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訊 “謝謝謝謝!圓滿了我的心願,真的太感謝你們了!我跟父親僅有的聯係終於可以好好保存起來……”昨日,年近七旬的陳荷珍老人在電話中不斷向寧波財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財產保護中心”的師生表示感謝。
陳荷珍老人的父親名叫陳忠根,1951年犧牲,“當時我還不滿一周歲,由於沒有照片,我根本不知道父親長什麼樣子,隻有這一張烈士證和一封寄來的信件被我用膠帶粘了又粘,這是我跟他僅有的聯係了。沒想到你們可以把這張破損的粘滿了膠帶的烈士證修得這麼好,真的太厲害了!”趕在建軍節前夕,寧財院的師生們修複完成了陳荷珍老人父親的烈士證,完成了她的心願。
修複前後對比圖(陳忠根烈士證)
暑假期間,寧波財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財產保護中心”的大學生們組建了一支“甬城文保”暑期社會實踐團,利用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專業優勢,在多年來從事專業修複的基礎上,開展“我為烈士修遺物”等活動。成員們走訪了多位抗美援朝烈士家屬,上門為烈士遺物“把脈問診”。
一張張沉甸甸的烈士證,一封封烈士遺留的信件,被一層又一層的信紙包裹著。盡管保管地如此細致,但曆經幾十載的洗禮,這些證件還是變得泛黃且有些破損,這樣的情況讓烈士家屬們憂心不已。
“時間一久啊,這烈士證就變得很軟,很容易破。特別是那些折起來的地方,已經磨出了一個個小洞,邊邊角角也都磨沒了。”林大茂烈士的女兒林寶娣說,“實在是太破了,我想用膠帶把它粘起來,但是我又不敢往上亂粘,怕越粘越破。”
在目前已收到的需要修複的烈士證、烈士家屬證明和信箋中,最難修複的便是一張粘滿了透明膠的烈士證明。折痕存在的地方總是難免破損,裂縫在時間的流逝中也隨之變大。陳荷珍說:“字跡有些變淡,我就用水筆描上去;出現了破損,我就用膠水粘。後來我發現膠水效果並不好,我又用透明膠反反複複粘了好幾道,生怕一不小心再損壞。”當然,這些透明膠也為修複帶來了不少難度。團隊成員需要確保文書上的字體在不被損壞的情況下,小心翼翼的一點一點去除透明膠。
一件文書的完整修複過程少則半個月,多則幾個月。比如修複一件烈士證需要曆經衝製漿糊、清潔修複用紙等十幾道工序,在修複過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修複技巧之外,耐心、細致,以及對原文書背景的充分理解也是修複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例如,在修複其中一張烈士證時,需充分了解到它的背景,明確當時采用的紙張是統一機械製作,與修複常用的古法手工製紙不同,於是在選擇修複紙張時需注意用類似紋理的紙張才能夠更為貼合。而展開烈士證上的破裂處的褶皺和小折角是最需要耐心、細心的步驟,因為通常很細微,所以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方向。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文書修複,都需要靜心完成。團隊成員蔣雯倩說:“一刻也不敢怠慢,隻希望自己能早日圓滿烈士家屬們的心願。”
“不管是修複還是感受紅色曆史,於我而言都是一種享受的過程,我們帶著欽佩之情修複沉重而珍貴的文物,這將是畢生難忘的自豪!”“我感受到了這些信件、證書背後蘊含的無畏精神。同時我也為能夠用自己學到的修複知識、技能去幫助烈士家屬,幫助紅色文物的保存與紅色精神傳承,感到非常自豪與感動,這也成為了我不斷學習的精神動力。”給烈士們修複遺物也讓團隊成員們感受頗多。
“希望同學們在文物修複的過程中解讀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體悟紅色革命精神。”該校人文學院院長夏柯說,“接下來,我們也會為這些紅色文物舉辦修複展,讓這些紅色文物與它們背後的故事長久流傳、代代傳唱。”(通訊員:楊燚娜 王益群 )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