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再陷“地域歧視”雷區不同省份上名校幾率相差驚人
名校屬地擴招根源在地方保護主義
關注理由
近日,清華、北大因“屬地擴招”再次被卷入“地域歧視”的雷區。幾個月前,兩校先後允諾,將減少在京招生計劃。可清華2012年在京擴招達45.3%,北大在京一批次擴招達33.6%。
招生屬地化,向來被視作教育公平權上的一塊疤痕。當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被打上“本地化”的烙印,它注定背離了均衡教育的指向。
教育資源,最患不均。盡管在時下的資源布局中,實現絕對均衡、削減地域落差還很困難,可名校壓縮屬地招生,無疑已是社會共識。它是打開公平之鎖的“密碼”,是完善全盤統籌的必經途徑。
視點關注
時值高考招生如火如荼之際,部分名校屬地擴招的消息再度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所謂屬地擴招,是指一些名牌高校在學校所屬地的招生人數明顯超出全國其他地區的現象,被視為一種教育上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地域歧視,受到學生家長及社會的質疑。
“本地生源素質好”難令人信服
記者了解到,此次屬地擴招風波始於中國最著名的兩所高校北大、清華。
幾個月前,上述兩校曾先後允諾,將減少在京招生計劃。可在進入高考招生階段之後,人們卻發現,北京2012年本科一批錄取結束,其中,清華大學共錄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總擴招比例達到45.3%。北大2012年在京一批次擴招33.6%,錄取考生294人。
麵對“屬地擴招”的質疑,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予以回應稱,相關媒體報道不符合實際情況。“北大2012年在京錄取總人數比2011年減少37人,沒有進行大規模擴招。”此外,據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介紹,2012年北大在京一批次文科計劃招收80人、理科計劃招收140人,錄取時均按100%比例提檔,因有等分考生,文科實際錄取81人,理科實際錄取142人。這樣算來,北大在京一批次錄取學生223人,比計劃人數多了3人,擴招比例為1.36%。
那33.6%的一批次擴招比例從何而來?此前媒體報道中指出,北大2012年在京文科、理科分別錄取106人、188人,這比原計劃的80人和140人共計增加了74人,由此計算便可得出33.6%。北大方麵表示,在該計算方法中,“計劃人數”是一批次的,而“錄取人數”則不僅包括一批次。
對於擴招比例的計算,清華大學也同樣覺得不合理。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世傑認為,“媒體所說的45.3%,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統招的擴招,它既包括高考文理科統招批次的擴招,也包括了小語種、降分錄取的自主生、文藝特長生、體育特長生、體育高水平運動員等。”至於2012年在京擴招的原因,在他看來,“因為北京考生報考踴躍,而且生源質量較好。”
名校熱衷於本地生源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上述解釋對於很多人來說隻能算是“聊勝於無”。
一位2012年參加高考的外地考生對記者說,“過去,有的人告訴我,在北京,有些重點學校能夠做到一個班一半人上清華一半人上北大。我當時打死都不相信,怎麼會有這種事情呢?但是經過高考之後,我才發現,這是真的有可能的,因為在北京招的人多啊。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在我們整個省都招不了太多,再具體到我們這樣一個地級市,可能上清華、北大的全市加起來也沒幾個人,像我們學校是省重點,每年平均算下來基本上能上北大、清華的也就是三四個人。要說一個班人都上北大、清華,那不是把全省考生的名額都占了嗎?”
對於北京生源好的說法,上述考生同樣表示了疑惑,“究竟靠什麼來說明本地考生的生源質量好呢?是分數考得比我們高嗎?至於報考踴躍就更扯淡了,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誰不想報呢?”
