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郭東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合作育人
2022-12-05 11:37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作者:


郭東明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舞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承載著為中國以及世界工業發展提供國際化人才的使命。當前,我國高校應進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合作育人,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給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更為積極的大國影響。

  一、開啟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的新願景正當其時

  第一,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整體實力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我國92%的本科高校都設有工科專業,全國普通本科工科專業點數為19447個,在校生人數551萬人,本科工科畢業生人數約占世界總數的38%。工科專業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數量比俄羅斯、美國等國高出3-5倍,居世界首位。近年來,開設工科專業的高校,深化新工科建設,累計實施1457項新工科項目,1100多所院校與近800家企業合作立項3.7萬項。工程教育的改革發展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有力支撐了我國製造業第一大國和正在形成的第一製造強國的發展。

  第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和國際理念同頻共振,專業標準實質等效,人才培養模式和而不同。工程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就是要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工程人才,為畢業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國際質量標準的“通行證”。我國工科主要專業領域正在逐步擴大認證範圍,采用國際標準,吸收先進理念,使工程教育國際化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第三,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具有廣闊的發展機遇。我國製造業穩居世界第一,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製造業體係,具備全產業鏈的綜合優勢。國際社會看好與中國的合作前景,期待在工程教育領域與中國大學進一步開展合作。為主動應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我國主動布局新工科建設,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科教育體係,打造世界工程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這不僅將提升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新的國際競爭力,也會為世界各國的青年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上述三個條件,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開啟工程教育國際化的新願景正當其時。

  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們想要引進活躍於國際學術前沿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但是如果他們從來沒有在中國學習的經曆,沒有與我們的大學交流合作的經曆,想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十分困難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最顯著的標誌,體現在國際學生的規模、人才培養的質量及其影響力。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存在的不足,找到提升國際化水平的路徑。

  第一,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領域吸引的優秀留學生規模仍然比較小。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留學生規模和結構不斷優化。漢語言、西醫、工科成為吸引來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專業。但是優秀的理工科學曆學生規模,與其他高等教育強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第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競爭力不足。一方麵,由於國際化人才培養體係不夠健全,使學科交叉融合、產教融合、國際合作育人存在不足,影響到畢業生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麵,教師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真正的“代理人”,若教師不具備提升學生國際化水平的教學能力,不利於培養高水平的國際化工程科技人才。

  第三,中外國際學生雙向流動存在著長期的不均衡現象。雖然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但在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發達國家的優秀學生鮮有到中國大學進行學分或學位學習。以中日學生流動為例,雖然受到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2022年在日本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有將近12萬,但在中國學習的日本留學生僅有6000餘人。這與高等工程教育強國的目標是存在差距的。

  上述不足主要源於三點原因:

  一是,我國工程教育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等與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二是,我國工程領域課程主要以中文授課為主,英文授課比例較低,一些調研結果表明來華留學的工科研究生認為語言障礙是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三是,多數外國學生並不了解我國工程領域的優勢與特色,並不了解來華留學能夠給自身帶來哪些發展。

  三、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新體係

  在新形勢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在工程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開展持續性強、惠及麵廣的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提升自然科學和工科專業的留學生比例,使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成為真正的工程教育強國。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通過中外知名大學“同窗友情”英才育成計劃等國際合作育人新舉措,構建工程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新體係。

  第一,“同窗友情”計劃開啟工程教育國際合作新願景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化國際合作育人,我校首倡中外知名大學“同窗友情”英才育成計劃(以下簡稱“同窗友情”計劃)。鼓勵中外高校共同設計培養方案、創新聯合培養模式,重點在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推進中外學生雙向均衡國際流動,培養大批具有同窗友情的工程科學技術人才,為中外科學技術、產業和經濟發展提供幫助,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深化實施“同窗友情”計劃,為加快實現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切實提高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學校2018年出台《關於提高本科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全麵打通中外一流大學培養方案,實現理工科專業國際化辦學在學期設置、課程體係、教學內容和水平實現“三個對接”,在培養標準、考核水平和學分設定達到“三個相同”,增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拓展合作渠道。這些措施直接增加了中外大學對理工科學生實現聯合授課的可行性,使更多中外學生因“同窗友情”計劃而受益。

