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李秀川榮膺“中華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稱號”
“5.12”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中華護理學會以線上直播形式召開主題為“凝聚護士力量·守護人類健康”的2022年國際護士節慶祝大會。會上表彰了中華護理學會10名“傑出護理工作者”,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主任李秀川榮膺“中華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稱號”。
白衣丹心踐初心惟願河川披錦繡
情懷以始,敬業以恒。作為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護理事業領頭人的李秀川,對摯愛的護理事業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1995年,李秀川畢業於蚌埠醫學院,作為當時稀缺的護理大學生,她毅然放棄了留校執教的機會,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臨床護理工作崗位。
她積極推動護理高質量發展。為促進護理質量管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她運用先進的質管模式,帶領團隊製定了全院32個通用敏感指標,逐步完善了全院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係;在全院範圍內開展護理質量項目改進,舉辦了“護理質量改進項目評比”,分享質量改進經驗,展示質量改進成果,使質量管理做到數據化、科學化、係統化。
她不斷創新服務理念。在全國率先啟用“317護”平台實現患者健康教育信息化和護士在線培訓,榮獲全國護理管理創新獎;倡導開源節流,提倡使用節約型護理耗材,成功申請專利3項;為提高臨床護士積極性,推行新的績效考核方案,形成激勵性分配機製。
人文護理是整體護理向縱深發展的內在動力和靈魂所在。為加強“人文關懷”建設,她組織討論製定了人文關懷病房建設方案及標準,規範護患溝通流程及要求,修訂優質護理服務評價體係和優質護理病房建設標準,推行“優質護理服務年”活動,規範了全院護士的護患溝通流程,開展多渠道健康教育,啟用“路徑式健康教育”模式,並根據專業特點,製定“一科一特色”的人文關懷措施。
為總結全院人文護理經驗,她組織舉辦“人文關懷優秀案例分享”比賽,並在全院範圍內開展敘事護理,評選季度護理“服務明星”和“微笑服務”優勝病區,帶領大家感受生命溫度,拓展護理服務內涵,提升了全院護士“人文關懷”的意識和水平,打造了一支“厚理論,硬技術,善關懷、強勝任”的有溫度和情感的護理隊伍,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實現了做“精”護理質量,做“優”護理服務,做“深”管理內涵。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作為醫院新冠肺炎疫情救治領導小組成員,她從年初一起連續作戰60多天,迅速搭建“應急調配人員三梯隊”,開診5個應急病區。從人員調配到物資籌備,從護士排班到安排隔離,從病人轉運到病人救治,她都親力親為,率護理團隊完成了98名確診病例和31名疑似病例的護理救治工作。完成本院抗疫的同時,又接受緊急任務調配二批護士增援武漢。在許多人對疫情評估不足的情況下,她提出“網格化”管理的排班模式,針對進入紅區的醫護人員一對一培訓,成功實現了“零感染”。她領導的護理團隊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為充分應對疫情,她迅速組織成立防控應急隊和疫苗接種隊,圓滿完成20萬例次疫苗接種,榮獲醫院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優秀黨員”稱號。
即使臨床護理管理工作繁重而瑣碎,她仍積極參與科研教學工作,每年承擔研究生、本科生教學,共培養碩士研究生8名,培養的研究生曾在《中華護理雜誌》發表論文。她積極開展“護理管理學”課程改革,創新實驗課教學方法,指導護理專業學生參加2021年第十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斬獲銀獎,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她曾赴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研修,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SCI論文2篇,二類及中文核心論文4篇;主持廳級課題4項,市校級課題2項,開展高新技術研發3項;榮獲蚌埠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蚌埠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多次獲評省優秀護理工作者、校師德標兵、院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作為學校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委員和護理部支部書記,李秀川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她是個熱心人,困難麵前總少不了她的身影:自學心理學成功疏導多名患抑鬱症的護士;為生病護士捐錢物、聯係醫生;為家庭困難學生買年貨出路費,讓學生帶著感動上路;血源緊張時為白血病患兒四處聯係血小板……為人低調的她總是學在深處,謀在新處,幹在實處,躬身踐行新時代的南丁格爾精神,奮力譜寫醫院護理事業的錦繡華章。
(來源:蚌埠醫學院)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