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2023年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
2023-03-12 21:56:00
華南理工大學
   

  會議現場

  3月11日,以“加強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推動立德樹人取得新成效”為主題的2023年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處處長張慶國、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薑琳出席會議。學校副校長李正主持開幕式。

  聚焦課程思政 推進鑄魂育人

  章熙春書記致辭

  章熙春代表學校熱烈歡迎各位參會專家,並介紹了學校發展、課程思政建設等情況。他指出,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課程思政建設進入了全麵躍升的新階段。推動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是當前高校麵臨的重要理論課題,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承擔的重大實踐命題。他期待通過此次研討會,各位專家學者深入交流探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新動向和新思路,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為全麵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華工將持續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走深走實,聚焦“大思政課要善而用之”,實施好“華工模式”、總結好“華工經驗”,力爭對這一理論探索和實踐推進有新的更大貢獻!

  張慶國處長致辭

  張慶國指出,要全麵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準確理解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並就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抓好分類推進。各高校要立足不同學科專業的育人要求和特點,將課程思政建設與“四新”建設結合,打通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的“最後一公裏”。二是抓示範能力。發揮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教學研究示範中心的引領帶頭作用,加快形成校校有精品、門門有思教、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麵。三是抓機製完善。各高校要著力引導教師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和要求,深入研究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鍛造“金師”“大先生”。

  薑琳處長致辭

  薑琳介紹了廣東省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情況。她表示,廣東省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敢為人先、勇於探索,大力推進三全育人,深入開展課程思政的改革,在加強政策引領、示範試點建設、辦好培訓競賽等方麵積極探路,接下來將在完善課程思政改革保障機製上下功夫,在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上下功夫,在挖掘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上下功夫,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上下功夫。

  本次會議設主旨報告會、2個分論壇報告會。多所高校分管領導,教務處、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二級學院負責人,課程骨幹教師等,線上線下共2.7萬餘人次參加或觀看了會議直播。會議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由華南理工大學主辦,人民公開課協辦。

  專家齊聚一堂 共謀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

  主旨報告

  上午主旨報告會環節,由7位專家圍繞大思政育人體係、專業思政建設、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課程改革設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創新、數字化建設等內容作報告。

  李正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聚焦培養引領未來的時代新人核心任務,規劃與校訓高度契合的“博學”“慎思”“篤行”三板塊,設計“學科聯動”“課程固本”“黨建引領”“思想鑄魂”“實踐研習”“文化浸潤”六計劃,深化目標同向、師資共用、資源共享、內容同步、平台共享的協同育人機製,突破思政教育的學段、學科、要素和時空四大邊界,從而構建“一目標三板塊六計劃”思政育人的“學思用一體化”體係。

  “要將專業的曆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講出專業情”。西安交通大學原黨委常務副書記、教授王小力在報告《全麵推進專業思政建設的思考》中講到,專業思政建設是專業發展和特色的基礎性建設,要胸懷“兩個大局”,增強專業思政建設的曆史主動性,聚焦全方位加強學生的價值觀塑造、教育引導這一任務,構建有組織、成係統、高質量的“專業思政集群”。

  “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要率先學習新思想新理念”。北京大學孫華教授的《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和方法》報告結合北大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案例,重點解讀了如何係統梳理黨的二十大精神,及時將“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綠色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內容有機融入到課程講授,創建互動式課堂,打造課程思政教學的趣旨。

  “在意義和價值的內驅力作用下學習更有動力”。華中科技大學餘東升教授在《素質教育視野下的課程思政》報告指出,在素質教育思想的觀照下,課程思政本質上體現出教育教學過程中價值引領的作用,通過融價值塑造於知識傳授過程中,構建教學的意義世界,進而激發學生內生學習動力,以價值激活知識,為知識賦魂,為價值實現賦能,並通過自我改變實現素質全麵提升。

