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寄情大灣區”創作巡展濟南站 收官在即
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即將於8月27日收官,
喜歡藝術的小夥伴,
看展的時間不多啦!
這個充滿南國風情自帶清涼感的展覽,
呈現了粵港澳三地鄉土麵貌與人文風情。
在自然與社會的對話中,
聯結城市與鄉村,
並置傳統與現代。
現在讓我們聽一聽藝術家們對大灣區畫展的印象,
然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視覺旅行吧!
part1藝術家共話大灣區
劉萬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潘魯生的作品是文化觀的表達,其彩墨是一種觀念和詩意的表達。他的作品既古樸又當代,具有創造性,他以藝術抒懷,對民藝的情懷,大寫的格局,成為一種自覺,表現為作品的以靜現本真。
楊曉剛(山東美術館館長)
“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是山東美術館今年夏天推出的重點展覽。大灣區是中國經濟的橋頭堡。藝術家深入生活,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現大灣區內在的精神意態;以彩墨語言再現灣區景觀的線麵色,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深厚的人文情懷和高遠的藝術境界。
邱運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潘魯生的藝術反映的是當代中國密切、親切的現實,表達的是當代中國人迫切需要表達的情感,使用的是當代中國社會熟知的語言和形式,因而給人一種很親切、很熟悉的感覺。
閆平(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潘魯生的作品非常通達,他從宏觀、客觀和微觀的視角看世界,提取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代設計的創意,進行藝術回歸本原的不斷探索,發明開創性的藝術形式。
杭間(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潘魯生作品裏麵具有裝飾的因素,是一種情感的強調,在藝術精神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潘魯生用寫生貫穿鄉愁,表達對大灣區的思考,充當民俗學、民間文藝在當代社會中快速發展的的中介物。
汪大偉(上海大學偉長學者,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
潘魯生用小景大畫表現大的意境,大的情懷,遊覽其中能感受到藝術家畫畫時靜謐的心境,他用藝術語言記錄下了時代發展的印痕,引發一代人鄉愁的情感。
張誌慶(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潘魯生以其勤奮和情深紮根民間,在大灣區民藝調研的所觀所感,激發了他創造的激情,他用畫筆記錄下要消失的民間的、傳統的東西,可謂一往情深。
唐輝(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榮寶齋畫院院長)
大灣區畫展顯示出藝術家藝術的情懷和曆史的責任感,綜合性、係統性的修為,在技法上的守正創新。
於洋(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就像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無我之境”,潘魯生的畫是有“我”的,即自我的抒情性,是藝術家對家國變化、城市變化,跨越南北的一種觀照。
喬曉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北人南觀,他鄉遇故知。民間文藝的當代創作。在自己熱愛的民藝土壤和生活的土地上,尋找自己藝術創作的生長點。
顧黎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魯生以直線切割空間,他在創作中抓住空間的格局,抓住了具體的觸覺,把筆墨當成觸覺的在場性,表現出藝術的強大的綜合性。
許敦平(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畫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潘魯生“直把他鄉當故鄉”深情地投身異鄉大灣區考察並進行創作,作品語言樸實,能夠引起共情。
蔣文博(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審)
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種“通達”之感,他打破了主客對立,表現了“遊於藝”之“遊”的狀態,以一種舉重若輕的創作狀態繪畫,隨心所欲地駕馭各種藝術語言來表達思想。
part2觀眾視角的大灣區
對畫與對話
一眾少兒研學團來看展啦
對於藝術的好奇,對色彩的探索,對想象的表達
麵對一張張大畫時
孩子們與作品、與藝術家的對話自動開啟
比了個耶~打了個卡!
入景入畫
流動、變換的光影與影子的重疊
在投影屏幕前的一張張側影
是光與影結合的再創作
鄉愁的傳遞
高聳的鍋耳牆
讓孩子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在母親的講解裏生出了對大灣區的期待與向往
電話手表裏的展覽
展廳裏總有一群可愛的小觀眾
認真地用電話手表拍下自己喜歡的畫作
這何嚐不是藝術的現代式與創新的未來式的雙向奔赴
抓住展覽的尾巴
在大灣區的情與景中
感受藝術與鄉愁的交融吧。
展覽信息:
《寄情大灣區》一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展
展覽名稱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建校五十周年特展
主辦單位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承辦單位丨山東美術館
協辦單位丨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展覽日期丨2023年7月15日至8月27日
展覽地點丨山東美術館A1展廳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