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鄂東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23-11-21 18:26:00
作者: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而長期以來,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供需不對接的問題,嚴重製約著地方院校服務鄉村發展的成效。黃岡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的高職院校,多年來主動對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麵向鄂東地區,積極開展“涉農普通高職教育”、“一村一(多)名大學生培養”、 “高素質農民培育”、“鄉醫定向培養”等研究與實踐,形成了“供需對接、多元協同、分類施教”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鄂東模式,探索出了一條高職院校服務鄉村建設與發展的特色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供需對接,創建一體化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路徑
  建立“市級統籌、縣級主導、村級推薦、學校選錄”的招生機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鄂東地區鄉村實用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村鎮聯絡員在平台填報人才需求信息,市縣人才辦統籌安排人才培養計劃,學校及時設置與調整專業,新增現代農業技術等新專業,對傳統專業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智慧化改造。與縣市合作,對接區域重點產業建設重點專業;與村鎮合作,培養村兩委幹部及產業帶頭人;與區域重點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就業基地。提升專業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對接市場需求的精準度,學生在本地實習和就業,提高了學生本地就業率和服務地方貢獻率。根據普通高職生、村大學生、高素質農民的不同特點,分類製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鄉村實用人才,實現“所培皆所需,所需皆有培”。
  (二)多元協同,形成“共同體+平台+製度”的鄉村振興人才育人機製
  政校行企聯合組建了湖北現代園藝職業教育集團、黃岡職業教育集團、黃岡鄉村振興學院等人才培養共同體,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學校、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單位參與並派代表任職,定時聯絡。搭建“校地對接,四方合作”的信息化育人平台,共同製定人才培養方案,適時發布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供給信息、優質課程資源等。學校選聘行業企業技術能手、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師生共同參與,開展橫向技術研發,推動鄉村產業開發;推行“產學結合”“工學結合”“定向培養”“訂單培養”等合作方式,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改革,實現培養學生有市場,助推產業有成效,服務鄉村有地位。促成黃岡市政府出台《關於鼓勵支持大學生到黃岡實習實訓和創業就業的意見》等製度文件,引導、激勵政校行企四方合作,推進了多元協同育人機製建設。
  (三)分類培養,創新了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
  對接鄉村振興人才需求,麵向本地招收普通高中及中職畢業生、村幹及產業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分別開展普通高職教育、全日製村大教育、高素質農民培訓。針對三類生源特點,分類製定人才培養目標,強化“愛農、學農、為農情懷”培養,提升各類人才對農業的職業認同感和專業認可度。分類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單式課程體係,普通高職生重點開設鄉土文化、創新創業類課程;村大學生重點開設政策法規、鄉村治理類課程;高素質農民重點開設文化素養、經營管理類課程。建設模塊化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針對性地補齊各類人才的發展短板。將耕讀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分類采取“工學交替”“旺工淡學”“送教下鄉”的教學組織方式,將課堂搬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對三類學生實行個性化考核,探索增值評價,構建能力本位的學業評價體係,將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經營管理業績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通過信息化育人平台實現學校、組織部門、村鎮基層部門、行業企業等多方評價。建立畢業生常態化跟蹤服務體係,強化各類人才的特長發展。
  二、特色與創新
  (一)提出了精準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理念
  引入“供給側”理論,以需求為導向,實現了精準定位、精準招生、精準設課、精準施教、精準評價。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適時收集和分析鄉村建設人才需求數據,比傳統的人才需求調研得到的數據更加全麵和準確,由此定位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加精準和科學;對接產業升級及時設置與調整專業,優化招生結構,擴大本地生源比例,將招生指標分配到各縣市,政校合作精準招生更加符合地方的需求;針對普通高職生、村大學生、高素質農民的職業能力需求及學情特點,精準構建菜單式課程體係,實現個性化培養;教學過程中,分類培養,精準施教,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了“能力本位、結果導向、全程多維”的學業評價體係,克服了唯分數、唯論文的傳統教育評價的弊端。
  (二)建立了分類施教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
  對接需求,結合普通高職生、村大學生、高素質農民在鄉村建設中各自的崗位能力要求,確立了三類生源培養目標,解決了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適配的難題。分類製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單式課程體係,開發模塊化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滿足了學生個性化需求,實現因材施教。分類采取“工學交替”“旺工淡學”“集中培訓與送教下鄉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方式,充分考慮三類生源的學習、工作特點,有效落實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新設置評價指標,普通高職生突出學習過程和實踐遷移能力評價,引導學生真做實幹;村大學生突出產業發展和鄉村管理能力評價,引導學生為鄉村治理出智出力;高素質農民突出生產實效和創業能力評價,引導學員壯大鄉村產業。
  (三)創新了以政校行企四方合作為支撐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長效機製
  組建了黃岡職業教育集團、黃岡鄉村振興學院等人才培養共同體,搭建了“校地對接,四方合作”的信息化育人平台,建立了政校行企四方有效溝通機製;“市級統籌、縣級主導、村級推薦、學校選錄”的鄉村振興人才招生機製,實現了服務需求、以需定招,解決了鄉村振興人才推薦、招錄等環節部門協調不通暢、任務難落地等難題;出台了實習和就業本地的激勵製度,發放實習補貼,加大創業扶持,實施“縣管、村用”的用人機製,打通了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最後一公裏,為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引入村鎮參與的評價製度,健全了鄉村振興人才多元評價機製;深化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激活了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師資、教學資源等要素潛能,營造了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良好生態環境。
  三、取得的成效
  (一)研究理論成果不斷豐富
  在研究過程中,立項省級以上課題22項,發表論文61篇,出台標準、文件99個,編寫著作、教材14部。
  (二)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提升
  成果實施以來,為鄂東地區培養了普通高職生6004人、村大學生2375人、村醫學生2003名,培育高素質農民9770人,培訓其他各類人員20餘萬人。其中,1734名村大學員在1532個行政村擔任村兩委,2332名學生和學員創辦了企業,產值超過20億元。學生907人次獲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省級以上獎項。村大學生楊愉銳獲全國第十六屆“大學生年度人物”、湖北五一勞動獎章、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三)服務鄉村發展成效顯著
  師生團隊為地方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286項,合作開發產品172項,獲專利89項、社會服務收入7563萬元。畢業生為區域產業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促進了英山茶葉、麻城菊花等縣域產業的發展。學校本地招生率、實習率、就業率分別從2006年的24%、27%、21%提升到2022年的77%、82%、79%。培養的鄉村實用人才成為本地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中堅力量,用人單位滿意度從2006年的87%提升到2022年的98%。成果提升了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兩次入選“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單位。
  (四)國內外影響不斷提升
  學校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成效,先後被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網及地方媒體報道63次,人民日報誇讚學校育才“接地氣”,扶貧“有底氣”。成果吸引了33所兄弟院校來校交流學習,楊淩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等院校開展了成果應用和推廣,效果良好;成果團隊成員受邀到101所院校開展學術交流和專題培訓,受益教師15000人次以上。在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2021年年會上,學校校長作了“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助推鄂東鄉村振興”的專題報告,得到與會領導好評。
  學校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做法,受到國外同行的高度肯定。成果團隊成員受邀到埃塞爾比亞abijata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負責農業技術指導和《熱帶作物栽培》教材編寫;俄羅斯副博士巴維林慕名來校研修茶藝,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荷蘭奧斯特蘭學院等學校師生來校交流研討。
  站在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將繼續以服務鄉村發展為使命,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為革命老區的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通訊員:陳全勝、陳彥霖、餘夕帆、薑莉莉)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