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互聯網+教育”的決策部署,細化落實《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信息化發展體係,日前,河南省教育廳、省委網信辦、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通信管理局等八部門聯合編製了《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
根據規劃,到2025年,河南省將建成全省教育專網和教育雲體係,形成雲網融合的信息網絡支撐環境;建成省級“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實現數據互通、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加快傳統學校數字化轉型,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全覆蓋,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建成智慧校園。建成融合貫通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係,師生時時處處獲得優質資源的意願得到滿足。健全優化教育管理信息化體係,全麵打通數據孤島,提升教育數字化治理與服務能力。構建新時代信息化能力素養培訓體係、多層次網絡安全保障體係和教育監測與評價體係。信息化在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中的疊加倍增作用充分顯現。
根據規劃,河南省還將實施高質量推進體係建設項目,包括:
創新應用試點工程:圍繞“人工智能+”、“5G+”、“區塊鏈+”、“密碼+”等前沿領域,分區域、分層級布局試點項目,培育種子學校、示範場景、先進模式。
“十百千”示範工程:認定不少於10個省級智慧教育示範區(縣)、100所省級智慧校園示範校、1000個信息化創新應用優秀案例。
信息化能力與水平評價工程:構建用戶評價與第三方評價並重的信息化評價機製,以教育大數據為依據,通過縱橫向對比、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區域及高校信息化能力與水平開展綜合評判。
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
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有力抓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的必由之路。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互聯網+教育”的決策部署,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信息化發展體係,根據《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總體要求,製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分析
“十三五”以來,全省教育係統圍繞健全“三通兩平台”、推進“三全兩高一大”兩條主線,持續優化教育信息化發展機製、改善信息化基礎環境、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麵、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是信息化基礎環境明顯改善。全省beplay体育手机校實現百兆互聯網全接入,多媒體教室覆蓋率達到99%;中等職業學校數字校園標準化建設快速推進,高等學校教學、辦公、生活等公共設施的智能化改造成效顯著。二是資源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資源公共服務體係初步建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平台逐步完善,在擴大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麵、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信息化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通過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管理人員專項培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學生信息素養顯著提升,教育管理人員信息化意識與能力顯著增強。四是網絡安全防護水平明顯提升。網絡安全主體責任體係、監測預警體係和應急處置機製基本健全,安全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五是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係有效構建,為指導和推動教育信息化2.0示範區、beplay体育手机數字校園標杆校、高校智慧校園示範校提供了標準支撐。六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程度不斷深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網絡合作教研等新模式不斷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規模線上教學的成功實踐,為加快教學模式改革積累了豐富經驗。七是政務服務數字化能力顯著提升,“一網通辦”“互聯網+監管”順利推進,行政許可類即辦事項和不見麵審批事項占比持續提升。
