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中國教科院杭州勝藍實驗中學校長李建飛的線上思政第一課:疫情之下,我們該讀懂什麼?
2020-03-16 16:57:00
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

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編輯 葉晨曦 通訊員 彭菲)春天已至,孩子們的“雲端課堂”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不少校長們都開始與學生相聚線上,隔空喊話。疫情之下,我們該讀懂什麼?一起來聽聽中國教科院杭州勝藍實驗中學校長李建飛的線上思政第一課。“等風雨經過,待春暖花開,願歸來,你已自然生長”!

親愛的孩子們:

  2020年這個春天似乎來得有些慢,在這個非常時期的今天,我們以空中在線這樣特殊的方式跟大家交流,說真的,我的內心是複雜的。孩子們,你們這個假期過得還好嗎?是不是想念學校生活了?疫情當前,盡管我們身居家中,不在一線,但我們同樣不是局外人。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很多超出你們的經曆,超出我們的想象,在我看來,它就是一本鮮活而沉重的教科書,值得每個人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讀懂它。疫情之下,我們該讀懂些什麼呢?我想與大家分享三點:

  好多年前,我曾經在一節自習課時一個男孩的抽屜裏翻到一本郭敬明的書,書名叫《悲傷逆流成河》,那天下午我把他“請”到辦公室,我讓他談讀這本書的感受,談為什麼要讀這樣悲傷的故事,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老師,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的了”。是啊,每個人的生命都來之不易。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寫到,“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的隻有一次”。我想說,一個人不管你的身份如何、財富如何、成績如何,他都隻有一次生命,生命一去不複還。在這點上,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是絕對公平的。

  疫情以來,我們時常聽到一些悲傷的故事。之前,湖北電影製片廠員工常凱一家四口,就因感染新冠不幸去世,他的遭遇讓人扼腕、痛惜。“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其實就是一座山”。新冠肺炎已讓數千人失去寶貴的生命,數萬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目前,國內的疫情形勢持續好轉,但境外的形勢卻異常嚴峻,感染病毒的人數還在持續增加。全球,正處在疫情“至暗時刻”。我們不禁感慨,生命是如此的寶貴,有時又是如此的脆弱。

  在我們身邊,生命麵臨的危險,除了疾病,還有成千上萬,火災、溺水、車禍,毒品、野味、網絡,甚至醉酒駕駛、校園欺淩……在眾多的危險中,有些是天災,更多的可能是人禍。像毒品、野味,對我們的誘惑很大,但對我們的潛在危害更大,一旦感染上病毒,那是非常致命的。像校園欺淩,輕者讓同學受傷,重者讓同學致殘,更嚴重的是讓同學的心靈受到難以愈合的創傷和痛苦。法國思想家史懷哲說,“善是保護和促進生命,惡是傷害和毀滅生命”。《論語》也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人類的夥伴,我們怎能忍心濫殺野動物呢?作為我們的同窗,我們又怎麼可以隨意拳腳相加呢?

  我們要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嗬護生命,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疫情之下,我們要學會科學防護。比如堅持有規律的作息,不可熬夜,不沉迷電子遊戲;堅持適量運動,做到勞逸結合;要管控好情緒,合理調節學習節奏;要注意衛生,勤洗手,勤通風;還有戴口罩、不串門等等。我覺得讓自己的免疫力強大起來,這是抵禦病毒的最好藥物。重要的是,我們要守住規矩,沉著應對,不再慌亂,不再抱怨,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我們隻是被困在家裏,那些逝去的人,卻永遠困在了2020年的冬天”。我們所要做的這一切,其實隻是盡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什麼是生活?生活的意義在哪裏?這是疫情之下我們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最近,網絡上兩個夢想故事感動了無數人。河南南陽的這個男生叫小通。學校給孩子們上網課,小通家沒有安裝Wifi,但鄰居家有。每天上午,他準時搬個小凳子,在自家平房的樓頂,蹭鄰居家的網絡。為了不打擾鄰居,屋頂就成了他的“空中教室”。同樣,在武昌方艙醫院也有一間特別的教室,醫護人員稱之為“夢開始的教室”。原本它是一間堆積醫療物品的庫房,後被整理而成的。它屬於一名確診為新冠肺炎的高三女孩小付。她一邊堅持治療,一邊努力學習,為了夢想不輕言放棄。網友評價說,她們倆努力、專注的樣子真美!

