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科研助理們攻堅克難的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好,在產品設計方麵表現出較強的創新能力。他們到公司來後迅速成長為區域經理,前幾年進入公司的學長都是他的下屬了。”武漢中觀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科研助理”是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增材製造技術專業培養的專門人才隊伍,體現該專業針對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特點,實現“服務專精特新、項目支撐、個性培養”的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探索。
因材施教,打造科研型優才“培養皿”
增材製造技術,通常也被稱為“3D打印技術”,是實現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載體。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製造學院院長朱紅表示,開設增材製造技術專業就是為了培養一批能夠從事機械零部件三維建模、質量檢測、製造與裝配、機械加工工藝編製、3D打印設備安裝調試及維修、生產管理的技術技能人才。
“我們還可以從企業需求和學生素質出發,挑選一部分有潛質的學生進行高階培養。” 2016年,朱紅提出探索科研助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該培養模式以學校國家級3D打印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為平台,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融合,實現人才的分層次、多途徑培養。
“這種方式相當於一個優才‘培養皿’,將有著同樣研究興趣和誌向的學生集中起來培養,實現研究型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朱紅說,增材製造技術專業每年按照“按需定崗、雙向選擇”原則設定科研助理崗位,在日常考察中選拔研究型學生加入團隊。導師根據學生特質定期開展不同層次和主題的專題學習,並指導學生大量參與教科研項目。
“與普通學生參與的實訓項目不同,科研助理的基礎培養過程必定有所拔高。普通學生通過常規實訓後能夠完成普通零件的建模,但科研助理經過專門訓練後還能較好地完成模型的創新設計。”3D打印中心主要負責教師侯高雁介紹,科研助理在任務訓練中會反複實踐到熔融沉積、立體光刻和選擇性激光燒結等多種3D打印技術,科研助理的訓練強度和難度都是普通專業實訓難以比擬的。
“隻有在高難度項目的反複實踐中才能體會到材料選擇、打印精度和適用範圍上的顯著差異,學會了處理解決各種材質、形狀、環境下打印工藝過程中出現的問題。”2019屆學生周朋在學校3D打印中心做了2年科研助理,入職武漢中觀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後很快適應崗位要求成長為區域經理,負責華中區域的項目管理。
“我們團隊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建模設計,熟練操作常規打印設備,能演講、能接待、能分析並解決實際問題,能達到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水平,職業發展前景更廣闊。”侯高雁總是這樣介紹科研助理的本事。
王龍是從科研助理人才培養中脫穎而出的雙料技能冠軍。2023年,他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新增賽項增材製造設備操作賽項金牌。
“這個機製非常有意義,為學生創造了多元的發展機會。當未來多了一些可能,人便活在強而有力的希望之中。而那些可能,在加入團隊之前根本無從預計。”回母校任教後,王龍也成為了科研助理團隊的一名導師,加入這份有重大意義的事業。
增材製造技術專業科研助理人才培養這種“走班”式科研優才培育教育實踐,在不打破原行政班級的基礎上,從學生現有知識、能力水平與誌願出發,重新組織培養對象,充分滿足研究型學生群體的發展需要,為行業提供優質人力資源。
“實際上,集中一批高職學生做科研,是一個備受質疑的事情。”麵對這種質疑,朱紅曾以專業為例表達見解。“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的主攻方向是尋找已發現、已應用的新規律在其他領域的拓展,並由此實現新的發現和應用。”在朱紅看來,拓展與發現同等重要,它可能會找到更便宜、更便捷的材料,讓整個過程變得更加實用,“而增材製造技術專業正好能體現這種拓展,科研助理們也樂於參加這種拓展”。
麵對這種質疑,增材製造專業的科研助理們也暗暗下定決心,要用作品給出答案。2018年,曹琳博、石根成、張奧參與了橫向科研項目-TPU粉末材料測試項目,在這項研究中,他們通過SLS燒結技術開發TPU粉末的成形工藝;2019年,王龍、李洪滸參與省級縱向科研項目-SLS成形參數對成形件性能影響的研究和基於SLS成型技術的增強型尼龍材料的開發與燒結工藝研究;2020年,邵權、寧歡、穆傑等參與到校級縱向科研項目-異形件三坐標測量柔性夾具設計及測量方案研究,並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等等。
經過九年的創新與實踐,截至目前,增材製造技術專業科研助理人才培養模式共培育優才80餘名。學生參與科研項目3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參與發表高水平論文10餘篇,參與2門課程的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團隊師生在技能大賽連續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70餘項。
蔚然成風,“並聯”效應凸顯
事實上,這種“走班”式的科研型優才培育教育實踐在武漢職院屢見不鮮。
早在2014年,學校生物製藥技術專業教師鞠守勇博士帶領徐順高、朱虹翼、王超等6名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專心實驗,研發出“食品中青黴素類抗生素殘留快速檢測試紙卡”,並申請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
“隻要他們願意學,我就會一直教。”鞠守勇說。2016年,該團隊攜科研成果亮相於“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榮獲創意設計競賽單元全國特等獎,這也成為當年生物化工類全國唯一的特等獎。
同年,生物製藥技術專業學生黎亞林擁有的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可轉向衣架”成功以15萬元轉讓給企業。
2020年,生物製藥技術專業、醫學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魯蘇蓉、王平安等將科研成果搬上“挑戰杯—彩虹人生”省賽平台,榮獲金獎。
“老師很看重培養我們的技術應用能力。通過參與科研,我們了解業界的技術痛點、堵點,在理解並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考慮選題、方法優化、技術應用與拓展。這樣的能力訓練可以幫助我們爭取一個寬廣的未來。”生物製藥技術專業學生王平安畢業後繼續升讀本科,在2021年武漢市大學生植綠創意大賽中獲得創意策劃類一等獎。
在學校光電技術應用高水平專業群,吳曉紅、李雪等教師以項目為導向實施行動導向教學,促使學生進行歸納式和發展式學習。通過查閱資料、構思設計、動手改造等步驟,學生成功將一堆零散元器件變成有功用、能運轉的智能產品。其中,學生於2021年設計的作品《智能控溫水循環係統》成功實現本地與遠程雙控製水溫調節和水循環,得到專業教師一致肯定。
多年來,科研助理人才培養探索在武職校園內逐年鋪展開來,各專業優才培育各顯特色。從個別到普遍,人才培養的“並聯”效應凸顯,書香校園建設進展明顯,學習鑽研蔚然成風。多名誌存高遠的武職畢業生繼續深造,進入中科院、武大等名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學校科研與技術服務處處長李雪芹認為,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有緊密的聯係,有深厚的產教融合基礎,具備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是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沃土。為學校探索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實踐創造了無限可能,培育更多基礎研究儲備人才是一種必然。
“這的確是作為職業院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嚐試,但這種嚐試目前來看是成功的。” 學校職業教育研究院研究員石俊華說,聘用在讀學生擔任科研助理能實現學生個體和職業院校的雙贏,有助於催化職業院校技術技能創新,也可以為職業院校科研隊伍培育後備力量。
學校黨委書記鄢烈洲表示,優才培養對於進一步優化人才供給結構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科學研究能力,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也實現了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效的智力資源,“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看待這種教育探索中發現的可能,也要相信這種可能中包含的必然。”(作者:蔣媛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