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選擇讓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越來越多,這種現象背後有經濟能力提升、留學程序便捷等因素,但主要原因還在於民眾對本國教育現狀的恐慌和不信任。中國的教育已經積累了諸多弊病,普通百姓都可以從孩子的學業負擔、競爭壓力、學校對待孩子的功利態度等方麵直觀地看出當今中國教育的問題。
教師在麵對孩子時,冷漠、粗魯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教育學者張文質就曾遭遇到這樣的問題。他的女兒從小有寫作的天份,但成績不太好,有一次,女兒滿心歡喜地把自己出版的新書送給語文老師,結果不但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反而被冷冷地諷刺了一番——“寫這樣的東西有什麼用!”還有一次,女兒的同學在課間送了一個精美的折紙到講台上,結果老師正眼都不看一下,若無其事地朝折紙上彈著煙灰,口裏還優雅地吐著煙圈。女兒不斷遭遇各種非常態的挫折,讓張文質下定了送她出國的決心。張文質說:“在教師的品格、教師對待孩子的態度方麵,女兒到國外就學以後,再沒有碰到過原來的那種處境了”。
對於國內的beplay體育手機生而言,各式各樣的考試、評比越來越多,學習成績的競爭成了孩子無法擺脫的噩夢。由此,我們的學校造就了越來越多的考試機器和考試不適應“患者”。盡管有的父母自己不對孩子的成績做過多要求,但孩子隻要一到學校,就必然要麵對無法逃脫的比較。福建有一個家庭便遭遇了這種情況:孩子在學校一直考不好,感到很自卑,雖然父母沒有指責,但孩子自己卻總是對父母心懷愧疚,心理負擔日漸加重。孩子在國內讀完高一後,父母決定送其到澳大利亞讀書。在那裏,周圍不再有相互攀比、相互歧視的氛圍,學習生活中不再遭遇各種非常態的壓力,一年之後,孩子的學業成績變得非常出色,後來順利地進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有一次,孩子回國時鄭重地對母親說:“我覺得,讓我出國讀書是您這一生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我一輩子都會感激你們。”
中國的孩子之所以會經常在學校遭遇歧視和不公正的對待,一方麵跟教師自身素養、品格有關,但更主要的問題還在於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不斷在教師身上加載壓力,使教師長期生活在焦慮、狂躁不安的狀態中,這種狀態直接表現在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上。留學低齡化現象表明,越來越多的父母寧願選擇在孩子身心尚未發展成熟時冒著一定的“成長”風險把孩子送出國,也不願讓孩子在國內遭受必然要麵臨的應試教育的劫難。
另一方麵,盡管“孩子的成長是父母一生最大的投資”,但在送孩子出國留學這個問題上,父母決不能盲目、草率行事,而要深思熟慮,必要的時候還需請教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回想自己當初送女兒出國的經曆,張文質感慨地說,要是重新選擇一次,自己會把準備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因為據女兒反映,國外高中的不少專業課程已經跟大學對接了,所以出國後學習比較吃力。
所以,在製定送孩子出國留學的計劃時,父母至少應幫孩子做好兩方麵的準備:一是學業能力方麵,主要指學習習慣、遵守學校和社會規則的習慣等。另一個是生活能力方麵,主要指孩子的獨處(自我解決不安全感、孤獨感等精神困擾的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世界已成為一個“地球村”,國與國之間擇校、擇業越來越平常的時代,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起點,最需要做的就是在“根部”——基本的品行、生活習慣等方麵,健全、牢固孩子的生命,然後放手讓他們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係獨立教育研究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