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一流大學建設進入新時期。教育評價改革是牽引新時代一流大學建設的重中之重,廈門大學全麵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堅持以“人才”為關鍵,以“學院”為主體,以“創新”為靶向,推進“三位一體”教育評價改革,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關鍵詞:“三位一體”;教育評價改革;一流大學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係,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特別是通過“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建設目標轉向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強國,一流大學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過往的教育評價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其改革發展的新要求。
教育評價因應時代發展。不同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決定了教育的目標、地位和作用,繼而決定了教育評價的理念、價值和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偉大複興關鍵時期,國家對創新的需求、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構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育評價體係,對於培養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進一步釋放創新潛能、激發人才活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至關重要。
麵對時代之需、國家之需、民族之需,高校必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先行先試、善作善成,深入探尋符合一流大學建設規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科研創新規律的綜合評價體係,努力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中作出適應性變革、引領性變革。2021年4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希望學校“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廈門大學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領航,抓住“人才”這一關鍵,依靠“學院”這一主體,錨定“創新”這一靶向,探索推進人才、學院、創新“三位一體”教育評價改革,不斷激發辦學活力,努力開創新百年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局麵。
一、為激發人才活力架設“立交橋”,推動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高校是人才重要彙聚地,人才是一流大學建設的第一資源。高校應切實擔負起國家建設世界人才中心的重任,努力打造一流的人才發展環境,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一流生態。如何用好評價“指揮棒”,激發各類人才活力,是新時代人才評價提出的新問題。
廈門大學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關注人才發展多樣性,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係,讓各類人才實現成長有通道、發展有空間,有效發揮人才集聚效應。
1. 架設人才並軌立交橋。“唯帽子”的人才評價導向脫離了人才計劃實施的初衷,與新時期的人才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不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為推動人才“帽子”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學校重塑人才評價標準,重構人才發展體係,以內外並軌、文理並重、梯次遞進、全程激勵為原則,逐步完善以講席教授、南強特聘教授、南強重點崗位教授、南強青年拔尖人才等為主體的卓越人才體係,使做出同等業績的無“帽子”人才亦能得到同等支持、享受同等待遇,扭轉簡單以“帽子”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的傾向,推動實現有“帽子”和無“帽子”的人才同台競技,營造各類人才競相成長發展的積極生態。學校不斷完善評審體係,對於無“帽子”人才,在評選過程中引入代表作專家評審製度,通過校外同行專家的通訊評審、委托第三方組織會議評審等方式對申報人選進行綜合評議,擇優確定推薦人選。實施以來,學校有39位以非“四青”身份納入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的青年人才,在支持期內入選國家人才計劃支持。
2. 架設人才晉升立交橋。拓寬人才職務職稱晉升渠道,對提升高校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動力具有重要作用。更好釋放人才潛能,需要破除人才晉升的繁文縟節,推動人才潛心學術、探索創新,引導發現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實現唯才是舉、唯能是用。學校堅持以實績為導向,以“多維”破“五唯”,創造性地建立等效評價,在保持學術水準的基礎上,增加可評價成果形式和範圍,相較於原有的教學工作量、科研課題、研究成果和獲獎等基本評價指標,充分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和教學科研總體要求等,新增教改項目、教學獲獎、創新創業、成果轉化、谘詢報告等業績等效選項,保障業績可比性和質量一致性,激勵廣大教師各盡其能、各建功業。在多元等效評價的基礎上,學校架設人才成長“特殊通道”,同等對待相同質量水平的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重視教學工作量以外的教學業績,以及經費、論文、獎項以外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業績,為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等方麵做出特別貢獻的優秀人才,建立特別程序申請製度。通過代表作評審、院長特別提名、院士特別舉薦或破格聘用等方式,實現擇優聘任。2020年以來,全校共有27位優秀人才通過特別程序實現晉升或新聘教師職務。
