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管培俊: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是教育強國的奠基工程
2021-04-14 13:26
《教育研究》
作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國家民委原副部長級專職委員

管培俊

  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為開啟新時代教育強國新征程擘畫了新的藍圖,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充分認識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的時代價值和深遠意義

  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永恒的主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對教育的需求與滿足需求的教育供給的交點,形成了教育發展的軌跡。從國家維度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從社會的維度看,從“ 上學難”到“ 有學上”,再到“ 上好學”,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待日益增長。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一直在路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於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使得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成為緊迫任務。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是新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新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是應對人類發展全球性困境的“中國方案”。這意味著過去粗放的規模速度型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創新驅動的發展、協調平衡的發展、環境友好的發展、開放共贏的發展、包容共享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意味著發展不是經濟“單兵突進”,而是經濟、社會、教育、科技等所有領域的“協同行動”。近二十年來,我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正在進入一個結構性調整、質的提升和內涵發展的新階段。“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正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是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高質量發展更加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升,更加迫切需要知識和人才的有力支撐。本土人才的培養、科技自立自強和更大力度的國際交流合作,教育係統責無旁貸。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和關鍵是創新發展。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根本上是人才與教育的競爭。創新驅動發展需要高質量教育體係的支撐,需要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學科、人才優勢和跨學科綜合優勢,培養創新人才,釋放科技創新潛力。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的根本在於滿足人民對於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從“ 有學上”到“ 上好學”,從“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到“ 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反映了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於優質教育的渴望與追求。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實現普九、高中開啟普及化,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的必然趨勢。

  二、準確把握高質量教育體係的核心內涵和本質特征

  “ 十三五”規劃關於教育的目標要求是“全麵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十四五 ”規 劃的表述 是“ 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係”。這一重大變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教育發展更高的目標要求。

  高質量教育體係體現了內涵發展的理念。更加強調質量水平,強調質量水平的不斷提升,而不是規模擴張;更加強調內涵發展,而不是外延擴張。“高質量教育體係”有利於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高質量教育體係體現了係統的理念。進一步把教育體係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不能畫地為牢、各自為政、自我封閉;教育改革需要總體規劃、一體化設計,分學段分階段實施, 上下遊相互支持。這意味著教育係統各階段、各方麵、各環節需要更加有機的銜接和整體設計、統籌協調。強調探求高深知識與服務國家戰略有機統一,學科建設、基礎研究與科技創新相得益彰;強調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深度關聯、有機銜接的整體。高質量教育體係是一個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其顯著特征和豐富的本質內涵,至少可以從以下方麵理解把握。

  高質量的教育體係是以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引領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係”。高質量的教育體係要將立德樹人擺在中心位置,圍繞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形成“五育並舉”的立德樹人落實機製,遵循教育規律,加強學科、教學、教材、管理體係的統籌規劃和設計,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融為一體,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麵培養的育人體係。

  高質量教育體係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係統工程。立德樹人是全社會的責任, 學校首責責無旁貸,但不能孤軍奮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網絡不良內容和“校外培訓機構亂象”所指出的,“這些問題都屬於社會性問題,不是教育部門單獨可以解決的,需要社會各方麵、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研究解決。”全社會尊師重教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社會氛圍和有效機製,是高質量教育體係的題中應有之意和必備條件。

  高質量教育體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共教育服務體係。這需要堅守教育的公益性原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要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教育質量與教育公平相統一,使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每一所公辦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高質量教育應該是多元化的,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多樣化需求。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基本形成,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專業設置和課程更加符合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高質量教育體係是高素質教師隊伍和人才體係支撐的教育體係。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育質量歸根結底取決於教師素質。全社會尊崇教師,建設一流師資隊伍,每一個講台上都有優秀教師和合格教師,是高質量教育體係的顯著特征。“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要加大教育自身的人力資本投入。牢牢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一基礎性工作,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建立高水平現代教師教育體係,推進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深化beplay体育手机、幼兒園教師管理綜合改革,實行教師“縣管校聘”。完善教師管理和發展政策體係,吸引、培養和激勵優秀人才,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

  高質量教育體係是服務國家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體係。創新性人才和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教育是國家知識創新體係的生力軍。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堅持特色發展,科學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強化傳統優勢學科,發展國家戰略急需的學科,拓展新興交叉融合學科。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布局,推進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振興。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體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基礎研究, 為科技創新做出更大貢獻。充分發揮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對於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特殊重要作用。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教育。

