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和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彙聚點,高等教育肩負服務支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使命,成為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戰略力量。
當前,大學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動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邏輯與責任使命,在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交織演進中,探索構建利益共生、責任共擔、發展共榮的命運共同體,開辟“大學—區域”協同發展新境界。
構建“大學—區域”命運共同體意義重大
從世界科學中心的曆史進程來看,高等教育繁榮所發揮的作用越發顯著。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範圍內的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方興未艾,科技發展呈現出多點突破、交叉彙聚的趨勢,創新範式的更新迭代呈現顯著加速、融合集成的態勢,全球創新版圖重構在即。按照“湯淺現象”所揭示的世界科學中心演化進程與發展趨勢,大學與區域從中世紀時期相互獨立、互動較少,到近現代打破隔閡、交流增多,高等教育在世界科學中心產生與轉移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逐漸顯現,教育中心逐漸成為科學中心形成的先決條件。麵對當前世界科學中心向亞太地區加速轉移的態勢,我國高等教育需要立足“兩個大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變局中率先破局、開創新局,承擔起引領未來的時代重任。
從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曆程來看,服務區域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之一。作為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相互促進、相互製約。圍繞高水平大學形成的高等教育中心,發揮了獨特的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湧現出大學集群化與城市互動發展的典型。如,美國波士頓128公路和三角科學園區及矽穀、英國的劍橋科技園區、日本的築波科學城、印度的班加羅爾、韓國大田市的大德科學城、我國的中關村科技園等。大學已經從區域創新體係建設的組成部分,逐漸變成有力的支撐者乃至區域創新的引領者。世界一流大學深度對接區域發展需求,有助於構建創新聯合體,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區域發展和科學中心形成的重要引擎,更是實現民族複興的必然要求。
從國家發展格局的戰略導向來看,高等教育的基礎支撐作用越發凸顯。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首次提出並強調教育是“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中國式現代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一流的教育作為戰略支撐、一流的科技力量作為發展動能、一流的人才資源作為創新驅動。高等教育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必須將自身發展的特有規律與邏輯,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邏輯緊密銜接,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從區域平衡發展的時代路徑來看,需要高等教育在“大學—區域”協同發展中開創新局麵。“胡煥庸線”的長期存在,揭示了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層次問題。黨的十九大作出敏銳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充分化解這一主要矛盾,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舉旗定向,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國家的多重發展戰略對“大學—區域”的協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時代命題。麵向未來,大學需要跨越從理念到行動、從行動到成果兩個“太平洋”,從理念倡導到落地生根、從頂層設計到精準對接、從理念認同到價值實現,係統化一體化推進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發揮大學獨特優勢推進區域協同創新
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關鍵在於構建“大學—區域”命運共同體,發揮大學的獨特優勢推進區域協同創新。
瞄準“一個定位”,精準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既要以全球眼光辦大學,還要以大國格局和曆史耐心辦好大學。要紮根本土,綿綿用力,以長期主義大局觀,實現高等教育的超越性追求和複雜問題的係統性解決。這就需要大學充分了解自身的優勢特色,緊密貼合時代變化和國家戰略,精準對接區域發展布局,明確大學在創新發展體係中的價值定位與職能定位。
高等教育發展史表明,特色不分高下,創新不分大小,不同類型的大學在精準服務區域發展中,都是難以替代的生力軍。其中占比最大的地方高校,應善於以己之長服務區域發展需求,走自立自強的差異化發展之路,努力成為“地方高校中的國家隊”。
堅持“二化結合”,在設計優化與自主演化的動態平衡中形成合力。在探索融入區域發展可行路徑的過程中,大學一方麵要深刻領會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和係統優化思路,努力呼應國家戰略布局的製度期望,成為新型舉國體製的重要構成力量,結合國家戰略導向、區域發展需求和自身優勢,分類辦學、錯位競爭;另一方麵還要為教育和科研的自主演化留有空間。大學之所以獨特,首先在於對人才培養個性化的充分尊重,對科學研究自由探索本質的充分尊重,對基礎研究久久為功內在特點的充分尊重。差異化特色化辦大學既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需要,也是區域發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各高校需要在自身發展規律與邏輯中,找到內在一致性,實現動態平衡。
