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作為推動個體全麵和諧發展的基石與經濟社會繁榮進步的根基,備受各界關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人民健康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核心內涵,急需構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融彙智慧與創新的實踐方案。“醫療—康複—養生”的三位一體模式(以下簡稱“醫康養”),是進一步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實踐探索策略與舉措。
創新賦能 優化醫康養設計理念
醫康養產業,以其整合“醫療、康複、養生、環境、文化和健康”六大要素的全局視角,打破了醫療衛生、康複保健、健康旅遊、文化產業等多個行業的壁壘,充分調動區域內的各類醫療、康複及養生資源,提供疾病診療、日常生活照顧、康複理療、慢病管理、文體娛樂、環境體驗、臨終關懷等一係列多元服務,既是大健康產業的深度轉型與創新升級,又是健康服務新興產業形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提升全民的生命質量與幸福感指數,黨和國家對醫養結合、康養結合的全局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醫康養三位一體,有助於疏通各項政策之間的底層邏輯脈絡,實現醫養與康養的交融共生,成為極具革新意義的新興業態,不僅釋放了發展動能,還為廣大民眾帶來福祉。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醫康養產業對於提升民生福祉意義重大,具有以下創新潛質:一是普適性,即其服務鏈綿延深遠,兼顧了老年人、青少年及亞健康群體等的多元化需求;二是人文性,即其人文關懷深厚,服務領域廣闊,既關注身體層麵的健康,又涵蓋心理健康及精神層麵的滋養,體現了高層次的健康理念;三是差異性,即其因地製宜,能夠結合地域特色,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優勢,根據本土文化傳統、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精準化、個性化開發;四是生態性,即其產業模式可自成生態循環機製,注重宜居生活環境的營造,對周圍的環境友好,利於促進地方生態文明和產業綠色升級。
統籌協調 完善醫康養實踐布局
醫康養產業實踐探索須植根於健康中國戰略,緊密對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升級需求,聚焦關鍵領域,強化協同創新與多方合作,精心統籌規劃,不斷優化和完善實踐布局,積極探索並開創新形態、新路徑與新模式。
一要精心謀劃醫康養政策體係。一方麵,需健全醫康養服務模式相關的法律法規體係,製定行業標準和指導規範,細化準入門檻、運營機製、成本控製、組織架構等方麵的法律規製;另一方麵,在國家頂層設計基本構建完備之際,各地各部門仍需持續推進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落地,以政策為引導,構建產業發展規範坐標,提升政策層次豐富度,鞏固行業基石。
二要精雕細琢醫康養產業空間布局。首先,要統籌整合醫療、康複、養生資源,明確各責任主體的權利義務,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規劃醫康養產業模式。其次,應構築起完整的醫康養產業鏈條,囊括研發、生產、營銷,以及醫療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健康管理、康養服務等相關上下遊業態,傾力打造高品質、可持續的“醫康養生態係統”。最後,積極推進組織形式革新,通過設立產業研究院、醫康養聯盟等多元載體,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實現資源共享、服務深度融合。
三要完善醫康養科研戰略布局。結合特色研發方向,挖掘和培育重點項目,打造具有示範意義的應用場景;秉持開放包容理念,彙集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聯合攻關,加速成果轉化;始終圍繞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實際需求,推動產業化進程。
多向聯動 夯實醫康養保障措施
構建優質且深度交融的醫康養服務生態體係,不僅需要紮實的實踐探索,還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機製。因此,必須從人才培養、資源配置優化及服務能力提升3個方麵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多維度聯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需求。
對於新興業態醫康養,人才培養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應加快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領域緊缺人才的培養步伐,鼓勵普通高校及職業院校增設相關專業課程,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同時,適當擴大招生規模;還可以激勵醫務人員特別是退休醫務人員投身醫康養結合服務,並建立相應的激勵機製。同時,要建立健全常態化的誌願服務團隊,鼓勵誌願者為居家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喘息式照護服務。
全國範圍內醫康養機構總量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亟待持續擴充並優化相關資源,特別是調動社區及各類相關機構資源;同時,全麵提升服務水平,創新打造產業鏈條完善、產品革新突出、資本運作社會化、智能技術引領的高附加值健康產業格局。此外,還應注重建立高標準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製體係,確保服務的規範性、安全性,完善行業標準與運行機製,促進醫康養服務連續性;積極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便捷程度,以適應多元服務層次與多樣化需求。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