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博士生
培養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浙江大學求是學者、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眭依凡
學位製度是國家有關學位的申請、授予與管理事項的法律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自1981年施行以來已經曆時40餘年,為保障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和質量提升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無論是高等教育所處外部環境及其對高等教育的要求還是高等教育規模及其發展水平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基於此,對博士生培養具有引領和規範意義的《學位條例》亦有與時俱進的必要。
一、博士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的普及化問題解決後,高質量則如期而至成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目標。大學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養,以博士生為代表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及其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其在國際競爭中的興衰成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已經告訴我們,缺少拔尖創新型人才支撐的國家是沒有競爭力的,不能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國家絕非高等教育強國,根本不能成為世界強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二、我國博士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在博士生人才培養質量尤其是創新能力方麵,我們與高等教育強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可以從高層次人才培養體係之要素,即培養目標確定、培養對象選擇、培養過程設計及導師遴選等方麵加以概括。
第一,博士生培養目標設計存在諸如“培養目標模糊且缺乏對能力素質結構的分解”“培養目標標準偏低,缺乏高要求而滿足於最低要求”“缺乏對知識創新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要求”等問題。很多大學衡量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標準多是期刊論文發表數量,以及學位論文能否通過“重複率檢測”和“外審”等,至於其是否具有學術創見和知識更新貢獻則不再關注,既無學術創新的文化引領,也無學術創新的製度設計。
第二,博士招生方式缺乏選拔具有創新潛質者的靈活性。一個博士生未來是否有創造性作為,不僅取決於其專業基礎,更取決於其對專攻的學科領域或專業方向是否具有持久的熱愛、是否具有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好奇心及攻克難題的意誌力等心理特質。近些年來,盡管很多大學博士生招生實行了“申請-考核製”選拔方式,但對報考者設計了諸如第一學曆、論文成果及外語水平等不考慮考生及學科專業特殊性、一刀切、嚴苛及剛性的資格條件限製,由此導致博士招生方式缺乏針對性及選拔具有創新潛質者的靈活性。
第三,博士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知識結構固守傳統、缺乏時代性,課程設置不合理、過程考核和質量保障刻板等一係列問題。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知識生產更加注重基於應用情境、異質性、跨學科、社會問責和更廣泛的質量控製,這導致傳統的博士生培養模式受到諸多挑戰。尤其體現在現有的博士生培養過於強調課程結構的係統性,課程設置的重複性及與碩士課程的無差別問題十分嚴重。此外,在博士生培養過程中教師把大量自己主講的教學任務分配給博士生完成,以及各課程布置過多課業的做法,使博士生陷於繁重的課業負擔中,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思考和挑戰具有創新價值的學位論文選題。
第四,學有造詣的高水平導師不足及對博士生培養的精力投入不足。博士生培養質量既取決於導師的高水平高素質,又取決於導師的教學投入,二者缺一不可。當前“非升即走”的教師聘任製度及學術績效評價導向使得導師尤其是青年導師的科研壓力驟增,不得不消解他們在博士生培養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這也是導致博士生對課程體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認可度低的直接原因。盡管不少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擁有年齡結構合理、研究特色突出、科研專長明顯的導師隊伍,但導師的優秀並不簡單等同於博士生培養的高質量。
三、著名大學博士生培養模式特征
為具體了解著名大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情況,我們分別對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東京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國內大學任教的教師進行了書麵調查。調查發現,上述大學的博士生培養模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在以下方麵卻反映了共同特征:一是招生錄取實行“申請-審核”製,特別重視報考者已具備的研究基礎及由此反映出來的研究能力,以及考察報考者撰寫的研究計劃是否具有學術創新價值;二是博士生培養以完成具有知識創新價值的高質量學位論文為目標及評價標準,培養體係各要素如課程設置、培養方式、製度設計、文化營造等均以此為目的,鼓勵博士生挑戰有學術創新意義的博士論文選題並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三是培養過程注重導師與博士生的交流和指導,但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四是申請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前沒有相關論文發表的要求,但嚴格把關博士學位論文是否有創新價值。
四、關於博士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模式改革應以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為價值理性,如果缺失了這一價值理性的引領,博士生培養可能就會流於平庸。包括研究型大學的教育資源也難於專注和集中於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由此導致的結果不僅是大學競爭力的衰微,更嚴重之後果是國家創新人才不足帶來的創新國家建設乏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邏輯是在具體清晰的培養目標指導下,通過改進知識體係和課程設置、完善培養方法和途徑、健全質量保障機製、提高教師素質,進而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係。
第一,確立博士生教育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在高等教育數量規模發展的目標基本實現後,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必須把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視為改革發展的重點所在,博士生教育必須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擔當的知識精英為己任。《學位條例》中有關博士生培養目標應根據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對博士生培養的新要求做出適當的調整與補充。在培養目標設計上,必須強調培養專業性更強,不僅掌握精深知識,而且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及對社會和國家負責擔當的拔尖創新型人才。
第二,建立有利於遴選富有創新潛質博士生錄取的招生考試製度。具有博士生培養權限的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應根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博士生招生考試製度改革進程,建立和完善有利於遴選富有創新潛質博士生錄取的招生考試製度。在招生過程中,特別是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方案設計中,在充分考慮本校學科性質、學科特征差異及人才培養模式差異的基礎上,堅持基於申請人學術經曆、科研能力、研究計劃質量及創新能力的高質量遴選標準,強化導師負責製及“寧缺毋濫”的錄取原則,嚴把“入口關”,積極探索靈活多元的考試錄取方式。
其三,構建和完善以博士學位論文創新性為價值引領的全要素培養過程。在培養目標上,必須強化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堅持以學位論文具有創新價值為評判培養質量的唯一判據和最高標準,鼓勵博士生選擇具有知識貢獻或技術創新之挑戰性及探索性的學位論文選題。在課程體係構建上,高度重視“多學科跨學科融合產生的具有全新意義及獨特規律的新知識領域”,使博士生在有限的修業年限內能夠集中時間和精力於學位論文研究,強化課程選擇及培養方式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尤須滿足博士生學術誌趣發展和學位論文創新需要的有深度有特色的課程開設和培養方式選擇。在為學生提供資源支持、過程性評價與質量監督、合理的分流與退出機製上,均應以支持完成高質量的博士學位論文為中心和落腳點。在資源支持方麵,應提供多樣的支持資源類型和靈活的資源支持方式,重點強調對高質量完成學位論文提供的過程性支持。在過程性評價與質量監督方麵,要淡化論文發表數量的評價導向,摒棄以論文發表數量為參與學位論文答辯和獲得學位的前提條件,減少“為發表而發表”的壓力,避免過程考核的形式主義,重視過程性評價對博士生高質量完成學位論文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和擴大傑出人才申請論文博士學位的機會和比例的製度設計。
其四,加強德才兼備的高水平博士生導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導師團隊力量協同培養博士生。大學必須重視對博士生導師遴選、考核製度的建立健全,決不可讓不具備博士生導師德才要求的人濫竽充數。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與提高,尤其是傑出人才的培養很大程度取決於教師的高水平高素質和辛勤的教學投入。在強調導師作用與導師責任的同時,應著力探索更為合理的考核評價標準和評價機製,將育人投入納入對教師的考核中並增加占比,轉變考核唯論文發表傾向。此外,隨著交叉學科及跨學科博士生培養需要的日益增強及其招生規模的增加,大學必須著力構建專攻領域不同的博士生導師共同體,尤其是不同學科博士生導師共同體,以滿足交叉學科及跨學科博士生培養的需要。
【本文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求是學者、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眭依凡教授6月26日在2021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學者論壇上的報告】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