  確實,疫情之下,居家學習、居家鍛煉、居家勞動,便成了孩子們寒假生活的常態。其實,大家要麵對的是一張難度不小的“生活考卷”,而且我們每個孩子也都有一份“校長特別作業”,即製定學習鍛煉計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做幾件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說,這是最能考驗孩子們自主品質和自律能力的時候了。是放縱,還是慎獨?是混日子,還是搶時間?是走向優秀,還是自甘平庸?我相信每個孩子都已經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我看來,疫情,是一場災難,更是一場大浪淘沙。它會淘出那些品質和能力更好的人。小通、小付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始終認為,讀書、學習雖然辛苦,但這是通往未來的希望之路,不是可有可無的生活附屬品。無論你們來自哪裏,家庭背景、家庭條件怎麼樣,甚至曾經怎樣叛逆、又怎樣頹廢過,最後的最後,我們仍然要走一條普通人走的路,考進高中,考進大學,我們別無選擇。我相信隻有自主的人、自律的人,才能實現笨鳥先飛、彎道超車,成為更好的自己。

  美國作家海明威曾講過,“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我們要學會感恩,感恩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縱然生活苦澀,也要懷揣希望,向下紮根,向陽生長,讓生命不斷增值、發光。我想起疫情期間的一則溫暖的報道。一群環衛工人因隔離住進武漢一家酒店,14天後退房時,讓人驚訝的是他們所住的9間房子居然“一塵不染,好像沒人住過一樣”。他們幹的是城市最髒最累的活,但他們的內心卻最強大,心靈最純潔、最美麗。

  在這次戰疫行動中,既有像84歲高齡的鍾南山院士那樣的國士級專家,也有大批90後的醫護人員,還有科研科技攻關團隊,更多的是奮戰在疫區和後方的普通勞動者,他們舍生忘死,主動請纓,夜以繼日,負重前行,用生命拯救著生命,用生命守護著生命,用生命溫暖著生命。一位在浙大一院康複出院的新冠患者哽咽著向醫護人員道別,“我看不到他們的臉,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看到他們的眼睛給我莫大的力量”“說星星很亮的人,是因為沒有見過護士的眼睛、醫生的眼睛!”,這是多麼真摯樸素的語言。

  法國羅曼·羅蘭有句名言,“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我想,正是千千萬萬最美逆行者熱愛生活的態度和勇氣,撐起了整個湖北、整個中國寒冷的冬天,他們不愧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英雄。

  疫情以來,人類的生存問題繼2003年非典之後再度成為熱議。最近一個名叫《大自然母親》的小視頻,在網絡上一度走紅,“在大自然中未來是否還有人類的一席之地?”的質問引起我們深思和憂慮。

  我非常欣賞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三體》一書中的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事實也是如此。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開始加速對大自然無情的索取,甚至大量捕食野生動物,徹底打破了原本平衡、穩定的食物網、食物鏈,導致整個生態係統的失衡和地球環境的惡化,人類陷入被逐出地球、無處安身的巨大危機。

  以色列曆史學家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一書中,把人類發展曆程中始終麵臨的三大問題歸結為瘟疫、戰爭和饑荒。就從2020年來看,澳洲山火,美國流感,東非蝗災,包括這次新冠肺炎,截至今天,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現疫情,所有這些都給人類再次敲響警鍾。

  古人雲:“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們要學會自警自省,敬畏自然,敬畏地球,敬畏生命。我想人類隻有遵循生存的法則,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才可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生生不息。也正是這樣,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麵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行動之迅速,態度之鮮明,值得我們點讚。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我們中國人的眼裏,地球就是個“村”,人類就是“命運共同體”。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更離不開中國。麵對新冠疫情,中國采取了比世衛組織更加嚴格的防控標準措施,用莫大的勇氣和巨大的犧牲,為全世界各國防控疫情爭取了時間,積累了經驗。災難當前,我們還為巴基斯坦、伊朗、意大利等國家伸出援手,投桃報李,雪中送炭,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的製度優勢。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所評價的,“我們要認識到中國人民所作出的貢獻,世界欠你們的!”。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沒有國,哪來的家?家庭的命運從來就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我想,作家艾青的這句話,最能代表我們的心情,我們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片偉大的國度而感到無比幸運和自豪!疫情之下,我們要以愛之名,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我們要倡導綠色環保,關注公共安全,在成長中體驗責任和擔當,在經曆中厚植家國情懷和法治精神,共同守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孩子們,一場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隻有變化才是不變的,隻有不確定才是確定的。我們要讀懂生命的價值,讀懂生活的意義,讀懂生存的危機,在適應世界的不變和不確定中更好地改變世界。一場疫情也讓我們明白,磨難壓不跨,奮起正當時。我們要永遠保持上進心,像風一樣,搏擊長空,永不停息,去遇見更好的自己,努力讓生命更豐盈、更出彩、更幸福。等風雨經過,待春暖花開,願歸來,你已自然生長!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圖1:會議照.jpg
微信圖片_20201016134844.jpg
微信圖片_20201012141751.jpg
微信圖片_202009290937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