  “課程思政建設是矢量,不是標量”。南京大學李向東教授的《宇宙簡史》課程深受學生喜愛。他在《課程思政賦予課程嶄新內涵》報告中,提出天文課程的建設目標是樹立正確的宇宙觀,通過傳遞天文知識實現價值引領。他分享了課程設計中通過“我們在哪”“我們是孤獨的嗎”等問題導入,結合宇宙的結構等科學知識,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等。

  “課程思政是一種隱性的價值觀教育”。清華大學張瑜教授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課程創新與課程思政探索》報告中認為,課程思政不是課堂思政,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整體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曆史等角度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

  文華在線唐偉副總裁的《高等教育數字化與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報告聚焦教育數字化戰略,介紹了圍繞課程思政教師發展、課程教學和管理等需求,從數字化平台建設、課程資源建設、智慧教室環境建設等層麵服務高校課程思政數字化的具體內容和典型案例。

  分論壇現場

  下午,聚焦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分享、E9聯盟高校課程思政工作交流同步舉行了2個分論壇。優秀教學案例分享分論壇由8位專家分別從新文科背景、教育價值功能、內涵特點分析、創新創業教育、體係構建、路徑創新等多個維度作了主題發言。

  西安交通大學楊琳教授立足新聞傳播專業,提出要以課程思政為靈魂,創新參與式學習、情境體驗式教學等方式,以傳播專業技術為課程思政提供技術支撐,引入大數據、知識圖譜、可視化設計等新工具,探尋交叉融合、融通中外等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劉建軍教授認為,每門課程都包含一定的思政元素,要深挖並找到有機融入教學過程的操作支點,同時不能局限於本門課程所含的若幹思政元素,應從立德樹人的高度把一些重要的思政內容和要求融入課程,融入內容要有量的控製,且應自然而不著痕跡。

  中南大學楊芳教授表示,實踐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要優化實踐育人內容,拓寬實踐育人載體,突出價值引領、深化專創融合、推進科創融合,讓課堂與產業、企業、就業等對接,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機製,推動雙創教育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

  複旦大學高國希教授介紹了複旦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提出要尊重各類課程的邏輯,善用專業課程體係中的文明稟賦,展示哲學社科課程體係的人文情懷與社會情懷,彰顯理工農醫類課程體係內蘊的科學思維,提升課程體係的育人合力。

  中國海洋大學曾名湧教授以《食品保藏原理與技術》課程為例,提出要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圍繞專業知識自然拓展,挖掘課程德育元素,強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構建“價值引領—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三位一體課程思政體係。

  武漢大學黃海蘭副教授聚焦測繪類專業特點,提出深挖專業知識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工程倫理等思政元素,通過“線上線下、靶向思政”、“真實虛擬、體驗思政”、“院校企業、踐行思政”和“創新創業、感悟思政” 的“四維協同”混合教學模式,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專業教學,進而達成“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目標。

  延安大學呂磊教授介紹道,學校整合資源優勢,構建延安精神“一體兩翼”鑄魂育人體係,“一體”即課堂教學,覆蓋思政課、專業課和公選課等所有課堂類型;“兩翼”即體驗活動和踐行活動,形成了延安精神教育“課堂全覆蓋、體驗多維度、踐行多渠道、四年不斷線”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華南理工大學季靜教授提出,聚合思政第一課、思政貫通課、思政課外課,構建“三課一體”的大土木專業課程思政體係,提升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課外活動等教學鏈條的“思政味”,促進專業所要求工程價值觀、工匠精神等核心價值的養成。

  E9聯盟高校課程思政工作交流分論壇上,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負責同誌分別介紹了工作經驗和典型案例,深入探討交流並達成了聯盟共識,紛紛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從政策製度設計、課程體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數字化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麵,繼續守正創新,探索總結好做法、好經驗、好模式,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助力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

  研討會順利召開

  天地迎春,萬象更新。本次研討會的舉辦,交流分享了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理念、工作思路舉措、實踐案例等內容,助力於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推動立德樹人取得新成效。

  (beplay2网页登录 林劍 通訊員  王功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