“有些時候,一些名校也會采取規避教育部審查的手段,使得招生地方化變相地加劇。表麵上,大家看到的招生方案是減少了屬地招生的比例,但是可能高校在出這個招生方案之前就已經決定好了要擴招,出了方案以後還在繼續擴招,而且這種擴招的幅度是相當大的。因為招生方案是要經過教育部審批的,但是招生程序是否還要經過教育部決定,這個就不清楚了。但是這種現象需要警惕,現在,招生地方化趨勢有很嚴重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地擴招,是一種思想意識上的退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對記者說。
教育大發展導致深度失衡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2008年的時候,教育部曾發文,要求部屬高校招生遵循“生源質量為主,兼顧地區平衡”的原則,屬地招生比例逐步縮減到30%以內。
盡管對30%的比例,坊間依然頗多非議,但實際的情況仍然比這要嚴重。
據張千帆所做的一個研究課題的調查數據顯示:一名高三學生,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幾率最大差別是288倍。
以北京大學為例,2011年,該校在京招生223人,在貴州僅招25人。根據同年錄取數據,每萬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為1.27,廣東為1.4,貴州為1.48,河南為1.87,北京為52.5。也就是說,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個可以上北大,其幾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廣東考生的37.5倍、貴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
“北大的招生方案還不是最糟糕的,和複旦、浙大、南京大學等京外高校相比,可以算是最不歧視的‘楷模’”。張千帆在其課題報告中這樣總結。
據張千帆課題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以2009年的招生為例,複旦在上海市投放的招生指標高達每萬名考生117.1名,在浙江則是5.2名,在北京4.2名,全國平均2.2名。而在山東、山西、廣東、內蒙古等10個省區投放的招生指標都在1名以下。上海考生進複旦的機會是全國平均的53倍,山東考生的274倍,內蒙古考生的288倍。
據中國地質大學學報所刊登的題為“高校十年擴招的公正性缺失及其應對”的教育人文科學項目披露,大多數“985工程”大學的本地招生比例仍超過30%,有少數院校擴招以來本地化率甚至不降反升。從擴招以來的省際毛入學率分析:在整個擴招時期,不同的省市區適齡人口的高等教育機會的獲益狀況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直轄市為一端的區域中,適齡人口的高等教育機會增長迅速,而像貴州等偏遠省區高等教育機會的增加卻相對微小。以貴州為例,從擴招到2006年,適齡人口中的高等教育機會僅僅增長了318個百分點,隻及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不及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的15%。
研究人員對這樣的狀況提出了批評,“實現教育公正的前提是充分重視每個人的個體差異而對每個學生差別對待、因材施教。應按照每個人的能力、興趣和需求接受不同層次的教育,並非北大、清華等名校就適合所有的學生,也不是地方院校培養不出高水平的人才,而是要‘量體裁衣、為個體發展提供與其自身條件相當的教育資源’。然而,不幸的是,高校大規模擴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剝奪了精英教育階段少數人享受高水平學術性教育的權利,它為才智平庸者提供超出其能力所能利用的太多機會,或給才華出眾者提供的機會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這都與公正原則相違背’”。
“名校屬地擴招的根本原因是地方保護主義,大學出於各種考慮,對本地考生給予更多的指標。”張千帆說。
探索新的大學治理機製
據了解,與清華、北大不同,複旦、上海交通大學等在滬部屬高校均采用“部市共建”模式,其辦學經費中,上海市地方財政投入占了相當大比例。從曆史上看,在1998年,教育部製訂了《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後,就明確提出要“創建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這就是有名的“985工程”。隨後,中央政府提供給該工程第一批大學,也就是北大、清華兩所高校各撥款18億元。但隨著“985”高校日漸增多,地方政府也參與到了高校共建的隊伍中。在共建過程中,地方政府提供的經費往往會達到高校辦學經費的一半,甚至更高。
在地方保護主義與屬地擴招合二為一之後,一些教育欠發達地區更加舉步維艱。
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教育局局長毛傑就表示,河南考生每年近百萬,占全國考生數量的十分之一,但一本錄取率隻有5%。“河南考生高招分數很高,沒有學上,沒好學校上,想上清華、北大要高出一本線80到100分,想上一般的一本大學也要高出一本線40分左右”。
記者了解到,早在全國統一高考時期,各地上名校分數差異就很大。以天津某著名高校為例,考的是同一張卷子,但南方某省的考生要想進入該校,比本地考生至少要多考50分。
“要遏製名校的屬地擴招,有必要探索新的大學治理機製。大學的招生標準,還可由教授們組成的獨立招生委員會製訂並同時監督招生工作部門執行,避免出現評價標準隨意變化的情況,就好比說某地生源好,卻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顯然經不起推敲。另外,從促進公平、公正出發,大學在招生時,不宜簡單地采取學業標準,還需考慮多元化因素,包括學生接受的基礎教育是否公平、家庭經濟情況等。”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張千帆認為,取消屬地擴招的關鍵,就是要大學取消這樣不公平的招生指標,在統一考試的基礎上對各地考生采取統一標準,擴招也要麵對全國的考生進行擴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