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積累的過程,在10歲前,孩子如果能夠盡情參與這三件事,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好的影響。
我的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跟我抱怨工作忙,還要給孩子選擇輔導班,什麼畫畫啊,鋼琴啊,少兒美語啊,一大堆,晚上回家還要抽時間輔導孩子這個那個的,一個字,累!我問他……
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積累的過程,在10歲前,孩子如果能夠盡情參與這三件事,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好的影響。
我的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跟我抱怨工作忙,還要給孩子選擇輔導班,什麼畫畫啊,鋼琴啊,少兒美語啊,一大堆,晚上回家還要抽時間輔導孩子這個那個的,一個字,累!我問他,你帶孩子去捉過蟲子沒?他說你問的問題怎麼這麼沒頭沒腦啊,我跟你說正事呢。我不解釋,讓他快點回答我問題。他告訴我沒有。我又問他,你孩子認識幾種鳥類?他更迷惑了,說這個還真不知道。
至於我為什麼要問這兩個“莫名其妙”的問題,是因為正巧看了美國一家研究機構列出的《孩子在10歲前應該做的32件事》。這32件事分別是: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捏泥團、用麵粉捏小玩意兒、采集青蛙卵、用花瓣製作香水、在窗台上種水芹、用硬紙板做麵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樹、在院子裏挖個洞穴、用手和腳作畫、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用沙子“埋人”、做麵包、堆雪人、創作一個泥雕、參加一次“探險”、在院子裏露營、烘蛋糕、養小動物、采草莓、玩丟棍棒遊戲、能認出5種鳥類、捉小蟲子、騎自行車穿過泥水坑、做一個風箏並放上天、用草和小樹枝搭一個“窩”、在公園找10種不同的葉子、種菜、為父母做早飯並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我將這32件事和自己的一些想法,把孩子10歲前應該做的事歸納為三件:親近自然,親近家庭和親近社會。
一、親近自然
有些家長也常常跟我抱怨小孩子給他休息時間反倒不知道怎麼玩了,無非是看看電視,上上網,打打遊戲之類的。想當初我小時候,生活苦是苦點,但童年的生活卻是樂趣無窮的。上樹捉鳥蛋,下泥塘摸螺螄,多了去了。現在呢,家長有空帶孩子出去玩,去動物園,隔著鐵柵欄看動物,認識了這個是什麼生物,但沒細瞧過,沒摸過,沒研究過,輪到要寫關於動物的作文了,要麼就瞎編亂造,要麼就卡住不會寫了。猜謎語回答的倒是挺快,反過來問孩子這種動物植物有哪些特性就是一問三不知。加上現在孩子金貴,摔一跤就得心疼死全家人,七大姑八大姨一個勁寶貝著,更別說主動讓孩子去泥地上打滾了。
當然我們不可能像美國家庭一樣的,在院子裏搞個露營啊,挖個洞穴啊什麼的,都是一幢幢公寓,沒有獨門獨戶的院子,沒那條件。咱們教孩子親近自然,得根據實際情況來。比起給孩子把休息時間排的滿滿的,不如抽個空帶他們去大自然“探索”一番,這也不失為一種培養孩子想象力的途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