當前,5G、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方興未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持續深化,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益凸顯。我省教育信息化雖然取得階段性成效,但還存在網絡接入水平不高、平台服務能力不強、數據應用效能不足、管理服務信息係統的數字基座建設滯後等問題。“十四五”時期,是我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構建高質量教育體係、建設教育強省的關鍵時期,有效抓住新機遇、應對新挑戰,必須對標河南教育發展總體目標,聚焦轉段升級、融合創新兩個核心要義,堅持應用為王、服務至上,調整優化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在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數字資源供給、提升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教育教學模式創新、促進教育治理智能化、築牢網絡安全可信體係等方麵推出一係列創新舉措,實施一攬子重點工程,加速實現理念升維、技術升維、措施升維、投入升維,推動全省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以賦能教育綜合改革、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推動信息時代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模式變革為主線,以優化教育信息化推進機製為動力,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通過實施一批創新性、引領性、突破性舉措,實現信息基礎設施、數據服務、應用係統、數字資源的集約化、一體化建設,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走出一條融合共享、集約高效的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道路,為建設教育強省提供強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目標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推動和服務教育改革發展作為根本目的,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作為核心理念,麵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聚焦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加快實施教育新基建,布局省-市(高校)-縣-校四級信息化支撐保障體係、資源供給體係、管理服務體係、數據治理體係和安全可信體係,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
——堅持統籌推進。加強教育信息化科學規劃和頂層設計,統籌好創新與傳承、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勢,抓住教育新基建、數據治理、素養提升等關鍵環節,實現“互聯網+教育”與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的多維聯動、協同發展。
——堅持創新引領。推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服務中的創新性、效能性應用,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培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新形態、新場景、新模式,推動教育理念重塑、學習方式重構、業務流程重鑄,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堅持底線思維。正確處理發展和安全的關係,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全麵提升網絡安全防護水平和數據安全治理能力,保障各類教育應用綠色安全、可信可控,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隱患,實現“互聯網+教育”安全穩定、高質量發展。
(三)建設目標
立足教育發展新階段,著力健全教育新型基礎設施,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打造教育服務新業態,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建成全省教育專網和教育雲體係,形成雲網融合的信息網絡支撐環境;建成省級“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實現數據互通、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加快傳統學校數字化轉型,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全覆蓋,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建成智慧校園。建成融合貫通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係,師生時時處處獲得優質資源的意願得到滿足。健全優化教育管理信息化體係,全麵打通數據孤島,提升教育數字化治理與服務能力。構建新時代信息化能力素養培訓體係、多層次網絡安全保障體係和教育監測與評價體係。信息化在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中的疊加倍增作用充分顯現。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雲網融合,健全信息網絡基礎設施
1.建設全省教育專網。充分利用國家和我省公共通信資源,依托電子政務外網和教育網已有建設基礎,按照分級負責原則,建成由省級主幹網、市縣教育網和學校校園網組成的全省教育專網,覆蓋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推動網址、域名和用戶的統一管理。加強教育專網和公共網絡的互聯互通,優化教育專網網內、網間互訪質量,提供快速、穩定、綠色、安全的網絡服務。全麵推進IPv6的規模部署,加速設備和應用的IPv6改造,實現IPv6全覆蓋。
2.構建全省教育雲體係。依托各級政務雲、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行業雲等雲資源,構建由省級主節點、各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和高等學校分節點組成的教育雲支撐體係,淘汰整合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低小散舊”的數據中心。按照應遷盡遷原則,2025年,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及所屬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學校的全部信息化應用遷移至雲平台,各高等學校及省屬教育機構的通用型應用遷移至雲平台。鼓勵高校圍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需要,構建跨行業、跨區域的融合雲中心,實現資源互補、優勢共享、成果互惠。
