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專訪 | 杭州市刀茅巷小學校長張媛: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
◆ 人物名片
張媛,現任杭州市刀茅巷小學校長,曾獲全國生態文明教育創新人物、浙江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杭州市五水共治工作先進個人、杭州市綠色公益先鋒人物等榮譽稱號;《杭州少先隊》、《漫視野》封麵人物。1999年參加工作,2000年起擔任大隊輔導員,曾任學生處主任、校區主管,2016年擔任副校長,2018年擔任校長。致力於把學生培養成“有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引領學校在口琴、環保、融合教育等方麵做強品牌、做精特色,帶領團隊開發口琴博物館App,募集愛心基金扶貧助教,力求打造一所有品牌、有溫度的特色化校園。
我希望孩子們能夠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而真正的教育便是給予並塑造他們的最好方式,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有足夠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
——張媛
校說新語
zhāng chí yǒu dù
張 弛 有 度
原意:鬆緊有度,收放自如。
新意:一張一弛,是跳躍的音符,更是張媛希望孩子們擁有的,對“幸福”的態度。作為音樂老師,她穿梭在流動的樂聲裏,更讓音樂打破時空的限製,“流動”起來。張媛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能夠擁有一顆會感受幸福的心。即便麵對生活的挫折與磨煉,孩子們也能學會堅強,學會“放自己一馬”,在喜怒哀樂中,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健康、快樂的成長與生活。
△ 與張媛校長教育經曆相關物件
物件介紹——口琴博物館宣傳識別冊
這本口琴博物館宣傳識別冊是配合刀茅巷小學自主研發的“口琴博物館app”使用的一本智能識別圖冊。2016年,張媛帶領團隊研發出這一款打破時空限製的口琴博物館app,不僅能夠遠程觀賞口琴博物館,還能觀看口琴教學、學校曆史以及學生們的精彩剪影。為了配套使用,這一本口琴博物館宣傳識別冊就誕生了,不論在何時、何地,隻要打開識別冊掃一掃,就能走進刀茅巷小學,走進口琴博物館。
(完整專題頁麵請戳“閱讀原文”)
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訊(記者 陳顯婷 陳昊昱 胡語彤)一麵麵玻璃牆後,陳列著各式各樣不同年代的口琴。燈光下,精致小巧的琴身折射出金屬的光澤,隔著玻璃望去,耳邊似乎響起了悠揚清亮的樂聲。
這是杭州市刀茅巷小學(下簡稱“刀茅巷”)校內“口琴博物館”一隅。這個被師生深愛著的“口琴博物館”自2008年建成,如今走過了十幾年,尚為杭城乃至亞太地區之首家。2016年,作為音樂教師的副校長張媛,讓“口琴博物館”走出了刀茅巷,讓悠揚清亮的樂聲“流動”了起來,流進學生的心裏,流進學校的血液裏,流向更多人的耳朵裏。
刀茅巷的每個孩子都會吹口琴,每個孩子畢業時都有屬於自己的獨奏曲。張媛為孩子們造一個夢,也堅持時時走進課堂,聽他們聊聊天真的心聲。在每天蕩漾著樂聲的校園,張媛牽著孩子的小手一路向前,“我希望孩子們能夠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而真正的教育便是給予並塑造他們的最好方式,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有足夠能力使自己幸福的人。”
教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回顧自己的讀書生涯,張媛覺得自己還屬於一個“好學生”,自小學起擔任班長、大隊長,成績一直還算不錯。初中畢業時因為趕“流行”,選擇了安吉二中的幼師班。高中畢業後的她,原本能順利就業,可在那年,她卻產生了一絲不甘心。
“我當時覺得,我的學曆還是有些低了。”張媛說,18歲的她站在畢業的檔口,仍然想要抓住機會,考一個好大學。
△年輕時的張媛
這個決定雖有些突然,她卻很堅定。由於文化課成績遠遠不足,她就埋頭惡補了一年。1997年,張媛考進了浙江教育學院(現浙江外國語學院)音樂專業,如願晉升到大專。
實現了年少時的一個小夢想,畢業後,張媛成為了一名教師。
1999年8月,剛畢業的張媛來到了德勝路小學(現德天實驗小學)。她是學音樂的,理應教音樂,但當時學校了十分缺乏語文老師。因此,校領導對她說,“要不要改教語文?”
