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9日至26日,由上海交通大學船建學院水下工程研究所葛彤教授主持研製的“海龍V-曼塔號”浮遊式深海多金屬結核原位集礦技術驗證平台,在由莊廣膠領隊、5位教師組成的海試團隊的指揮下,在西太平洋先驅多金屬結核礦區圓滿完成了海試任務,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浮遊行進方式的多金屬結核采集,體現了優秀的采集性能和海底沉積物擾動性能。
“曼塔號”是國際上首台采用浮遊行進方式的深海多金屬結核原位集礦技術驗證平台,對海底環境擾動小,地形適應能力強,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綠色深海集礦方式。該平台最大作業深度6000米,重量4.2噸,采集行進速度0.2~0.6m/s,由上海交通大學與北京先驅高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發。集礦平台由浮遊式ROV載體搭載與海底輕接觸的集礦頭組成。集礦作業時,ROV載體遠離海底在水體中浮遊行進,隻有集礦頭輕貼海底滑行集礦;集礦完成後,ROV載體可回收集礦頭,集礦平台采用浮遊行進方式對集礦效果進行回檢。由於其作業方式酷似魔鬼魚(MANTA)的海下運動方式,“曼塔號”因此得名。
此次海試,“曼塔號”搭載小型集礦頭共開展了6個潛次的集礦試驗。試驗最大水深超過5600米,總采集距離超過300米,搭載的小型集礦頭最大采集能力超過20噸/小時;采集行進結束後約20分鍾後,利用“曼塔號”對采集區域進行了回檢,采集痕跡潔淨、幾乎無剩餘結核,海底沉積物擾動深度普遍小於6厘米,采集區域附近水體清潔、基本無羽狀物遺留;對采集到甲板的結核樣品進行檢查,最大結核粒徑長軸大於10厘米,結核完整度高。試驗表明“曼塔號”創新型的集礦作業方式是成功的,具有優良的采集能耗、采集率、沉積物擾動等性能,為未來深海采礦工作探索出全新的道路。
“曼塔號”研製工作於2022年3月1日正式啟動,在設計階段和裝備總裝調試階段皆受到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為搶抓進度,項目組安排關鍵人員駐紮實驗室,學校、學院領導也根據項目組的困難給予了巨大的支持,保證了“曼塔號”按時研製完成並於10月24日抵達青島。在疫情的嚴重影響下以不到8個月時間的完成了“曼塔號”的設計研發,並圓滿完成海上試驗,充分體現了交大人不懼挑戰,自強拚搏的精神。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