  第二,構建立足中國、麵向世界的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體係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構建“1體3全7化”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體係。“1體”即立足中國、麵向世界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係;“3全”即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的工程教育改革;“7化”(i7)即突出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智能化(intelligence)、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產業化(industrialization)、個性化(individuation)、學科交叉複合化(interdisciplinary)、教學賽訓一體化(integration),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能夠適應和引領全球未來科技發展的卓越工程人才。

  通過加強新工科學院、專業、課程、教材等方麵建設,實施“一院一案”新工科試點改革計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智能+X”、國際化新工科建設模式。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俄烏白、日韓、歐美等重點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交流合作為牽引,探索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的“雙導師製”。圍繞科技部“111”引智基地、教育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等國際科技合作重要平台,結合工程類博士、專業型碩士培養特色實現校內教師和海外專家學者的雙向聯動,強化工程類國際化複合型人才建設。大連理工大學依托優勢國際化教學科研資源,麵向自本科階段起的全體學生,通過全方位資金支持,為學生提供一流的海外求學資源和卓越的海外科研平台,打造本研一體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

  第三,後疫情時代創新工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新形式

  傳統的以人員跨境流動為主的國際交流模式,由於費用和成本高昂,惠及的師生規模始終是有限的。大規模的在線國際交流合作,是將我國優質高等教育傳播到全世界的更具包容性的方式。因此,大連理工大學積極創新工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新形式,通過常態化的線上國際交流模式,為師生國際交流提供最充分的機會、有力的保障、豐富的平台。

  大連理工大學結合後疫情時代的國際合作交流新布局,於2020年11月起,以“夯實學校各學科與海外高校合作根基”為目標,通過創新形式、化危為機,開展全球戰略夥伴係列雲端交流會,鼓勵校內教師邀請海外學者開展遠程交流。2021年我校推出大連理工大學“同窗友情”英才育成計劃項目,全年開通線上交流渠道,支持教師參加國際化培訓項目、國際交流和科研合作,與海外合作夥伴保持長期互動。截至目前,依托校內各學科的國際化資源,此交流活動共吸引了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日本、韓國、白俄羅斯、美國、英國等26個國家的100所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共開展了134場論壇、580餘場講座,共有1700餘名校內師生和1100餘名海外師生參加。

  學校形成對日交流合作的鮮明特色,重點打造日本理工科學生來華留學的首選目的地。2021年11月至今,大連理工大學以合作周年為契機,以學科合作為依托,陸續與東京工業大學、大阪大學等10餘所友好高校開展線上周年紀念儀式、學術研討會、學生論壇、實驗室“雲參觀”、企業就業實習宣講等雲端交流活動。中日高校師生、外交官、教育界和商界代表共4000餘人參加,達成科研及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合作意向25項,對推動後疫情時代中日大學間交流合作的恢複和發展具有重要示範作用,為兩國友好交流積累了教育合作成果。

  四、提升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的倡議

  結合我校的實踐經驗,為提升工程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提出以下倡議:

  第一,為促進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中外學生雙向均衡流動,希望更多中外知名大學參與“同窗友情”英才育成計劃。通過該計劃,使中外高校搭建更為緊密的國際合作網絡,培養大批認同中國文化、熟悉中國標準的工科留學生,提升我國工程教育對國家戰略的支撐能力。為解決留學生對我國工程教育不了解的問題,可針對海外STEM學科學生設計一到兩周的學科交流、工程訓練等短期線上交流,先了解熟悉我國高校,進而吸引留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到我國長期學習,聯接兩校科研團隊、深入推進科研合作。運用國際通行的學術標準,中外合作大學共同設計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係、質量標準和保障體係,共同建立互通的遠程學習、學分轉換和日常管理體係,實行中外學生培養過程統一標準;相互間擴大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育人,促進中外學生培育“同窗友情”,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第二,積極拓寬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係。為係統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以新工科建設為重要抓手,積極推進工程教育教學組織模式、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機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製等方麵的綜合改革,用國際實質等效的標準引導專業教學,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創新實踐能力和全球勝任力,提高中外學生對工程教育教學內容、語言環境、教學方法等方麵的滿意度。

  第三,加快建設適應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的高質量慕課、虛擬仿真實驗、智慧實驗室等教學資源,形成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場景下的工程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新形態。積極尋求校企協同育人,並積極運用企業在融合教學、在線教學等方麵的技術優勢,支撐大學開展工程教育融合教學。為師生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教學和實驗環境,滿足工程教育中師生實時交互的需求,使境內外的來華留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更有成效的學習成果,切實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促進國際育人合作可持續發展。

  【本文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谘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