3.構建“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建設省級“互聯網+教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台,部署教育管理服務業務中台、數據中台、身份中台、可信認證體係和大數據倉,建成全省教育數字治理的共享底座,製定教育基礎數據、業務數據、數據交換等標準規範體係。以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為樞紐,推進各級各類管理平台、資源平台和第三方應用的深度聚合,實現平台互聯、數據互通、資源共享、業務協同,構建“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形成教育數據領域主題庫,依托省數據共享交換平台為各地、各部門提供全省教育數據資源共享服務。
(二)構建信息化支撐環境,推動學校數字化轉型
4.提升校園網絡服務能力。將網絡環境納入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校園網絡全光網改造,推進5G、IPv6、新一代無線局域網等網絡技術的落地應用。加快軟件定義網絡、網絡功能虛擬化技術的普及應用,提高終端設備的泛在接入能力和智能化運維水平。鼓勵高校和其他有條件的學校建設校園物聯網,推進5G邊緣計算、物聯網與校園網有機融合,實現本地流量卸載,師生上網流量數據融合共享。
5.提升終端設備配置水平。提升普通教室、專用教室和實習實訓室數字化教學裝備配置水平,在用教室全部配置多媒體教學設備,信息技術教室能滿足課程開設需求。建設基於人工智能技術,具備教學行為感知、學情統計分析和課堂交互協作的智能化教室和基於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物聯和智能技術的各類實驗室、實訓室,提高雲終端配置比例。支持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為師生提供符合技術標準和教學要求的智能終端。
6.健全管理服務信息體係。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充分利用區域教育雲和上級部署的教育教學、校務管理、公共服務信息係統,提升學校管理服務水平。支持高校建設包含校園地理信息、AI位置感知、信息精準推送的智慧校園公共服務平台;建立融合校務管理、安全管理、能耗管理、安防監控、衛生管理、健康監測的智慧校園綜合管理係統,實現校園態勢的場景化、一體化呈現、校園活動的可視聯動指揮和安全隱患的智能發現,支撐平安校園、健康校園、綠色校園建設。
7.提升高校科研信息化水平。推動智能實驗室建設,利用信息技術輔助開展科學實驗、記錄實驗環節、分析實驗數據,模擬實驗過程,創新科研實驗範式。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率。打造基礎研究和集成攻關雲平台,建立新型科研網絡共同體,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加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促進數據驅動的科研範式轉型。建立健全基於大數據、以創新為導向的高校科技評價體係。
(三)強化數據驅動,提高教育管理服務質量
8.強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業務統籌。按照省級統籌、分級負責的原則,落實管理與服務信息係統建設責任。省級主要負責製定數據標準、接口規範、數據共享要求和係統建設指南,建設麵向全省教育行業的綜合性、骨幹型教育管理與決策信息係統和安全可信體係平台底座;市縣級主要在用好上級係統的同時,基於統一的標準規範和用戶認證體係,建設區域層麵的基礎支撐與特色應用係統,保障屬地教育機構的信息化教學、辦公、管理和服務需求,推進本區域內信息係統的流程互通、數據共享、應用集成,構建本級數據倉庫和數據應用。支持市縣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為屬地學校和幼兒園提供信息化和網絡安全運維服務。
9.深化教育數據治理。完善教育基礎數據庫,建立數字資源目錄和溯源圖譜,確定數據生產部門,推動實現“一數一源”、動態更新和多源彙聚。規範數據采集與使用範圍,優先通過共享獲取數據,避免重複采集。建立數據共享審核製度,按照“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的原則,明確各類數據共享屬性、範圍和工作流程,推動數據要素有序流通、合規利用。建立數據質量監管和評估機製,提高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規範性和一致性。創新教育大數據應用,支撐教育科學決策、精準管理和高效服務。
10.促進管理服務流程優化再造。以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為著力點,以提升在線服務能力和推進教育治理數字化轉型為目標,全麵梳理麵向各類用戶的管理服務事項,精簡歸並不同層級、部門的同類事項,形成責任清單和辦事指南,明確服務標準,優化管理服務流程,提升管理效能。利用教育政(校)務一體化服務平台,推動業務管理與公共服務全程網上辦理,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建設“互聯網+監管”“互聯網+督查督辦”“互聯網+督導”“互聯網+信用”信息化體係,加快電子證照生成,推進政務服務“好差評”,支撐“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非現場監管和重點事項的督查督辦,推動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教育督導。
(四)推動共建共享,加大數字教育資源供給
11.加強基礎教育優質數字資源應用。將國家beplay体育手机智慧教育平台和我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資源納入beplay体育手机日常教學體係,推進基礎教育名師、名校資源共享與應用。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台,組建網絡研修共同體,在線共享名師資源。開展基礎教育精品課遴選活動,加快彙集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學生教師使用。多渠道組織實施線上支教活動,推動優質資源向農村、向薄弱學校集聚,保障學校(教學點)開齊開足開好課程,有效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12.推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資源開發與共享。加快省級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引導職業院校基於未來工作場景,構建虛實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的智能化實踐教學空間、實訓環境。支持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同建設麵向社會服務的企業信息庫、崗位技能標準庫、人才需求信息庫、創新創業案例庫等開放資源,建設一批校企協同、特色鮮明、資源豐富的示範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破解職業教育實訓中看不到、進不去、成本高、危險性大等問題。開發基於職場環境與工作過程的個性化自主學習係統。加大社區教育、繼續教育網絡課程開發,推進河南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實現各類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
