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彭楚政)近日,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絲路經緯共複興”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金口河,在永和鎮第一小學、共安彝族鄉新河小學、吉星小學開展了“喜迎二十大,絲韻綻芳華”主題趣味課程。
課程由服裝學院副教授婁琳老師指導,旨在傳播絲路經緯文化,使更多青少年了解絲綢之路的悠久曆史,體驗承載古今的織造技藝,探索經緯交織間的奧秘,為絲路紡織文化的傳承發展培育後備力量。
為了本次活動的順利開展,實踐團隊提前詳細策劃安排,精心製作了內容豐富又適合麵向小學生的課程PPT,並巧妙設計了遊園會活動,使同學們寓學於樂創造“快樂課堂”。
本次活動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個部分。首先在理論課程中,實踐團成員向三所小學的同學們介紹了絲綢之路、講解了絲路故事,並提出了“假如你是一名西域商人,要在長安開一家西域商品專賣店,你會賣些什麼?”等有意思的問題,讓小朋友們的思緒一下子穿越曆史長河,飄向了繁榮的長安城。
隨後,實踐團成員向同學們展示了刺繡、緙絲、宋錦、雲錦、絲絹畫等與絲綢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其精美的圖案、工藝、光澤使同學被中國絲路經緯文化征服。除了古代絲綢產物,現代織錦的創意呈現更打開了學生們的思維,不少同學感慨道“原來還有這樣的布呀!”
理論課結束後,服裝學院團隊還開展了“體驗絲路經緯”實踐課程,以遊園會的方式邀請同學們參與,分為四個項目——“織機操作體驗”“經典紋樣繪畫”“絲綢產品拚貼”“活動感想書寫”。同學們身著民族服飾和校服,團結合作完成作品,實為一幅其樂融融的畫卷。如此特別的體驗,既激發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又培養學生對絲綢文化的興趣,豐富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據介紹,本次活動依托互聯網技術展現專業織造技藝,進一步提升了小學生們對桑蠶絲綢文化的認識,凝聚起保護傳承提升中華農耕文化的強大合力,宣揚了中國絲綢文化,將源遠流長的絲綢文化希冀的種子,深植於學生心中,讓學生們通過課程和活動,窺見了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冰山一角。
(責任編輯 餘新花 趙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