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站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起點,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中國,勾畫出了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展望未來謀篇布局,五中全會把“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一條擺在了十二項重要舉措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擺位和重大部署,與時俱進、高屋建瓴、意蘊深邃,既順應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發展大勢,又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既立足當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現實要求,又著眼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遠景目標。
一、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內涵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是黨中央創新戰略的承接與遞進。從黨的十八大確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創新發展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從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發展的謀劃部署,在一以貫之堅持創新核心位置的同時,注重通過製定實施因時而變的目標和戰略來推動創新發展。可以說,正是在這種相互承接、不斷遞進的戰略部署指引下,我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整體創新能力躍上新台階,已經具備了自主創新的能力、人力、財力,此時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既是對特殊國際環境的回應,更是我國科技能力提升的必然戰略抉擇。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是我國“十四五”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提出的迫切要求。習總書記指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是在對我國國情做出準確判斷基礎上提出的戰略部署。對於經濟發展而言,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主要內容是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科技自主創新無疑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及實現創新驅動的關鍵變量。對於民生改善而言,“十四五”將開啟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需要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給。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協作關係。科技自立自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市場,在於科技與市場經濟的高度結合。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製之“新”在於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原則把企業和科技人員組織起來,以市場經濟效益為導向,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有效聚集人力、物力、財力,實現社會主義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切忌政府在科技創新中大包大攬。隻有通過市場實現創新主體的自主權、決定權,才能形成自主創新從涓涓細流到創新洪流的不斷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要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發揮好統籌各方的組織協調作用,促進政產學研用相結合;要全力加強創新環境建設,著力營造涵蓋政策、法律、文化、社會的綜合創新生態係統。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體現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辯證統一。2008年金融危機,特別是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麵對我國的技術貿易封鎖越加嚴苛,以自主創新實現進口替代是必然選擇。但科技自立自強和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兩者之間並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麵,科技要發展,主要靠自己,隻有堅持自力更生,才能保證產業鏈安全,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麵,要借助外力提升創新能級,走開放互惠的國際科技合作之路,主動學習世界上的一切先進知識和技術,同時實現我國領先技術的對外分享、惠及全球。
二、清醒認識亟待補齊的自主創新短板
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宏偉目標相比,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國在科技創新自主、自立、自強等方麵,仍然存在著亟待補齊的短板。近些年我國英文論文發表數量、文章被引用數量、國際專利申請數量等指標增長令人矚目,均位居世界第二,但科研中的高數量、低質量問題明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率及產業化程度低,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據《中國教育報》報道,中國市場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而部分發達國家可以高達40%。
近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一些發達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嚴重衝擊了全球產業鏈分工協作網絡,我國在信息技術、高端製造及新材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導致的“卡脖子”問題更加凸顯。“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要走出適合中國特色的創新路子,就要把自主創新、技術自立自強擺在最突出的位置。
三、 著重抓好“十四五”時期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支撐的發力點
創新當自主,自立能自強。在“十四五”這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推動科技自立自強,關鍵要在三個方麵抓好戰略支撐的發力點:
第一,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形成創新鏈的動力源。要打破創新一維線性模式下割裂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傳統觀念,既關注探索客觀現象和可觀察事實基本原理的純基礎研究,更要關注突出應用背景、服務國家戰略的應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強調“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任務,關注產業轉型升級、節能環保、人口健康等領域的顛覆性和變革性科學與技術, 解決“卡脖子”技術背後的關鍵科學問題, 促進基礎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為創新鏈條提供動力源。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建立完備的國家科技創新體係,持續強化基礎研究項目部署,前瞻部署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健全支持基礎研究的體製機製,擴大多元化投入,鼓勵優勢企業借鑒華為模式,布局新型工業研究院或戰略研究院,加大對基礎研究環節投入;完善基礎研究評價機製,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引領發展能力。
第二,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邁上價值鏈中高端。“十四五”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於促進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突破口是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為此,一要全麵梳理現有產業鏈在關鍵環節存在的技術短板,以“補鏈、強鏈、延鏈”為重點,引導創新要素在產業鏈的集成和配置,精準突破製約產業鏈的技術斷點和堵點,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上用自主創新打破進口壟斷,實現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的攀升。二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遵循大國經濟發展規律,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體,重點關注目前已取得較大技術突破的領域,以國內分工與技術創新的發展推動國際分工與國際技術創新的發展,主導建立擁有核心高端技術的全球價值鏈。
第三,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積極開辟全球科技競爭新賽道。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然大大縮小,甚至在量子信息、超級計算、5G技術等領域並跑、領跑世界。因此,要抓住新一輪數字科技革命和數字產業變革加速發展的新機遇,研判全球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對未來可能引領科技革命的技術製定長期跟蹤與研究規劃,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提升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胡雅蓓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 現代服務業智庫研究員
張為付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 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