13.推進高等教育資源彙聚與共享。推進本科高校智慧教學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智慧教學研究實驗室建設計劃。鼓勵高校共建優質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創新創業類課程,支持高校間通過協同共建方式開發滿足不同教學需求的線上一流課程和研究生課程。支持高校依托特色優勢學科,建設麵向專業類的虛擬仿真教學項目、課程群和實驗中心,形成布局合理、開放共享、效果優良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新體係。鼓勵本科高校課程聯盟建設,大力推進課程學分互認,實現教育資源彙聚共享。建立完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與監督係統,支撐學科體係整體升級,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學及質量提升工程項目成效與成果共享。
14.培育和激發資源供給活力。培育資源供給新型主體,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優化教育資源供給,支持購買使用符合條件的社會化、市場化優質在線課程資源,將其納入日常教學體係。鼓勵學校和在線教育企業的優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地區免費或優惠開放;支持具備資質的學校、教師、出版單位、資源開發企業參與同教材版本配套的數字教育資源建設;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個人等提供支持興趣養成、職業技能培訓、終身學習等優質在線教育服務,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支持信息化教育裝備製造、教學軟件工具研發、數字教材及資源開發、平台運營服務等供應鏈健康發展。從嚴治理麵向beplay体育手机的線上學科類培訓,規範校外線上培訓行為。
15.健全資源監管和產權保護機製。建立數字教育資源的內容審核、購買使用、用戶評價和投訴舉報機製,實現資源備案、流通、評價的全鏈條監管。健全知識產權保護製度,規範數字資源、數字教材的生產、出版、傳播和使用,切實保護教師開發優質資源的著作權。將購買數字教育資源納入政府采購目錄,通過集中購買方式為學校提供普適性、高品質資源服務。在各級評選、展示活動獲得教育行政部門認定的優質資源,統一納入資源共享體係。
(五)利用技術賦能,促進教育教學方式變革
16.推進課堂教學模式變革。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為目的,深入探索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教學應用,打造網絡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型教學模式。支持信息化基礎較好的區域和學校,圍繞智能環境下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逐步普及互動式、合作式、研究型、項目化教學模式。把網絡思政、教學實踐、勞動教育、在線課程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加強教與學過程的數據分析和應用,提升課堂效率,促進差異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與學。
17.推進教學組織模式變革。通過智慧教學工具的廣泛應用,創新智能環境下的教學組織模式;深化網絡學習空間應用,開展常態化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推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走班選課、校際協同、校企聯動等靈活開放的教學組織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培養和協同育人。深化“三個課堂”應用,推廣基於網絡的雙師教學、在線輔導服務模式。推動基於學科知識圖譜與育人過程數據的精準資源服務。加強對海量資源及應用數據的挖掘分析,探索構建自適應學習係統,不斷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
18.構建數字化多維評價體係。創新學生評價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多層次、無感化、伴隨性采集學生學習過程數據,客觀記錄學生成長經曆,支持實現各學段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運用智能化考試係統,開展規模化機考,部分科目實現無紙化考試。在高校招生藝術類專業考試、研究生招生考試等招考中進一步探索優化線上考試,提高招考方式的靈活性。建立個人數字學習檔案,記錄學習經曆與成果,實現可追溯、可查詢。推廣在線課程學分認定與管理機製,支持學習者通過跨校學習、在線學習積累學分。
(六)提升信息素養,支撐信息時代師生發展
19.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動教師主動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以提升一線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為根本,全麵推進“beplay体育手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確保培訓實效;繼續開展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強化名師課堂和高校虛擬教研室應用,推廣網絡研訓方式。推動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引導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創新師範生培養方案,完善師範教育課程體係,加強師範生信息素養培育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用新理念、新環境和新方式培養新一代教師。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測評體係和考評機製,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理論和觀念、教學模式方法、平台使用能力等方麵考核。
