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說課稿:平行圖形的轉換
http://teacher.eol.cn 來源:233網校 作者: 2015-05-09 字體:大 中 小
說教材:
設計意圖:小學數學人教版第九冊教材的第三單元是多邊形麵積的計算,這個單元知識點的教學是建立在七冊的長方形、正方形麵積計算的基礎上,常規的教法是按平行四邊形麵積的計算、三角形麵積的計算、梯形麵積的計算這個順序逐一教學,我思考這些平麵圖形之間都有密切的聯係,可否引導學生先探究他們之間的關係,形成一定的表象和感受,再同時推導出三種圖形的麵積計算方法,使知識融會貫通。於是我設計了這節活動課,作為本單元的準備課,為本單元三種圖形麵積計算推導作好有力的鋪墊。本課充分利用學具,使學生通過折、剪、拚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實踐操作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這些圖形能相互轉化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係及規律,讓學生初步感受並掌握轉化、割補、旋轉、平移等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間觀念、幾何直覺。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利用學具發現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轉化。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發現平麵圖形之間的內在聯係。
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我在選擇教法和學法時,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節課采用的主要學習方式。
說教學過程
平麵圖形是從生活中的實物抽象出來的,所以新課伊始,由黑板的表麵是長方形引出五種平麵圖形,由猜想五種平麵圖形能否相互轉化揭示了本課研究的主題。
動手操作的活動安排了兩個環節、兩個層次、兩個學具袋,由淺入深、由易至難,達到了思維訓練的目的。第一個層次是拚組圖形,隻要求將兩種完全一樣的圖形轉化成另一種圖形,這個操作比較容易,第二個層次是要剪拚圖形,必須等積變形,要求將一種變換成另一種圖形,因為有了第一個層次的基礎就化解了這個層次的思維難度。每次操作活動之前老師都讓學生明確了操作要求和目的,特別是通過討論“轉化”“等積變形”這兩個詞的意思,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白轉化前後的圖形,形狀要變但總麵積不變。避免了學生的盲目操作。
學生彙報交流後,老師介紹了平移、旋轉、割補的數學方法,學生通過觀看課件的動畫演示,很直觀的感受到了自己動手操作時也使用到的方法。再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平移、旋轉的現象,進一步促進學生對這幾種方法的理解。
學生的操作活動過後重在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用教具演示的的幾組圖形:轉化前後的圖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這些圖形能相互轉化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係及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最精彩的部分屬接下來的猜一猜:(出示)這個長方形是由一種什麼圖形轉化而成的遊戲,掀起了整節課的高潮。課件預設了一個很難想到的變形,讓學生盡情的猜,最後才引導學生揭曉答案,這個環節的目的一是訓練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出示網絡圖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這五種平麵圖形都可以轉化成長方形。為下麵麵積計算的推導做了很好的鋪墊。
“根據今天的發現你還想探討哪些數學問題?”作為本課的拓展,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
(上課版) 平麵圖形的轉化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具,使學生通過折、剪、拚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實踐操作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這些圖形能相互轉化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係及規律,讓學生初步感受並掌握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利用學具發現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轉化。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發現平麵圖形之間的內在聯係。
教學準備: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學具教具若幹個。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