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吳讚兒)開學一月有餘,浙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研究生張成胤已經在浙江亞通焊材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裏忙開了,這次他們是在進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做材料的微觀表征實驗,主要是為了解決解決陶瓷覆銅基板連接的困難。
學生在企業實驗室
據悉,這是浙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人才協同培養新模式的一部分。自2005年以來,學院持續探索並形成區域先進製造集群深度互動、校地企多方力量大力協同的機械類碩士創新培養新模式。該模式包含四大核心模塊,一是與區域產業集群特征相匹配的課程體係,二是麵向區域產業核心技術攻關的協同創新平台;三是與區域產業集群深度互動的協同實踐平台;四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和能力培養協同評價機製。
“以這四個核心區塊為依托,我們學院碩士人才培養形成了教育教學有目標、科研創新有方向、深度實踐有方法、質量評價有保障的‘四有’模式,”姚建華院長如是說,“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培養出大批具有厚重家國情懷、堅實專業基礎、精湛單項能力並且同時具有‘即戰力’的製造業人才。”
浙江省高端激光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會議暨創新人才培養委員會會議
十五年來,浙工大機械工程學院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教育發展,依托34支研究生縱向團隊,借力國際化導師隊伍,緊密聯係激光與廣電、智能設備與軸承等各方麵的區域產業集群,建設起核心課程與特色課程相結合的、同區域產業集群特征相呼應的優質課程體係,建設了國家級多能場智能製造沉浸式培養實踐基地。
學院整合優勢資源,依托校際、校地、校企、國際資源,建設了高端激光製造裝備省共建等一係列協同創新中心,培養學術學位碩士攻堅克難,突破區域產業技術創新瓶頸,全麵提升學碩應用基礎研究能力。
八方聯動、區域聯通,學院在浙江全域及上海、江蘇、廣東等地建立了八個地方研究院和近百個技術轉移、聯合研發中心,構築覆蓋浙江先進製造產業集群,輻射長三角、珠三角的產學研創新實踐培養體係,全力培養專業學位碩士與區域產業深度互動,以實踐教育推進科學研究落實落地。
以用人單位為能力培養評價為主視角,學院構建“德”(政治素質、思想品德等)、“術”(技術攻關、團隊協同等)雙維度成長觀測指標,形成覆蓋90%以上學生的畢業生成長跟蹤機製,做好全過程教育質量體係監控與評價。
“激光+多學科交叉融合”第九屆協同創新及人才培養論壇
“新模式鍛造新隊伍”,浙工大機械學院十餘年持續優化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畢業生與區域先進製造業契合度不斷提升,為浙江省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注入了強大動力。數據顯示,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實施以來,79.8%的畢業生就職於製造業企業單位,畢業五年後擔任技術骨幹等企業中層以上職務占比超60%。浙工大機械學院的畢業生以浙江省為中心對外輻射擴散,遍布省內外70餘個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成為強大的創新創業主力軍。
今年3月24日,20餘位優秀校友回到學院濟濟一堂,談及學院近年來的人才培養質量,大家給予了高度評價。“機械學院畢業的同學對自身發展定位明確,踏實肯幹,動手能力很強。”“學院的校友導師品牌‘深藍行動’會經常帶學生去企業遊學,感知行業、開拓視野,學生融入社會、對接產業都比較快。”從機械學院邁入製造產業,陳桂珍、周青等人便是創新創業的典型青年代表。“通過從產業發展中找技術突破口,學院師生聯合針對‘卡脖子’技術難題共同破解,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嘉獎,這一過程也培養出大批學術過硬、技術過關的優秀碩士,給未來技術攻關與製造升級培養了一批後備軍。”學院黨委書記潘柏鬆教授說道。
機械工程學院“校友導師計劃”走進杭州熱威機電有限公司
長期以來,學院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在兄弟學院、研究所、企業單位具有良好的口碑。近五年來,學院與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10餘個國家級、省級科研單位開展碩士生聯合培養,深入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在浙工大機械工程學院的牽頭組織下,浙江省智能製造產教融合聯盟已成為浙江省五個一批產教融合示範中心,吸引了海康威視、西門子等一批知名企業前來加盟。“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進一步融合貫通。
對於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方向,副院長樸鍾宇教授表示,伴隨著學院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與區域先進製造產業集群發展的深度融合,相信這一培養模式能夠更加有力地促進區域製造業人才與產業發展需求精準銜接。機械工程學院的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將會成為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樣板”,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 餘新花 趙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