20.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充實beplay体育手机信息技術專兼職教師,高質量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加強學生課內外一體化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應用等方麵的培育。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信息技術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推動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識進校園、進課程,逐步普及人工智能和編程教育。
21.提高管理人員信息化領導力與規劃力。以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和各級各類學校管理人員為重點,構建省市縣三級管理人員信息化培訓體係,每年開展不少於5000人次的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普及教育信息化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提升以信息化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構建高質量教育體係的認知水平,持續提高信息化領導力、規劃力、執行力。
22.提高信息化專職隊伍的服務保障能力。加強教育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吸納優秀人才充實到信息化職能部門;建立信息化專職人員輪訓機製,鼓勵市縣電教、網絡、信息中心等部門與高校信息化部門之間的交流互學,推動高校“兩辦”、教務、宣傳、人事、外事、學工、後勤、保衛等部門與信息化部門人員互相兼職。支持信息化專職人員積極參加行業認證,持續提升信息化意識和能力。舉辦年度信息化隊伍交流競賽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建。
23.加大網絡安全專門人才培養力度。加強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建設,優化專業機構,建設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和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加強網信領域後備人才建設,著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網信領域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網信新型智庫,積極發揮專家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谘詢中的作用。
(七)開展聯防聯控,築牢網絡安全保障體係
24.壓實網絡安全責任。全麵落實《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密碼法》等法律法規和《黨委(黨組)網絡安全工作責任製實施辦法》,強化黨對網絡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壓實黨委(黨組)主要負責同誌為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同誌為直接責任人的網絡(數據)安全領導責任體係。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誰運維誰負責”的原則,細化信息係統管理、使用和運維責任。建立信息係統采購管理、教育類APP選用審核和數據分級分類管理製度,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教育類APP備案和軟件正版化要求,常態化開展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和專項檢查,杜絕信息係統違規運行、帶病運行。
25.加強安全管理與技術防護。加強信息資產管理,分級建立信息資產清單和網絡空間資產地圖,依托省級平台,建立省、市(高校)、縣三級教育信息資產庫和資產搜索引擎,落實信息資產登記備案、動態更新製度和域名、主機、端口等白名單管理措施。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落實“一數一源”主體責任製,重點保護個人信息、敏感信息和兒童信息。開展重要數據的備份和異地(雲上)災備,實現教育係統重要信息係統和數據的共享交換、容災備份及業務接管,提升對數據被攻擊、竊取、泄露的監測、預警、控製和應急處置能力。分級建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台,實現平台聯動對接、信息實時共享。健全網絡安全信息通報、共享和報告機製,強化在漏洞收集驗證、安全風險感知方麵的協同。
26.提升網絡安全應急能力。建設全省教育係統網絡安全指揮控製中心,構建統一指揮、流程規範、多級調度、協同處置的網絡安全聯動響應機製。建立網絡安全應急響應及支撐服務團隊,滿足全天候、全場景、全鏈路網絡安全應急處置需求。完善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每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網絡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演練。
27.建立可信數據安全體係。加強商用密碼應用,建立區域密碼服務節點,建設基於“一校一碼、一人一號”的數字認證互聯互通互認體係,推動以手機等智能終端為載體的多因子認證,提升服務體驗。加快區塊鏈技術普及應用,實現入學報名、招生考試、成長檔案、成績查詢、學曆學位證書、榮譽證書等關鍵業務的科信運行和業務創新。
(八)彙聚發展動能,構建科學高效推進機製