  高質量教育體係是信息化支撐的全民終身學習體係。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教與學的變革,發揮在線教育優勢,打破時空界限,共享優質學習資源。“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係”,形成全新的教育形態, 建設學習型社會。

  高質量教育體係是高度開放的教育體係。麵對全球化逆潮,我國要堅定不移全麵擴大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全球化時代人才、資源的國際性流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紮根中國大地,借鑒他山之石。吸引全球優才,增強核心競爭力。

  高質量教育體係是具有良法善治的教育體係。政府、社會與學校要邊界清晰。政府依法治教、學校依法治校、教師依法執教。規劃綱要提出推進“高等學校綜合改革”。學校要形成良好的內部治理結構,確保黨的全麵領導落實到位,確保廣大教職員創造性充分發揮、辦學治校高效運行。

  總之,高質量教育體係遵循共同的教育規律,具有顯著的國家與民族特征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形成高質量教育體係的主要標誌,應該首先體現在教育的基本條件,各級各類學校整體質量水平在主要可比指標上達到世界中上水平;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契合性好,教育與科技融合創新協同性好。高質量教育體係應當充分體現在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良好的治理結構,完善的協同創新機製,協同高效的家庭社會學校育人機製, 健全完善的全民終身學習體係,完備的高素質創新性優秀人才培養體係,以及顯著的科研創新貢獻。高質量教育體係的建設成效最終體現為我國師生綜合素質、全民素質乃至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加快推進高質量教育體係建設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需要進一步突破體製機製性障礙,強化協同創新機製。加快推進高質量教育體係建設要以教育體製機製改革為契機,深化教育領域“ 放、管、服”改革,帶動一係列重大舉措落地落實,從而實現“十四五”規劃高質量開局。

  在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係方麵取得新進展。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育人體係,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製。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分類建設一流高等學校和一流學科,促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教學與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高等學校在各自的定位上,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高等教育實現多層次、多樣化發展的良性循環;推廣“兩校一市” 綜合改革經驗,推進高等學校以完善治理結構和人事人才體製機製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從青少年教育抓起,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深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改革上取得新成效。鍥而不舍地推動中央《關於新時代全麵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一係列重大部署落實見效。全麵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計劃,深化教師管理綜合改革。進一步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定向培養和精準培訓,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夯實高質量教育發展的人才支撐。

  在教育評價破“ 五唯”和高質量教育保障體係方麵尋求新突破。以辯證思維破除“五唯”難題,堅持欲破先立、破中有立、破立結合。探索科學有效的評價機製,加快完善教育質量標準體係和國家、省級和學校自身的三級評估體係。要倡導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手段,健全完善綜合評價、避免片麵偏激,力戒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營造良好的教育質量生態環境。

  在教育服務新發展格局上作出新貢獻。教育要主動融入社會,服務國家戰略,積極回應社會重大問題和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學科布局,調整專業設置、更新課程內容、改革人 才培養模式,推進產學研融合,大力培養本土優秀人才,培養國家急需的,在重要領域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人才。同時,以高等學校學科、人才優勢和高水平科技創新支持高質量發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努力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麵振興鄉村教育。

  在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麵開啟新局麵。在內部治理方麵,推進現代大學製度建設,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建設與高質量教育體係相適應的學校組織文化。進一步研究破解政策製度障礙,通過高等學校內部協同,與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等協同,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實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的優勢互補,促進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在外部治理方麵,進一步平衡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大學、校校、校院、校企關係。進一步加大對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加強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領域科教融合的前瞻布局。改革科研評價激勵製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學術環境,使高等學校教師潛心從事基礎研究,以更強的基礎研究和自主創新能力支撐服務國家戰略。

  加快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以信息化助推教育現代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指出: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積極應對信息化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力促課程、教材、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線上教育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高質量的師資培訓,不斷提升我國師資隊伍整體水平;運用大數據助力教育評價改革,引領教育科學發展,為整體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保障。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前所未有地展示了舉國在線教育的優勢,這也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契機。後疫情時代,要再接再厲,使線上教學從“應急狀態”走向“常態化”。發揮我們的製度優勢和技術優勢,借力教育信息化,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助力增益、賦能增效,為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作出新的貢獻。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1-07-14 14:54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1-06-23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