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新工科教育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戰略支撐和引領力量,在“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中具有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如何立足高校實際,在“新工科”建設中構建好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製機製,實現“1+1>2”的效果,是亟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推動課程思政教學體係建設。一是弘揚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強國誌、報國行。將共同抗擊新冠疫情等時代命題融入專業教育,將學科史、科技史教育融入教學內容,將“工程倫理”等價值引領課程融入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二是崇尚專業精神,服務國家戰略、行業要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講清楚特定領域受製於國外“卡脖子”的現狀和國家加快自主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骨氣和誌氣,引導學生主動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出力爭光。三是培養創新精神,實現自我價值。建設好學科專業思政素材庫,挖掘和整理學科專業中的時代楷模與身邊榜樣、在重大工程以及生活中的應用和中國曆史上的發明與創新、學科專業的光榮使命等,為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提供鮮活案例。四是培育實踐精神,讓學生了解行業和社會的發展狀況。開展專業實踐,激發學生的專業榮譽感與行業自豪感,開展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引導青年學生紮根中國大地,用創新創業成果服務國家發展。
搭橋梁、建機製、促聯動,推動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強強聯合。一是注重頂層設計。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學習交流促進機製,推動思政課教師與多學科專業教師組成的理事會建設,統籌構建兩支隊伍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合作機製,推動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的雙向貫通、相互促進,形成協同育人的聯動效應。二是進行結對共建。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為專業課安排思政課教師作為專業課共建人,形成課程思政結對製度,共同深挖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係教育的有機統一。三是加強培訓指導。經常性組織課程思政教學沙龍等,分享建設經驗與代表性案例,提升廣大教師對於課程思政的認知理解,將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果及時轉化為其他教師課堂的實踐運用,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四是開展工作研究。經常性組織教師以專題學習、主題研討等方式,推進課程思政學習研討常態化。通過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國內外比較研究、傳統工作經驗研究等,把握教學對象的特點,加強兩支隊伍課程內容的銜接,切實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開展育人工作。
上下同步齊動,校內橫向聯合,彙聚優質資源推動協同攻堅。一是搭建理論培訓平台。通過組織專題輔導報告會等方式,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課程思政是什麼、建什麼、怎麼建等相關內容進行解讀,不斷深化廣大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和認識,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二是搭建學科交叉研究平台。立足各學科的獨特視域、理論和方法,深入挖掘專業課思政資源,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係,創新專業課程話語體係,形成一批代表性案例,打造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金課”。三是工作交流平台。邀請校內外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及相關部門同誌圍繞課程思政建設定期交流,拓展思路,協調工作。四是成果發布平台。依托傳統與新媒體平台,開展優秀課程思政案例彙編、思政素材庫建設、教師培訓課程建設、課程思政評價標準製定等專項工作,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作者:鞏金龍,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