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在一個有關家庭教育的會議上,機關黨委的老領導講述了她近期親身經曆的一件事。那日,機關裏一位剛剛榮膺母親的年輕同事一臉委屈地向她抱怨,一個勁地譴責自己行動不夠迅速,導致沒有給孩子報上早教班。老領導不無關心地詢問,“你的孩子多大了?怎麼就想到要給他報班呢”。“都兩個月啦”聽到年輕媽媽的答複,輪到老領導狐疑了,“怎麼現在的父母,就是這樣做家長的嗎?要知道那孩子出生還不到100天呢!”老領導的講述,引來與會者連連的感慨。
前不久的另外一件事,同樣讓筆者難以釋懷。
那是北京冬日的一個傍晚,6點多鍾的地鐵站內,車來人往、一片嘈雜。隻見一個男孩跪在地上,趴在由一些粗大管子組成的簡易座椅上寫著什麼。身旁的母親全然不顧列車時而駛過發出的激昂聲響和路人的嘈雜,隻是在一味訓斥孩子“誰讓你又沒有考好呢?總是馬馬虎虎的,就差這麼一點,要不全班第一名不就是你的了嗎?”媽媽的聲嘶力竭很難讓路過的人,不對男孩多看上幾眼,投出同情的目光。
筆者忍不住上前對這位母親說道,“不能回到家再說他嗎?”誰料,對方毫不讓步,“我就是要讓他記住這個教訓,才讓他在這裏把出錯的地方多寫上幾遍的。”此刻,又一輛列車呼嘯而來,陣陣寒風吹得男孩肩上的“一道杠”上下翻飛。
的確,現實中有不少類似的父母,過度的焦慮常常演化為對子女的過度幹涉和種種限製,自己的人格也或多或少產生了扭曲,甚至是變態。非逼著孩子在地鐵站內改錯的母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為什麼今天父母們會如此的焦慮,會對自己的兒女如此苦苦相逼,甚至是不惜下“狠”手呢?一言以蔽之,功利化的社會成就了追逐功利的父母,多少的孩子便成為了這追逐功利道路上的犧牲品。尤其是一些手中沒權亦沒錢的家長,即不可能讓自己的寶貝一出生就成為了“官二代”“富二代”,做什麼都心想事成;也不可能動輒花上個上百萬元,送他們遠渡重洋,避開愈演愈烈的學業競爭。無奈之下,逼孩子早讀書、苦讀書,便成為了這些父母的不二選擇。
其實,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不少的為人父母者卻視而不見。這便是,一旦家家的孩子都去“上班”,每個孩子都獲得了一百分,其結果又會怎樣?有關部門能夠做的,一定是再度提高學生的評價標準,孩子們仍就逃不脫在更難的境遇下苦讀的無奈。那個令不少家長恨得牙根癢癢的“奧數”不就是這麼產生的嗎?孩子們除了被升級到一個更為艱難困苦的學習層麵,進一步被強化為學習和考試的工具外,沒聽誰說“奧數”解放了孩子的天性,成全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說到這裏,筆者想引述這樣一些事實:
在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隻有三個方麵: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二、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從小學會主動做事。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如此這般,德國的孩子是否就輸在起跑線上?有統計表明,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的獲獎人數,竟是所有獲得諾貝爾獎總數的將近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隻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麵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殆盡,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筆者以為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
試想,有朝一日當孩子們成為了“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除了成績什麼都沒有”的人時,我們再來反省自己今天的過度教育,豈不晚矣?!
(來源:中國婦女報 郝衛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