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失控”——尖叫、發脾氣、不講道理,甚至倒地撒潑,不少爸爸媽媽都會覺得自己麵上無光,即便平時耐性比較好的家長也難免失控,不得不給孩子點顏色瞧瞧,以求盡速控製局麵。然而,這樣的方式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有否更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呢?
顧了“麵子”,丟了“裏子”?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失控”,當眾多眼睛好奇地投向我們時,我們難免尷尬,甚至有丟麵子的感覺。此時,若不控製,擔心他人議論孩子缺乏家教,致使做家長的臉上無光,也擔心對孩子成長無益;若控製,又擔心一時興起而失去“管教”的分寸,引來他人質疑的目光;控製無效,場麵更加混亂,不如息事寧人……於是,各種糾結湧上心頭。而孩子似乎也看透了我們的心思,每逢這樣的時刻,小家夥總是鬧騰得更厲害。
實際上,孩子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是全然活在當下的,當某個需求生起,自然會有即刻得到滿足的欲望。加上孩子尚小,自我控製能力比較差,當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必然產生挫敗感,並通過一些我們不太能夠接受的方式,如哭鬧、倒地撒潑等以此發泄。若家長管教無方,自然會導致他的這種行為被強化。放縱自然不可取,簡單粗暴地壓製也會帶來問題。很多時候,顧了家長的“麵子”,傷到的卻是孩子的“裏子”——毀損孩子的自尊與自我價值感。
孩子為什麼需要麵子?
但凡孩子心智發育到一定程度,有了羞恥感,被批評都是他難以接受的一件事情。尤其當眾批評,更是讓孩子“麵子”盡失。個別“氣性”大的孩子,甚至反應激烈,出現讓家長更為頭痛的行為。於是,家長情急之中不得不加大管製的力度,讓孩子屈服。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首先是個“人”,作為“人”具備的所有心理需求,他一樣具備。當家長不顧及孩子“麵子”,當眾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時,他從家長這裏得到的信息是:“我是不好的。我是個壞孩子!我不值得尊重!我沒有價值可言!”偶一為之,孩子尚可自我修複。常常如此,孩子便得出結論:“隻有做讓爸爸媽媽高興的事情,我才是好孩子,他們才會愛我;否則,我就是壞孩子,爸爸媽媽就不再愛我了。”
於是,出於生存、愛和被愛的需要,讓父母高興、得到父母認同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個得不到尊重的孩子,他不可能自我尊重,必然缺乏自我價值感。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同,他不得不違背自己心願去討好父母,或者幹脆破罐子破摔,與父母對抗到底。於是,這就形成了他的一種生存與反應模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小時候討好父母,上學了討好老師,工作了討好領導同事……但凡某個人不認可他,孩子便自貶,缺乏自我價值感,他的人生也因此變得毫無意義。這樣的孩子活得很累!另一個極端是做個真正意義上的“壞孩子”,形成反社會人格,或者骨子裏很自卑,偏偏戴上自傲的假麵具來掩蓋自己的真實麵目,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一樣活得很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