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寫下我的中國故事”
2019年6月,阿雷(右)在北京語言大學參加“講好中國故事——百國青年共話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演講比賽,獲特等獎。
今年5月,來自意大利的阿雷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上傳了一個短視頻,向網友介紹自己在北京語言大學讀書時的本科論文《北京地區電視節目中兒化詞使用情況統計分析》,為的是給正在準備答辯的來華留學生提供參考。
視頻中,阿雷操著一口地道的北京話侃侃而談。從意大利赴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到成為短視頻創作者,他已在中國生活了5年多。“現在,無論是我的說話還是思維,都和中文緊密相關,中文已成為我的第二語言融入血液之中。”阿雷說。
從米蘭大學到北京語言大學
阿雷和中文的緣分源於家人。雖然他在讀高中時就已經掌握了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但他的姥姥和母親對古老的中國充滿好奇和向往,阿雷受她們影響,便定下了學好中文的目標。
高中畢業後,阿雷選擇到米蘭大學讀中介語相關專業,一個主要目標是和老師學中文,“但我所讀的專業,中文隻是課程之一,這使得我無法把所有精力放在中文學習上”。當時,教中文的老師隻有3名,一周安排兩大節中文課,這遠不能滿足阿雷的中文學習需求。
大一過半,他申請了北京語言大學為期1個月的中文暑期班並獲通過。談起這趟中國行,阿雷說:“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國,學習期間,注重課堂互動的小班教學製、來自世界各地但都對中文抱有熱情的青年、親切和藹的中國老師,都讓我覺得自己來對了地方。”在課堂之外,古色古香的中國建築、美味可口的中國小吃、繁華熱鬧的市井街道也特別打動他。經過慎重考慮,阿雷決定從米蘭大學退學,到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學習中文。
在網絡平台傳播中國文化
為了加深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北京語言大學開設了多樣化的課程,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以及文學欣賞等。
在大三第一學期,阿雷迎來了他的第一節古代漢語課,負責該課程的老師張亞茹為學生講解《鄭人置履》,麵對文言文,阿雷有些不知所措。“對我來說,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就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比如‘鄭人置履’中的‘置’的含義,幸虧有老師講解,否則我很難明白。”
阿雷說,老師常常用《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來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實事求是,“這也影響了我對中文學習的態度”。
中文學習並不止於語言,文學鑒賞課也讓阿雷印象深刻。在課堂上,阿雷閱讀了大量中國文學著作——從唐詩宋詞到魯迅的《朝花夕拾》,再到老舍的《駱駝祥子》。老師風趣幽默的講課風格,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更是讓他受益匪淺。
“我跟著老師們的腳步,暢遊在中文的海洋裏,研究漢語的演變和發展,感受中國文學的魅力,每一天都充實而快樂。現在,我在網絡上傳播中國文化,希望把課堂所學知識分享給更多對中文感興趣的人!”說到自己正在做的事,阿雷十分開心。
融入中國社會是學習秘訣
在阿雷看來,通過學校學習中文固然重要,但還遠遠不夠。
剛來北京,阿雷就把家安在了胡同。胡同裏的大爺大媽每每看到他,都會跟他嘮上兩句:“小夥子,你吃了嗎?”“小夥子,上學去啊!”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阿雷的北京話越來越正宗,甚至連老師都開玩笑說“阿雷,你的北京口音怎麼這麼重”。
阿雷坦言,沉浸於日常中文環境中,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正是他學習中文的秘訣之一。“剛來中國時,我的中文還不太好,跟朋友們交流常常夾雜許多英文表達。但我發現,每當他們要將我介紹給其他朋友認識時,都會鼓勵我用中文交流,並告訴我大膽說就好,說錯了也沒關係。”阿雷說,正是因為朋友們的鼓勵和熱情縮短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距離,也讓他在中國逐漸找到了“家”的感覺。
確實,在課下,阿雷和中國同學很處得來。他們一起到後海吃燒餅,到頤和園劃船,到故宮看中國古代建築,同學們還教他使用支付和購物軟件,給他講中國的禮儀文化等。
在未來,阿雷希望能把父母和姥姥接來中國看看。“6年前,我因為熱愛中文,義無反顧地來到中國,結識了一群中國好友。現在,我和中國的深厚緣分正引導著我,用中文書寫屬於我的中國故事。”阿雷動情地說。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