3. 架設人才流轉立交橋。高校是各類人才聚集的場域。人才評價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斷完善人才流轉機製,暢通人才跨係列、跨學院、跨學科流動通道,提高人才流動性,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學校秉持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理念,堅持以能力評價人才,不斷完善崗位考核評價辦法,明確教師係列、工程技術係列、輔導員係列等不同類別人才的發展定位,為各類人才提供更加多元的發展路徑。學校推進聘任聘用製度改革,鼓勵教師資源在全校範圍內充分共享,支持相關學院聯合聘用教師,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對於工程技術係列隊伍,不斷健全以提供高水平技術服務為主要目標的評價機製,推動專任教師係列與工程技術隊伍係列互通互轉。對於輔導員係列隊伍,學校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專任教師崗位中設立“教學為主型”崗位,經個人申請、單位評審、學校審批後可轉聘思政課教師。學校還為此類思政課教師架設“教學為主型”轉聘為“教學科研並重型”崗位的通道。此外,學校在醫學部試點組建人才培養管理團隊,探索突破機關和學部、學院的梗阻,打破院係之間的壁壘,暢通人員流動,形成工作合力。
二、為激發基層活力創設“權責包”,推動自主評價、自覺發展
學院是高校的基礎教學科研單位,是大學基本職能的具體執行者。世界一流大學的通行規則是學院為主體的辦學模式,如何發揮學院在建設一流大學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基層改革發展活力,是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課題。
廈門大學不斷深化校院兩級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厘清校院之間的權責關係,賦予學院更大的辦學自主權,堅持上下聯動、校院協同,引導學院結合各自學科發展需求、自身發展特點盤活資源,促進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一流大學建設生動局麵。
1. 建構“教學包”。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關乎學校辦學聲譽和地位。在2006年,學校便啟動了一年一度的校內教學評估,形成了常態化的教學質量“年檢”製度。在十多年探索實踐基礎上,學校重新思考教學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新路徑,推動校院之間從以評估為驅動向以目標為驅動轉變,試行人才培養目標責任製,把目標責任製作為推動學院不斷前行、不斷超越的內生動力,推動教學質量持續提升。學校與各學院就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生培養目標任務等,製定目標責任書,為學院量身定做“教學包”。學校通過召開分組預審會、專項推進會等提高目標責任書編製質量,並組織專家開展年度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劃撥改革經費。製度試行以來,促進了學院教學係統的整體性變革,構建了不同階段、不同教學環節、不同教學崗位的目標責任體係,有效激發了學院教學改革活力。2021年,學校新增4個學科獲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立項,6個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60個項目獲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全校共有64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 打造“人才包”。人才以及圍繞人才的資源配置,是校院之間權責關係的焦點。學院作為人才引育和使用的主體,應當在人才事項上有更大的話語權。學校高度重視發揮學院在引人用人方麵的主動權,實施“校院二級、以院為主”的精準引才計劃,依托國家、省市和學校的引才政策,麵向全球招聘優秀人才。通過舉辦南強青年學者論壇“請進來”、海外招聘“走出去”、海外引才工作站“建起來”等方式,構建人才引進網絡,形成了各類人才互推互薦的合力。學校試點在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和A類學科所在學院建立“人才特區”,將年度引才專項經費整體“打包”給學院,賦予學院更大的引才主導權和經費統籌權,更大力度釋放用人主體單位在人才引育和使用中的動力和活力。此外,學校還試點推進對各學院的工程技術隊伍進行校內崗位工資“打包”,推動各學院工程技術隊伍優化提升。
3. 實施“績效包”。績效評價是完善校院兩級治理的關鍵一環。學校以教師績效評價考核為切入,按照分權、分科、分類的原則,組織全校各單位製定或修訂教師績效考核評價實施細則,實施教師績效考核評價“一院一策”,推動教師評價權力向學院讓渡,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類教師崗位的職責和考評標準,使之更符合學科特色、體現不同崗位特點。分權,即學校管宏觀、管大局、管基本,學院管細節、管特殊、管具體。各學院在不低於學校標準的基礎上製定績效評價的實施細則,使評價標準充分反映學院發展特點,符合學院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狀態。分科,即按照不同學科特點確定相應的績效評價標準。改變過去隻按文理兩大類製定評價指標體係的做法,在人文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學與生命科學、地球科學與技術等六個學部及藝術、建築、臨床醫學等特殊學科製定評價基本標準表,使之更契合學科發展規律和特點,破除“一刀切”的弊端。分類,即針對教學科研並重型和教學為主型崗位分別製定績效評價標準。以產生最佳業績為導向,充分尊重教師教育教學和科研創造成果。同時,學校采取以個人或以團隊為單位的差異化考核評價方式,著力解決個人和團隊相結合的問題,掃除對發展新學科、交叉學科的製度障礙。
