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國民教育資源定向培養士官,是軍地共育士官人才的重大舉措。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長沙航院”)作為全國培養定向士官較早的院校,在無辦學經驗可遵循的情況下,始終堅持“姓軍為軍”,針對軍地合作體製機製不健全難落地、定向士官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難把握、人才培養質量不穩定難提升等諸多問題,念好“精、實、活、新”四字訣,全麵深化改革創新,全方位開展定向士官培養研究與實踐,著力打造定向培養士官示範基地,士官培養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部隊培養了一大批“思想素質好、專業基礎牢、技術技能強、崗位適應快、發展潛力大”的技術士官。目前,該院已成為全國定向培養士官生規模大、專業和軍種全、輸送兵員多的高職院校。
堅持“精”字當先,推動定向培養士官工作高起點發展
精準定位。科學確定定向培養士官的身份,對於量身定製培養方案非常重要。辦學之初,長沙航院組織人員深入各軍種部隊承訓機構和作戰部隊,了解部隊對定向培養士官能力素質需求,力求將定向培養士官的“像”畫準。最後確定將定向培養士官定位為“大學生加準軍人”身份,既要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生完成規定的學業內容,同時要按照一名“準軍人”的身份來進行教育、訓練和管理。為防止出現兩個極端,學院科學把握思政教育、軍事訓練、日常管理和專業教學之間的權重關係,把握好軍事訓練和軍事化管理的“度”,既不按照普通大學生模式進行教育管理,也不搞成山寨版“軍校”,力求找到更好的結合點。同時學院精確定位辦學思路,將原來的“三個三分之一”的辦學格局調整為“軍地各半”人才培養格局,穩定全國定向士官生培養規模。
精立理念。如何規範定向士官培養,之前沒有一個比較係統、完整、科學的理論進行指導。長沙航院在總結以往辦學經驗基礎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為先、專業技能錘煉為重、軍事素質培育為要”的“三為”育人理念,並以此指導定向士官培養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為先”就是始終把士官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扣好思想入伍“第一粒扣子”,培育熱愛軍隊、獻身國防的政治情懷;“專業技能錘煉為重”就是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專業資源優勢,把提升士官生專業素質作為主業主責,厚實專業基礎,鍛造基本技能,培養工匠精神,著力培育部隊好用、打仗管用的專業本領;“軍事素質培育為要”就是著眼於提高士官生到部隊後的適應能力,抓好軍事體能、軍事基本技能的訓練,強化軍人作風和綜合素質培養,著力培育樣子好、骨頭硬的軍人素養。2018年以來,學院先後在空軍、火箭軍、海軍、武警和湖南省軍區定向培養士官軍地聯席會議上作經驗交流,“三為”育人理念得到了部隊和兄弟院校的普遍認可。
精定目標。長沙航院始終堅持目標牽引,在定向培養士官長期規劃上,確立打造全國定向培養士官示範基地這一戰略目標,定向士官培養“三為”育人理念、軍地協同育人機製、人才培養標準體係、人才培養質量深受部隊認可,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培養模式,引領全國定向士官人才培養工作。在定向培養士官素質提升上,將培養“思想素質好、理論基礎實、技術技能強、崗位適應快、發展潛力大”的高素質技術士官作為具體目標。以上述目標為牽引,學院始終按照“士官生優先”的原則組織教育教學,集中全院力量打造士官培養品牌,“保士官生質量”“創士官生品牌”成為全院共識。
堅持“實”字掛帥,推動定向培養士官工作內涵式發展
夯實培養體係。按照“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要求,聯合部隊承訓機構和作戰部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製定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技能考核標準、軍事能力和畢業標準等,完善士官人才質量標準體係。加強學風建設,落實學業預警、淘汰補充,改革考試製度,開展學校普測、部隊承訓教學效果抽測、教務處等職能部門過程監控與專項質量監測,采用“PDCA”原理,實施循環改進,建立學校、部隊承訓機構、用人部隊、家長和社會等多元評價製度和質量反饋監控體係。出版多本專業教材和軍事體能教材,開發《軍魂永鑄》和《紅色詩詞》《紅色歌曲》等係列叢書,建立定向培養士官教學教育教材體係。
建實教師隊伍。按照“內培外引、專兼並重”的思路,建立“專任教師下企業、能工巧匠進課堂”的校企協同培養機製,著力鍛造“上得了講台,下得了車間”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院現有大師11人、國家級別技術能手7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0人,聚力打造優質專業師資團隊。聘任軍隊優秀自主擇業人員擔任領導、客座教授、思政教員、教導員等,目前共有70餘名軍轉教師。今年還特聘了一位“大國工匠”和一位一級軍士長擔任專業老師,聘請二級英模卜金寶、退伍老兵師誌偉等為校外輔導員,黨委書記陳勇為他們頒發聘書,實行“全方位、全時域”育人,讓學員有一種“不是軍校勝似軍校”的感覺。
