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堅持獨立自主與擴大開放的協調統一是中國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定位。中國高等教育需要從三個方麵把握自身的國際定位,即以自身發展為立足點,維護和弘揚全人類教育的共同價值;基於中國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成功實踐,為其他國家教育現代化提供一個新的選項;以“平視”取向,促進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在分析論述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定位的基礎上,揭示其對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共同價值與民族性;選項;平視
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與教育強國建設的過程中,有一個不可回避的挑戰與任務,即合理地協調好擴大開放與自主自立之間的關係。一方麵,我們應該堅持開放與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係與交往;另一方麵,我們必須堅持自主自立,始終牢牢地把高水平人才培養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此,英國劍橋大學著名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的著作《現代世界的誕生》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非常明確地指出,“從政治文化上看,中國未來麵臨的中心問題是,怎樣做到一方麵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與個性,一方麵充分吸收西方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佳養分”。因此,在中國高等教育進一步麵向世界,持續開放發展的過程中,從三個方麵把握自身的國際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以自身發展為立足點,維護和弘揚全人類教育的共同價值
中國的教育發展與教育強國建設,當然要維護和弘揚全人類教育的共同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我們要“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這些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就是全人類教育的共有價值。但這樣一種維護和弘揚,與各個國家和民族堅持與發展自身的民族性或者文化個性是一致的。因為,“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同時,應該“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從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而言,恰恰是要通過我們自身的自主發展,特別是本國優秀人才的培養實踐與文化傳統,進而對全人類教育的共同內涵進行獨特的認識、理解與詮釋,進而不斷認識和發現這樣一種共有的價值在中國的特色和具體含義,並且豐富與發展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曆史經驗表明,“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事實上,“隻要我們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有作為、有成效,我們的大學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話語權。”這個觀點是非常準確的,而且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所以說,我們倡導和弘揚全人類教育的共同價值,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我們自己的民族性。恰恰相反,我們正是要通過自身的發展,特別是通過我們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麵的成功實踐,才能夠更好地豐富與拓展全人類教育的共同價值,為全人類教育的共同價值貢獻中國的經驗與理解。實際上,哪個國家不想去培養能夠服務自己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呢?社會主義國家是這樣,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這樣,其他任何製度的國家都是一樣,可以說概莫能外。如果說有哪個國家不想培養忠誠於自己國家,認同自己文化的公民與人才,那真可謂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天方夜譚!一個國家隻有把自己的教育辦好,能夠為自己國家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別的國家就自然會去學習和吸收你的成功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某個國際性的銀行曾經給中國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提供了一些貸款,為這些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與教育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有些人就認為,這個國際銀行不應該再給中國的教育改革發展提供貸款了……;然而,在這個銀行的某些官員看來,對中國教育的貸款項目,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支持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而且還在於為世界其他獲得這個銀行貸款項目的國家地區與機構的教育發展提供一種成功的經驗與參考。在他們看來,如果這樣的貸款項目在中國某些貧困地區取得了成功,那麼這樣的成功對於這個銀行在其他國家的貸款項目也具有相當程度的指導意義。由此可見,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對其他國家的教育發展是具有參考意義的。並且我們自身的教育做好了,就是對全人類教育的貢獻。另外的一個案例是,某個地區性的金融機構曾經支持和參與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包括大學生就業的項目研究。他們看到中國大學生就業方麵的成功經驗以後,就邀請中國的學者去這個地區性金融機構的總部去開會交流,介紹中國在支持與引導大學生就業方麵的經驗,給他們其他的項目國家和教育機構作參考。2022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主辦了一個清華高等教育國際論壇。當時,我在以“價值觀:學以成人的關鍵”為題的第一個演講中,就介紹了中國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清華大學在人才培養中重視價值塑造的實踐經驗,得到與會的國內外學者非常廣泛的共鳴與熱烈的討論。所以,中國高等教育麵向世界,絕不能放棄我們的民族性和個性,而恰恰是要以我們的民族性和個性為基礎,以我們自身的自主自立自強為依托和出發點,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上有作為、有成效,我們才能夠為全球教育發展作出中國的貢獻,更好地弘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二、以中國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成功實踐,為其他國家教育現代化提供一個新的選項
我想在這裏談談自己一個不成熟的看法。中國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教育強國,其目的並不是要去取代其他國家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唯一的中心,而是努力為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一個新的選項與新的路徑。這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與國際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定位。從高等教育發展的曆史軌跡看,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的確發生過從意大利到法國,再到德國,繼而到美國的這種轉移,我們也有一些學者懷抱著對民族和國家的一種自豪感和熱愛,希望在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轉移到中國。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願望。但是,從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全球教育治理格局的發展和世界文化多樣化與多極化發展的趨勢看,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教育強國的建設,並不是想要去取代其他國家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唯一的中心。而隻是希望通過我們自己在教育與人才培養方麵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國家的教育現代化提供一個新的選項或路徑選擇,在世界上形成一種教育現代化的多元格局,促進國際高等教育治理格局的優化。不同國家與民族在實現自身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某些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路徑,也可以選擇中國的經驗,或者其他的經驗。由此恰恰能夠形成一種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多樣化格局。如果非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非常容易造成某些國家通過壟斷性的標準或資源,在教育這種全球公共事務或產品上進行不公正的“尋租”。這對於世界各個國家教育的公平發展是不合理的。世界需要一種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多樣化格局與多樣化的道路,這才是合理的全球教育治理格局。