從副科教學轉為主科教學,可以說,這是一條更容易“走出去”的路。可是張媛卻拒絕了,“我認為我的學科水平不夠,不能去教語文,我想教專業以內的東西。”
她所說的,就是她的音樂。於是,張媛在21歲時,開始了音樂的教師生涯。
雖然是一個音樂老師,但並不比主科輕鬆。當時,張媛主要負責二、四、六三個年級的音樂課,一個星期的課時多達22節。擔任教師第二年,她還兼任了大隊輔導員,工作內容更加繁雜。“沒覺得辛苦,反而很快樂。”張媛說,“教書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回顧那些年,張媛臉上仍然時時展現出笑容,她唯一遺憾的是因為自己當時太過年輕,沒有更好地平衡“行政”與“教學”的關係,常常東奔西走的忙碌,也沒有做過一天班主任,沒能離孩子們更近一些。
所以,時至今日,她最愛的還是課堂,她喜歡走到教室裏去,和孩子們在一起。更常常對走上管理崗位的年輕老師們說,要將“教學”放在首位。
2003年,在職業生涯的第4年,張媛當上了學生處主任,這一待就是13年。十多年的中層工作經驗讓她有了長足的發展。她說,“那些年的曆練,讓我對管理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麵對領導交代的事,懂得給‘選擇題’而不是‘問答題’”。
2016年,張媛調任刀茅巷副校長,迎來了教學生涯中的一個轉折。
老城牆裏的口琴特色學校
2年後,張媛上任刀茅巷的校長,執掌學校的管理與發展。由於已有多年的中層管理經驗,很快,張媛就找到了刀茅巷發展的問題所在。
“刀茅巷小學是一所特點很鮮明的老校,但也存在一些局限發展的問題。”張媛說,首先是教師結構傾斜嚴重,老教師的比例較高,“老師的平均年齡達到了42歲。”
她補充說,其次,刀茅巷是一所“老城牆”裏的公辦小學,周邊都是老小區,老人家多,租住戶的占比非常大。如此一來,刀茅巷幾乎70%的生源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這就使得本地的家長很難給予學校充分的信任。
“管理是有困難的,教育教學隻是其中一部分。”張媛提倡年輕老師多多承擔起教育創新的責任,特別是從高處入手,把學校的形象“立”起來。
“怎麼穩住刀茅巷,怎麼跳出中層思維,找到學校發展的製高點?”張媛說,一定要讓學校能夠擁有“發聲的途徑”。
於是,張媛努力抓住了老底子“口琴特色”。早在1998年,刀茅巷就已開展口琴特色教學,口琴隊最鼎盛時可達60人,占學生人數的九分之一,這些孩子甚至還參加過亞太口琴節捧回大獎。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口琴特色發展麵臨瓶頸。口琴不同於鋼琴、管弦樂器這些主流樂器,較為小眾,同時又缺乏平台讓孩子們走出校園、校際交流等,日積月累之下,刀茅巷的口琴特色也如明珠蒙塵。
張媛決定,要讓刀茅巷口琴特色這顆“明珠”再次發光。經過商討,學校選擇了一款適合初學者的複音口琴及便於隨身攜帶的口琴袋作為每個新生的入學禮,孩子們都將帶著這款口琴,走完他們的小學生涯,甚至伴隨其一生。
人人一把口琴,人人一個刀茅巷專屬口琴袋,張媛緊緊抓住了口琴特色再次崛起的機會,積極開發與口琴特色相關的衍生課程,如口琴博物館?小小代言人等(已獲評杭州市精品課程)。在普及口琴知識的同時,這些課程激發了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更讓他們能夠以更簡單、更輕鬆的方式學習音樂、感受音樂、愛上音樂。
當提及對口琴特色的後期打算,張媛提到,她會繼續做好普及,讓會吹口琴成為刀茅巷學子的一大特質,同時還準備為孩子們特製屬於自己的MIDI。張媛說,這不僅能成為孩子和學校共同的珍貴回憶,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從“口琴進課堂”開始,刀茅巷小學逐漸形成了“生生會吹奏,班班響琴聲,級級有社團”的藝術教育特色。2015年,刀茅巷還領銜省內二十多所學校成立了浙江省口琴藝術教育聯盟,結合城鄉互助共同體工作,共同普及口琴藝術教育。堅持近二十年的“小班化、特色化”辦學之路,讓學校煥發勃勃生機,讓孩子都能煥發自信,也讓刀茅巷小學被評為浙江省藝術特色學校。
近年來,這所被老城牆、老小區包裹著的公辦小學,用口琴特色發出了更為響亮的聲音。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