抓實特色文化。構建了具有濃鬱軍隊和航空特色的校園文化體係,夯實文化育人基礎。投資一億元建成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航空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湖南航空館,讓“追溯我軍奮進曆程、感悟軍隊優良傳統”成為新學員入學教育第一課。定期開展“了解航空、熱愛航空、奉獻航空”主題教育,在杜-2和烏米格-15飛機現場講抗美援朝的輝煌戰績,在導彈現場講我軍擊落5架美國U2偵察機的故事,每周唱紅色歌曲、每月看紅色影片、每年走紅色道路成為“規定動作”,創作校園歌曲《托起戰鷹的翅膀》和微電影《家國夢》,把以“愛崗敬業、嚴謹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仰航空、敬重裝備、敬畏生命”和“零缺陷、無差錯”的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航修文化融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堅持“活”字活用,推動定向培養士官工作可持續發展
盤活資源。發揮軍隊舉辦優勢,長沙航院成為軍隊退役裝備和實訓工裝配發單位,現有杜-2飛機、羅賓遜R44直升機、阿勒-31ф發動機、導彈高炮、光電雷達等1000多套(台)教學工裝設備,建有基於6S的實踐教學星級評價管理的實訓教學場所。積極籌措資金,建造了國家航空製造與維修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公共實訓基地、航空機電實訓中心、航空服務實訓中心、航空電子實訓中心、飛機外場維護實訓中心等。加大從企業聘請兼職教師力度,聘請客座教授40名,聘請205名企業生產一線技術骨幹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建立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
用活平台。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行業優勢,積極拓展辦學渠道。主動對接軍隊裝備修理、航空工業、中國航發、民航、通航和中國商飛,聯合100多家航空企業、科研院所等,牽頭成立“軍政行企校”五方聯動的校企戰略合作平台“航空職業教育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在人才培養、產學研基地共建、課程體係開發等八大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簽訂合作協議130餘個,開展合作120餘項;企業向學院陸續捐贈飛機、發動機、雷達等教學工裝設備,價值近3億元。
建活機製。與各軍種簽訂聯教聯訓戰略協議,建立協同育人工作機製,共商人才培養需求、共修人才培養方案、共研教學課程和標準,按照“就近、就便”原則開展聯教聯訓活動,承辦定向培養士官軍地聯席會議。建立士官學院、專業學院和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緊密協作的聯動機製,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定向培養士官人才培養工作的若幹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定向培養士官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文件,為士官培養工作謀篇布局。每年召開定向培養士官工作專題會議,分析問題,研究決策。
堅持“新”字助力,推動定向培養士官工作引領性發展
集智創新。堅持在集聚群眾智慧中創新發展。以士官生為主體實現訂單式個性化培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構建“5+3”軍魂育人體係,“5”即理想信念教育、部隊年度主題教育、現實思想教育、法規法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3”即3個年級分階段開展針對性教育;在專業訓練上,構建了專業定位與部隊需求相結合、課程體係與崗位能力相結合、課程內容與大綱標準相融合、教學情境與訓練情境相吻合、頂崗實習與入伍去向相結合、學校考核與部隊評價相結合的“工學六合”人才培養模式;在綜合素質培養上,打造“3+N”培育體係,“3”即思政素質、專業技能、軍事素養為必備素質,“N”為主持演講、新聞寫作、攝影攝像、電腦運用等拓展素質。
交流更新。堅持在交流互動中吸收借鑒新元素。長沙航院每年由院長、書記領導帶隊,組織人員到部隊進行走訪調研,與基層一線帶兵人、畢業學員進行座談交流,了解學員綜合表現,傾聽部隊帶兵人、學員對士官培養的建議,改進人才培養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在人才培養方案上更多體現軍隊元素。2012年以來,學院先後到10餘所擔負定向培養士官的院校進行參觀學習,先後承辦6次定向培養士官軍地聯席會議,10餘次在軍地聯席會議上作經驗交流。
實踐出新。堅持在實踐總結中推陳出新。在思政教育上,為實現與軍魂鑄造對接,除構建“5+3”軍魂育人體係外,還建好了從戎大講堂、“國防公開課”電視專欄、“航院兵事”微信公眾號、《航院礪劍》工作月刊,創作《士官生之歌》,跟進用好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新時代鮮活教材;在專業訓練上,為實現與戰位技能對接,堅持麵向部隊、麵向戰場、麵向未來設置實訓課程,按照戰時作業完善各類實訓平台,落實為戰育人;在軍事訓練上,為實現與大綱科目相對接,成立軍事體育、軍事理論教研室,編寫“軍隊基層政治工作”“軍隊基層管理”“四會教學”等課程,適度開展隊列、“四會”教學訓練,加大體能訓練力度,定期到部隊開展“軍事夏令營”活動,每年到大beplay体育手机開展軍事組訓實踐,聽令執行維穩處突、抗洪搶險任務;在學員管理上,為實現與優良作風相對接,製定“士官生手冊”“士官生管理月度量化考評辦法”等規章製度,落實“軍事化”管理。
(來源: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 學院黨委書記 陳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