三、為激發創新活力打造“新杠杆”,推動內核強化、內涵提升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的戰略支撐。高校作為國家創新的主體力量之一,不僅要成為開展前沿性、顛覆性創新的策源地,更要成為解決國家“卡脖子”技術突破的攻關地。以“唯論文”為導向的科研成果評價,妨礙甚至扭曲了高校的創新發展方式,不利於高校真正提升創新能力,高校急需建立能夠有效激發創新活力的評價“新杠杆”。
廈門大學堅決破除“唯論文”和“SCI至上”的科研評價導向,推動完善以質量、水平、貢獻為杠杆的創新評價體係,進一步激發師生創新創業創造熱情,提升創新內核實力,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
1. 突出質量杠杆。質量是科研創新的生命線。質量不是數量的簡單堆疊,更不是低層次的重複。依賴科研數量和規模的外延式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創新發展和現代產業變革的需求。高校迫切需要轉變以數量為導向的評價方式,構建以質量為杠杆的評價體係,突出創新驅動發展的價值理念。廈門大學秉持科研創新的質量標準,把開展高質量科研作為評價的出發點,引導教師和科研人員關注質量、關注內涵。學校製定出台新的理工醫科、人文社科科研績效獎勵辦法,探索分類評價、多元評價,進一步強化科研的能力和質量,鼓勵科研人員衝擊重大項目,產出重大成果,讓創新力量充分湧流。學校加強有組織的科研,積極策劃生成重大項目,以大項目、大平台為載體,積極推動科研創新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學校在集成電路、納米材料製備、疫苗與分子診斷、生物製品、海洋等領域獲批建設了一批國家級創新平台和福建省創新實驗室。2020、2021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總數連續兩年名列全國高校第一,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總數位居全國第一。經濟學科、海洋學科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科學中心相繼落戶廈門大學,以第一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領域12項、人文社科領域18項。
2. 用好水平杠杆。一流大學的創新水平必須是國際水平、世界一流。高校所開展的創新研究、創新突破,其衡量標準不能自說自話,而必須走向國際舞台、參與國際對話,以取得具有國際水平、世界一流並獲得國際同行認可的創新成果作為準繩,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展現實力、體現水平。廈門大學始終堅持高水平開放辦學,積極支持教師參與高水平對外交流與合作,把取得國際性的重大成果作為評價標尺,鼓勵引導教師與國外同行聯合開展科學研究,主動參與或牽頭組織全球性的重大科學計劃,融入國際學術共同體。近年來,學校在能源化學、材料、海洋環境、生物醫藥等領域產出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創新成果。廈門大學科學家牽頭的“全球海洋負排放大科學計劃”成功入選聯合國十年規劃項目,成為碳中和領域我國第一個獲聯合國批準的國際大科學計劃;研發的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通過世界衛生組織PQ認證,成為第一支由發展中國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獲得國際認可的宮頸癌疫苗。
3. 強化貢獻杠杆。貢獻是高校科研創新工作的落腳點。高校一切創新活動,最終都要體現在對國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上。廈門大學堅持“四個麵向”,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探索構建能夠充分體現創新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的評價體係,支持教師產出高質量成果,作出卓越貢獻。學校強化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引導支持,出台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實施管理辦法”,將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作為教師職務聘任的評價業績。學校以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為契機,讓知識產權轉化運用進入職稱評定、崗位聘任、人才評價、績效考核等評價體係,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近年來,學校在新冠疫苗、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長征火箭、冬奧列車等領域產出了重要應用成果、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特別是研製出目前世界上品種最齊全的新冠病毒係列檢測試劑,包括六大檢測平台的24個檢測試劑,取得了46項注冊證,已在90多個國家投入使用。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非一日之功。廈門大學將繼續深入探索,大膽實踐,堅持破立結合、係統推進,努力構建具有廈大特色的教育評價體係,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貢獻“廈大方案”。
【張宗益,廈門大學校長、教授】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2年第9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