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丁與焦慮”:教育的適切性呼喚教育理念和內容係統更新
教育的曆史應該是人類從誕生起就開始了,不像別的行業化不斷地在更新迭代,日新月異,教育始終是在解決一個問題,即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實現個體自我成長與發展。
對於家庭而言,怎麼從家庭環境(遺傳基因、家族曆史與文化等)出發,結合孩子天性、當代社會等因數,實施適切的教養。從學校層麵來看,依據自身定位,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和個別學生特殊發展特點,優化教育資源,實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今後成就自身職業及生活所需的教育。
從古到今,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湧現出眾多教育大師及相關教育理論,可以說沒有任何別的領域有如此之多的成果積澱。同時,有意思的是對於教師這個職業有很多別稱,比如先生、教員、園丁、蠟燭、慈母、春蠶、教練、人類靈魂工程師等等,這正好體現了教育特有的多樣、多元和複雜。教育的對象是人,既有共性,更有個性,要把共性和個性結合,實施真正適切的教育無疑困難重重。可以用工業化手段高效應對人的共性問題,但是對於個性問題,工業化手段則顯得無能為力,某種程度上反而會對此造成極大傷害。於是,“私人訂製”大受歡迎,各種不同類型的學校——公辦、民辦(貴族、私立、國際等)、培訓輔導機構、小班化教學等等無不通過差異化競爭獲得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育工業化帶來的不足與缺憾。於是,當下的教育行業似乎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生機勃勃的場景!
但是,當下的教育真的已經滿足了芸芸眾生的需求了嗎?教育真的發揮了其應有的促進人全麵發展,讓人能持久地追求自己幸福的功能了嗎?
答案是值得令人思考的,因為教育還在不斷、持續地打補丁!
一段時間以來,教育“補丁”熱潮越發猛烈。比如,提升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新高考改革、藝術教育進中考、教育部“教育懲戒”、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抓好beplay體育手機作業、睡眠、手機、體質管理”、北京“體育20條”、天津“勞動教育評價成升學依據”、全國人大“家庭法草案”、上海“每位教師10年內必須有流動記錄”、福建“打破教研員終身製”等等,從這些熱詞中可以看出各教育相關單位和部門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麵對當下教育困局持續出招,發起了實現美好教育攻堅戰!
筆者以為,“補丁”得打,但是這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隻有同時解決學生學習共性和個性問題,通過實現教育內容的“係統更新”提供適切的教育,教育的真正功能才能得以有效發揮!朱永新教授的觀點很有啟發。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辦的第二屆beplay體育手機教材論壇上朱教授說“不解決學什麼的問題,教育改革就成了無源之水”。他認為,現代教育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應該學什麼和怎麼學,“現在,教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教’轉向了‘學’,所以‘學什麼’尤其關鍵。”近30年來,人類的科學知識成果比過去2000年還要多的多,如果還沿用原來的知識體係顯然是不行的。為此,他發起的新教育實驗5年前就提出了卓越課程體係,從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方麵來考慮課程設置——“生命課程”、“大科學”和“大人文”課程。同時,他認為未來的教育至少要給學生留出50%以上的自主空間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再利用已學知識來推進學習和研究,其實是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由“大科學”、“大人文”為基礎組成的基本課程,對學生來說是低難度、低負擔的,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可以不斷尋找自己將來的發展定位,並且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調整。這或許是教育內容係統更新的有效路徑之一。
其次,作為受教育者,要及時實現自我教育的“理念更新”。家長對子女的培養,或者作為學習者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要確立對於“學曆”的理性觀念,正確定位“自我”,盡最大可能不被學曆焦慮所裹挾。中青網記者樊未晨寫到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熱詞,比如“雙非碩士”、“小鎮做題家”、“985相親群”和“海澱家長”等。這些新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無論是就業焦慮、婚戀焦慮還是育兒焦慮,其背後都與學曆焦慮掛鉤,並且這種學曆焦慮不隻是一種個體困擾,而是正在成為社會整體層麵上的一種集體困擾。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文憑社會》一書所描寫,在一個整體向上流動的社會,文憑成為就業、婚姻和提升下一代社會地位的“敲門磚”,圍繞文憑和學曆產生的競爭和焦慮就此成了社會的核心議題。樊記者提出,個體並不隻能屈從於這種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個體性才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不是一紙文憑就定性了一個人的前半生,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後半生。盡管個體困擾始終源於社會結構,引發問題的結構性矛盾並不是憑借個體就能夠克服的。
筆者以為坐以待斃地被動等待完善的製度規範及社會轉型期問題的順利解決當然是不可取的,但不顧“自我”的真實需要,邯鄲學步式的奮起直追,飛蛾撲火地追求所謂的高學曆以躋身上流社會,也是不理性的,最終必定難逃陷入焦慮泥潭而不可自拔的境地。
其實,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大家在一定程度是在充當“園丁”。能不能從專注於產花數量的 “園藝工人”漸漸升級到傾心培育花朵“自身獨特之美”園藝師,這是一個需要時間、智慧和磨難的過程。
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所能做的無非是首先得有個立足於學生終生幸福發展的大教育“格局”,無論社會如何變革,“補丁”花樣如何推陳出新,堅守立德樹人不動搖,唯有如此,我們的教育才能從容,才能不焦慮,從而實現“明道”、“取勢”和“優術”三結合,發揮教育專業性作用,為家長解憂,為學生謀福利。
作者 | 呂仲良,單位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十一高級中學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