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不僅要為中華民族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且還應該努力以成功的經驗,為不同國家的教育現代化提供更多的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非常明確地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麵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世界定位。世界文化發展應該是多樣性的,同樣,全球教育治理格局也應該是多樣化的,可以有不同的標準與途徑,由此才真正能夠促進不同國家教育的相互借鑒與交流。過去我在學校分管外事工作時,常常需要到其他國家的大學與國際組織參加各種國際交流的活動,並且向聽眾介紹清華大學的辦學情況,包括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國際合作方麵的進展。當時,為了讓國外的同行與專家們認識與了解清華大學,我經常是根據國際上具有可比性的各種指標,包括教師隊伍的水平、學生生源的質量、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以及科研的經費與成果、重大獲獎等,介紹清華的相關數據。然而,在介紹這些所謂的可比性指標時,我發現,台下的人都並不給我麵子,有的聊天,有的在看手機……,似乎對我說的不太感興趣。對此,我一直不得其解。因為,實事求是地說,與世界某些著名大學相比較,清華辦學的可比性數據也是非常漂亮的。但為什麼就不能得到聽眾的關注呢?我決定要另辟蹊徑,改變這種現象。有一次在東京大學的清華周,我就換了一個思路。我沒有去講那些所謂的可比性指標與數據,而是講述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包括其中的各種故事,在中國傳統經典《易經》中的含義,以及這個校訓與清華大學的學風校風之間的聯係,如何浸潤在清華文化、辦學理念與教育教學中,等等。我驚喜地發現,當我這樣介紹清華時,大家的眼睛全盯著我看了,都很專注。這恰恰說明在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中,人們所需要的並不是那些所謂的可比性指標,而更多的是能夠體現高等教育發展與大學辦學規律的獨特經驗與個性化的詮釋。世界文化是多樣化的,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可以有不同的目標內涵、不同的發展道路,以及不同的評價標準,而不能是單一的,或者是單極化的。所以,中國高等教育在麵向世界時,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去介紹我們自身的成功經驗與理論思考,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應該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回應全球教育所麵臨的共同挑戰,去介紹我們的中國經驗與中國方案,由此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為其他國家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一個新的選項,進而不斷豐富與優化全球高等教育的治理格局。
三、以“平視”取向,促進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基本態勢是“向上看”,即努力地向發達國家與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包括模仿與沿用他們的發展模式、評價指標,甚至是各種製度、規範與概念,等等。作為一個後發的教育現代化國家,這樣一個階段與態勢是必要的。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科技與文化的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也進入了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製度建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師資隊伍與人才培養的質量得到了國際的認可,校園建設的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國外某些一流大學。在某些方麵與領域,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正在從過去的跟跑,經過一段時間的並跑,逐漸進入了領跑的位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明確地指出,“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而這種平視的態度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麵向世界,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定位。“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這種平視至少可以有兩個取向。首先是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之間的平視取向,即以一種更加平等的態度與世界一流大學進行交流合作。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化過程中應該有這種自信,雖然我們仍然應該以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向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習,但的確沒有必要還用某種“交作業”的方式仰視某些世界一流大學了。君不見,在如今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交往中,在國際高等教育的各種場合上,中國的大學以及學者的發言與聲音已經得到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尊重和認可。在清華大學的國際合作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21世紀初,清華大學在與歐洲某國的一所世界著名大學的學生交換中,清華大學申請去該大學的學生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對方來清華大學的學生;而在十幾年以後,對方來清華大學學習的學生數量越來越多,雙方之間的交流合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其次,這種“平視”還意味著中國的高等教育要努力加強和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和大學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是新發展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發展取向。近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在40多年的實踐中,對發展中國家如何建設教育強國和世界一流大學,逐漸有了更多的認識,也積累了很多實踐證明是成功的經驗。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更加主動地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包括“一帶一路”各個國家的大學同行,分享這些認識與經驗,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這種分享與交流恰恰是中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對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種責任與貢獻。當然,這也是中國教育文化的一種內在品質與傳統,即以一種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態度開展廣泛與平等的交流。早在21世紀初,清華大學就非常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大學進行交流,學校領導帶隊,包括相關職能部門與院係的領導與教授共同參與,主動前往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開展國際合作,等等,得到了這些國家的歡迎與支持。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清華大學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生項目,專門培養能夠推進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開展交流合作,以促進人類共同福祉為目標的專門人才。
如何合理地麵對與協調高等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民族性與全球化之間的張力,不僅是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問題,實際上也是所有國家高等教育現代化中的一個普遍問題。對於一大批後發的高等教育現代化國家而言,在他們從學習別人,以其他現代化國家高等教育為參照的階段,逐漸轉變為以自身為根據,自主自立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處理這種矛盾與衝突,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和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高等教育在走向世界和國際化中的定位,包括在國際化中一些創新性探索和成功實踐,對於正在邁向教育現代化的國家來說,也可以是一種值得分享與參考的經驗。當然,我們自己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但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在這個方麵和領域,為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弘揚全球教育的共同價值,作出更大的貢獻。
【謝維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谘詢委員會副主任】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3年第7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