28.構建創新引領的試點推進體係。圍繞“人工智能+”“5G+” “區塊鏈+”“密碼+”等前沿領域,分區域、分層級布局若幹試點項目,持續開展基於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教育管理與服務創新。通過試點工作的迭代推進,培育種子學校、示範場景、先進模式,帶動全省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斷躍升。
29.構建典型帶動的示範引領體係。認定不少於10個省級智慧教育示範區(縣)、100所省級智慧校園示範校、1000個信息化創新應用優秀案例,引領教育信息化提質升級。創設中原智慧教育高端論壇,開展教育信息化展示交流活動,通過召開現場會、發布案例集等方式,加強先進經驗的宣傳推廣。
30.構建實效導向的績效評價體係。以重大項目完成情況、區域內信息化發展水平均衡情況、支撐服務體係構建情況、優質資源供給能力、信息化教學實際效果、師生及家長用戶體驗感、政務(校務)服務能力、網絡與數據安全防控能力為核心,健全區域及學校層麵的信息化評估指標體係。構建用戶評價與第三方評價並重的信息化評價機製,以教育大數據為依據,通過縱橫向對比,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區域及高校信息化能力與水平開展綜合評判,並將相關數據作為確定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主要依據。
31.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互聯網+教育”領域的專業人才。支持高校發揮學科優勢,開展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踐和應用研究,提升技術攻關能力。設立“互聯網+教育”研究基地、創新平台和專項課題,組織多領域跨學科高水平科研團隊,加強教育基本理論、政策、關鍵核心技術等研究,解決製約“互聯網+教育”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創新發展提供保障。
32.提升產業服務教育能力。建立健全製度體係,推動產業與教育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互聯網教育服務業孵化基地和園區,提供專業化的人才、管理、金融、谘詢服務,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實現產業集群式發展。鼓勵拓寬融資渠道,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升互聯網教育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鼓勵社會資本有序進入,推動互聯網教育服務業健康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單位要加強“互聯網+教育”的組織領導,加大統籌力度。在省市縣三級建立由教育、網信、編辦、發改、工信、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通信管理、公共數據主管部門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製度,定期研判、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門、技術支撐機構的人員配置和能力建設,推動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和各縣區(市)教育行政部門明確承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管理職責的內設機構,構建上下貫通的教育信息化行政管理體係,實現教育信息化項目、經費、算力設施、信息資產、數據和網絡安全的統籌管理。
(二)落實主體責任
落實各級教育、網信、編辦、發改、工信、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通信管理、公共數據主管部門等部門的業務指導責任,落實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對beplay体育手机校、中等職業信息化的屬地建設責任,落實教研、電教、信息、裝備等教育內設機構的支撐保障責任,落實各級各類學校對自身信息化發展主體責任,落實廣大教師、學生對信息素養與能力的自我提升責任,形成整體謀劃、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合力。
(三)加大經費投入
按照信息化發展新目標、新任務建設需求,持續加大信息化經費投入力度,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製。義務教育階段,各地可結合本地實際和財力情況,在符合專項資金使用範圍的前提下,統籌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資金用於保障信息化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鼓勵學校統籌財政撥款、事業收入、經營性收入、社會資本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合理分配信息化硬件設施、軟件平台、教師培訓、運維保障、安全防護等方麵的資金比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健全製度措施
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強信息化項目統籌建設管理的有關要求,圍繞推動規劃實施,明確各地、各高校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優先序,確保重大任務、重大工程按時間節點順利實施。健全項目申報、招標采購、過程管理、績效評價、服務質量等方麵的規章製度和監管措施,提高工作協調度和時效性。建立由業務專家和技術專家組成的信息化決策谘詢機製,吸納網信、發改、財政、工信、通信等領域專家深度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
(五)強化督導評價
深化“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係統”應用,實時掌握各地教育信息化發展動態。將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納入對下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和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價內容,政策落實不到位的,依法依據嚴肅問責。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