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雲南大學特聘教授唐勤國際合作研究團隊重要研究成果
2018-11-01 10:32:00
雲南大學
作者:

  10月2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353)發表了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 Cindy Q. Tang (唐勤)、王崇雲、彭明春、陳曦、蘇文華、周睿、吳兆錄、閆海忠、張光飛、張智英老師、董翼飛、韓鵬賓、沈莉芹、黃雕順研究生,雲南大學植物研究所王煥衝老師,重慶大學楊永川、錢深華老師、成都生物研究所胡君博士研究生,以及西南林業大學等單位的同行們與日本、美國、西班牙、荷蘭、越南、泰國、俄國、德國的植被生態學、植物學、古植物學、地理信息係統領域的專家們合作完成題為“Identifying long-term stable refugia for relict plant species in East Asia” (中文即:“判定東亞孑遺植物長期穩定的避難所”)的學術論文。(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837-3)該學術論文第一次解明了100多年以來在植物學界非常好奇的科學問題“為何在歐洲及北美於地質時期的冰期已絕滅的許多植物而現在卻幸存於東亞?”。

  A full list of authors (45位共同作者): Cindy Q. Tang, Tetsuya Matsui, Haruka Ohashi, Yi-Fei Dong, Arata Momohara, Sonia Herrando-Moraira, Shenhua Qian, Yongchuan Yang, Masahiko Ohsawa, Hong Truong Luu, Paul J. Grote, Pavel V. Krestov, Ben LePage, Marinus Werger, Kevin Robertson, Carsten Hobohm, Chong-Yun Wang, Ming-Chun Peng, Xi Chen, Huan-Chong Wang, Wen-Hua Su, Rui Zhou, Shuaifeng Li, Long-Yuan He, Kai Yan, Ming-Yuan Zhu, Jun Hu, Ruo-Han Yang, Wang-Jun Li, Mizuki Tomita, Zhao-Lu Wu, Hai-Zhong Yan, Guang-Fei Zhang, Hai He, Si-Rong Yi, Hede Gong, Kun Song, Ding Song, Xiao-Shuang Li, Zhi-Ying Zhang, Peng-Bin Han, Li-Qin Shen, Diao-Shun Huang, Kang Luo & Jordi López-Pujo

圖一 東亞孑遺植物代表 銀杏的葉 (B)生長在重慶南川縣石灰岩上的野生銀杏林 (C)水杉的葉 (D)生長在湖北利川水杉壩溪邊的野生水杉群落 (E)水鬆的葉及球果 (F)生長在福建尤溪縣沼澤地的野生水鬆群落 (G)珙桐(鴿子樹)的花序、苞片和葉 (H)生長在四川滎經縣龍倉溝的野生珙桐林

圖二 東亞孑遺植物固有屬的物種豐富度

  東亞有許多孑遺植物,盡管在古近紀-新近紀甚至更早地質年代這些孑遺植物大都在北半球有著廣泛的分布,但是這些植物從第四紀以來已不存在於歐洲及北美(圖一)。該研究從收集化石記錄數據著手(共收集到有關植物在全世界3,192化石地理分布點),將133屬的442個植物物種確認為當今東亞孑遺植物後,對這些植物在東亞15個國家(中國、日本、韓國、俄國東部、蒙古、尼泊爾、不丹、印度、斯裏蘭卡、蒙加拉國、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的當今分布進行了實地野外調查,且與在標本館收集到的資料、數據相結合(共整合近80,000地理分布點),搞清楚了當今東亞孑遺植物的分布格局。東亞當今從越南中國地理交界處經中國亞熱帶/暖溫帶山地到日本暖溫帶山地有著很豐富的孑遺植物(圖二)。然後建立生態-生態位模型進行分析研究,並更進一步結合唐勤教授及她的合作研究者20年以來所調查研究的422個亞洲孑遺森林的數據對東亞孑遺植物的幸存機製進行了全麵深入的解析。

圖三 紅色地區表示孑遺植物在氣候上長期穩定的避難所

圖四 對東亞孑遺植物的不同尺度上避難所及生境之解析圖

  該團隊研究人員用所建的生態-生態位模型判定並發現了這些孑遺植物在最終冰期最寒冷期 (Last Glacial maximum, 約21,000年前)及中全新世期(Mid-Holocene, 約6,000年前)生育最適合的地域是東亞亞熱帶/暖溫帶地形複雜的濕潤山地,也就是說與現在的分布地域一致,即使在未來全球氣候急劇變動的情況下東亞的亞熱帶/暖溫帶地域仍將是這些植物的避難所,尤其是中國西南地區及越南北部為這些植物在氣候上的長期最穩定避難所(圖三)。而這些避難所的孑遺植物往往幸存於有一定自然幹擾的特殊生境如陡峭山坡、絕壁、石灰岩山地、河岸、山溪旁等,其原因是孑遺植物為了避免與現代植物的競爭而使其天然更新隻在這些特殊生境中得以實現(圖四)。為了人類在當今及未來急劇變動的氣候條件下維持生物多樣性,該論文還對孑遺植物生育適合的具體地域需要新建立自然保護區提出了有堅實科學依據的緊急建議。

  該研究對東亞孑遺植物在地理氣候尺度上的長期穩定避難所(即中國西南山地與越南北部)之新發現,以及在該尺度與生態係統尺度上對孑遺植物幸存機製的解明無疑是在植物生態學、植被生態學、植物學學術領域裏的重要且突出貢獻。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20-12-22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