩子打賞網紅男主播,兩月敗光母親25萬元”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各方的關注。
今年5月,海南一名12歲的小學生打賞女主播,花去環衛工母親辛苦積攢下的4萬元。
公開報道中的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網民達2.77億人。2015年,近六成青少年遭遇網絡威脅,其中電信詐騙和賬號被盜最為常見。在所有報案的青少年網絡詐騙受害者中,年齡最小的僅11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