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孩子十分優秀,中國孩子卻常常要為自己的行為臉紅;少年愛迪生還救過媽媽?學寫中國字,先認外國名?……近日,部分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提出質疑,認為“數十篇課文存在貶中崇洋傾向”。(2017年8月15日新華社)
關於語文教材編寫的話題一直比較熱,因為語文乃百科之母,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也不足為怪。近日又有部分學生家長質疑小學語文教材中有“數十篇課文存在貶中崇洋傾向”。對此,網友們展開了充分討論,人教社也作出了公開回應。如何看待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貶中崇洋”傾向?筆者認為,我們不能離開語文教材編寫目的和使用對象而進行抽象的無意義的討論,隻有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現實需要來進行討論才有積極意義。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教材體現國家意誌,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體製,切實保證教材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這可作為我們思考和討論小學語文教材“貶中崇洋”傾向的指導思想。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材被質疑“貶中崇洋”並非空穴來風,應當實事求是地辯證地看待。
作為語文教材,必須立足於講好本民族的故事,即中國故事。這是因為:
中國本身是一個有著5000餘年悠久燦爛文化的國家,從古到今,各種故事,舉不勝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需借助外國故事來教育本民族青少年。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孩子的優秀美德、聰明智慧是絕對不容置疑的,如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救人、曹衝稱象,等等,還用得著拿外國孩子的美德故事來教育中國孩子嗎?須知,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者是中國孩子,我們自己的孩子,自小就受到母語的熏陶習染,用本民族故事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是更好麼?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麼?我想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幫助孩子們識文斷字,熟悉掌握中國常用漢字的識讀、拚寫和運用;二是對孩子進行隱含在課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孩子們逐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價值觀念,培育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父母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黨愛社會主義。顯然,離開中國故事,用外國故事,無法達到這一目的,至少要打折扣。
同時,語文教材選編課文,堅持以本民族本國故事為主,還是以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為主,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問題。作為中華民族,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最不應該丟掉的是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信,我們就是一盤散沙,不可能走到今天;沒有文化自信,我們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偉大民族之林;沒有文化自信,我們就不可能影響西方文明的發展,讓世界對我們刮目相看。
當然,我們也不是盲目排外主義者,我們並不拒絕其他民族其他國家一切好的優秀的東西。語文教材中適當選編一些優秀的外國故事,對孩子的教育,對開闊孩子的視野,也是有益的。
總之,語文教材的特殊使命,要求我們必須立足於講好中國故事,堅持用優秀的經典的真實的中國故事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引導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長大後自覺承擔起在家庭、民族、國家、社會中應盡的責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