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佘族織帶非遺傳承人沈毅豪:少年時的造夢者,青年時的手藝人
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訊(記者 白菁潔 通訊員 莊婷婷)“人生有夢今時憶,隻是未到憶夢時。”許多男孩都有一處被擱淺的記憶,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記憶被塵封了。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沈毅豪同學也不例外。
那是十歲的時候,中央七套放著海南的黎錦的視頻,黎族人用古老的腰織機就能織出精美的黎錦。看著琳琅滿目的圖案,還處於孩時的他並不知此項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成為以後學習織帶技藝的兒時記憶積澱。他當時多麼渴望自己也能學會這樣的技藝,於是他“學著織黎錦的方法,試著慢慢織出來了一段黃色的毛線帶子”。看似不成形卻為他以後學習刺繡、棒針編織等工藝打下基礎,從此沈毅豪和織帶工藝有了不解之緣。
“春開紅桃花似謝,絲纏織來錦上花。”2017年3月,沈毅豪在電視裏看到了浙江省佘族彩帶傳承人藍延蘭老師編織佘族彩帶,喚起了他小時候編織毛線織帶的記憶。沈毅豪開始去了解佘族彩帶文化,被這種獨特的工藝和精美的花紋深深吸引著,帶著興趣開始摸索繞線、編織。經過幾次試驗後,他終於織出了一條五十二個符號的彩帶,這是他編織彩帶取得的第一次勝利。這幾次試驗為他後期的編織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從簡單的平紋帶、符號帶到現在的漢字帶,每一條都帶著兒時的渴望。令他最有成就感的織帶是一條漢字帶,上麵印著“中國人民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字樣,深切地表達出沈毅豪作為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熱愛。
![](./W020201225610979790039.jpg)
傳統織帶用作圍裙帶、腰帶,現在可以用作衣服花邊。織帶工藝相對而言是比較獨特的,例如刺繡是在織好的麵料上繡上圖案,而織帶是在織出麵料的同時織出精美的圖案,這意味著難度很大。一般紡織物花紋有經線起花和緯線起花,而織帶一般是經線起花,所以牽經線前就要考慮好所織的花色,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牽經線,牽錯一根都不行。傳統編織佘族彩帶的原料是自己製作的蠶絲線、棉線、苧麻線,有單獨使用的,也有混合使用的,而現在一般采用滌綸線,織出的織帶很精致,也不容易褪色。
手工織帶的工具包含織布機、小織帶機、織帶架、織帶筘等,“而我織帶采用的是最古老的腰織機,用腰部繃緊經線,工具隻用三根小竹棍,兩根布條,一把削尖的竹片”。腰織機是最古老的織機,在使用腰織機時,身體便成為了織布的一部分。腰是支架,而大腦就是控製程序,花樣都儲存在手藝人的大腦中。通常綁在固定的地方織帶,繃緊經線,壓緊緯線,這樣織出來的織帶就很厚實。“在織帶工藝上我本人是喜歡織得緊密厚實,這樣的帶子才結實耐用。”初出茅廬的沈毅豪學習了浙江麗水景寧的挑花手法,但是在後來的實際操作中他看到麗水遂昌的佘族彩帶挑花手法更適合,轉變手法後,他編織時更加得心應手。
“初出桃李分天下,更有琳芽枝外枝。”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磕絆,織友們互相交流時各抒己見,也會產生不同分歧。比如沈毅豪在學習黎族的雙麵央織法當中,就和織友的觀點不同,“他認為這種織法不用太稀疏,否則中間的細節不能體現,而我認為整體很重要,中間的細節並不影響,所以我開頭織得很緊密”。沈毅豪在與織友的交流碰撞中不斷進步。古老的技藝尚有不同的手法,織帶技藝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因人而異,呈現出多樣化特征,標準並不是統一的。
![](./W020201225610979812767.png)
“心沉靜毅時光遠,明承師傳複使然。”在大多數喜歡傳統文化工藝的男孩中,都有一顆肩負重任的心,因為他們自覺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沈毅豪發現在同齡人中,喜歡傳統工藝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對喜歡傳統手工技藝的男孩子來說,“有些人不理解我在做什麼,對我的作品也提出了質疑,我逐漸認識到了技藝傳承的重要性”。他們希望被理解與支持。
“我不僅學習掌握了佘族彩帶的織法,後來又學習掌握了瑤族、藏族、客家等民族的織帶技藝。”正所謂“藝高人膽大”,沈毅豪還複原了一種刀具上的配件——刀緒。那是在抖音上,沈毅豪遇到一位朋友想要定做老織帶,“當我見到樣品後一眼發現那是絞編。那是我曾經學過的一種織法,叫Card Weaving,翻譯過來就是卡織,在咱們中國已經不多見了,隻有少數地區有”。於是,沈毅豪在以前的基礎上,試驗了幾次後,曆盡艱辛終於織出了新的刀緒,有了相當的成就。小小年紀,技藝超群,也因此讓他獲得了些許收入,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織帶技法,也減輕了家庭的負擔。
“發揚瑰寶名不負,一絲香墨永流傳。”2020年11月份,沈毅豪參加了浙江省“新青年 新時尚——首屆高校學生達人秀”,並在比賽中獲得了特等獎的好成績,這是對他編織技藝的一種極大的肯定。利用這次比賽,沈毅豪的編織事跡也在學校內廣為流傳,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佘族織帶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業餘時間,沈毅豪一直堅持編織,提升自己的手藝,也堅持著文化的傳承。“我把我的織帶過程發到抖音微博等平台,受到了不少人的點讚和關注,也有人想要學習,我就義務傳授分享編織技巧。當他們學會後,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小年紀眼光高遠,沈毅豪看到了手工織帶的未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國家越來越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許多喜歡和傳承的男孩子一樣,作為零零後,沈毅豪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他一直希望著,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進來,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傳統技藝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它歸全民族所有,應當得到傳承,讓後來的人們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文化的繼承、交融、發展的過程中,沈毅豪做的非常好。如此的文化傳承,勢必會為祖國擁有美好的遠景藍圖蓄力。希望這項技藝與其他非遺能很好地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傳承下去,並不斷發揚光大。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