加快“三個共同體躍升”,推動“大學—區域”關係從利益責任鏈接向共生共享演進。大學與區域間的關係主要存在三種形態:第一種是通過與所處區域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強強聯合等互動,在發展中構建互助互促的“利益共同體”。第二種是推進城市的技術創新、知識創新、製度創新、服務創新、文化創新、創新環境優化等,與企業、科研機構、創新服務機構和政府等主體,構建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共同體”。第三種則是大學與區域在相互塑造的過程中,充分彰顯兩者時空共在性、文化共生性和資源共享性的內生特征,成為耦合共演的“命運共同體”。在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複雜形勢下,大學與區域不僅僅鏈接分擔利益和責任,更需要向“命運共同體”共生共享的高階形態加快躍升。
把握“四大抓手”,充分發揮大學協同創新要素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大學在區域發展體係中,具有難以替代的獨特作用與核心優勢,突出表現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動區域發展。學科建設方麵,大學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是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與創新驅動力量。科研創新方麵,大學通過師資力量和學生(研究生)隊伍建設,產出“頂天立地”的科研創新成果,作出重大知識貢獻,為區域發展提供創新支撐。人才培養方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大學最為基本而又獨特的功能,為區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建設者。社會服務方麵,大學所承載的協同創新要素與獨特功能,通過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可持續的支撐引領。
力促“五環融通”,圍繞創新生態鏈各環節構建“大學—區域”協同創新體係。新階段的“大學—區域”協同發展,要以命運共同體的使命願景為牽引,充分發揮高校與區域協同育人、協同創新的作用,建立產教、產研融合的長效機製,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探索新型科研組織方式。強化協同創新,強化“四個對接”,即對接產業鏈,設置學科專業群,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對接創新鏈,構建創新平台,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對接教育鏈,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推動產教融合製度化高效開展;對接人才鏈,增強校企深度交流,鼓勵人才雙向流動、充分流動,打通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進“產—學—研—用—資”深度融合,開創創新生態新格局。
主動融入“雙區”承擔服務區域發展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以及灣區大學群的奮鬥,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作為以深圳這座城市命名的大學,深圳大學的發展史幾乎完整契合了特區發展史。建校40年,學校緊隨特區,銳意改革、快速發展,不僅輸送了一批批創新創業人才,也豐富了城市的精神內涵。
立足大局,標新立特,探索可借鑒可推廣的深大經驗。學校堅持把“標新立特”作為辦學指導思想,以“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先行者與試驗田。學校率先啟動了“深大版”高水平大學建設,對標國內外一流大學,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找準差距,精準施策,實施了以人事製度改革為核心的一係列改革措施,推進了一場持久的“開放式綜合改革”,實現了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科研並重型大學”的曆史性戰略轉型,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時代可借鑒、可推廣的深大經驗。
多措並舉,機製優化,持續完善“大學—區域”命運共同體。學校一以貫之,堅持融入城市使命、城市創新、城市示範。一是探索共益機製。以國家和地方政策為指引,緊密對接國家“雙一流”建設和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等教育政策,緊密對接廣東省“1310”戰略部署與深圳市“20+8”產業布局,持續推進“校城一體”建設。二是探索共享機製。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突破傳統大學的知識生產模式和空間界限,整合多元創新資源,促進區域多樣性和包容性發展。三是探索共榮機製。推動“校區—地區—園區—社區”跨界耦合,切實將大學建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深圳高新園區、粵海麗湖社區等各級場域,通過大學聯盟、產學研合作、創新創業交流等形式推進多元主體的互融互通。
凝練特色,發揮優勢,以“四大抓手”承擔服務區域發展使命。從“改革之子”到“創新尖兵”,學校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推進到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最前沿。一是以學科建設為抓手,在內涵建設基礎上,推動學科高峰加速崛起,為對接地方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學科基礎。二是以人才培養為抓手,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城市創新創業特質上,貫徹“專創一體、多元分級、自主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為“雙區”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雙創”人才。三是以科研創新為抓手,打造高水平、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助力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才高地,促進科教創新正向循環,推動標誌性科研成果持續湧現。四是以社會服務為抓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構建高質量、強輻射的社會服務網絡,以一流創新成果服務“雙區”建設。
創新驅動,貫通發展,持續推動環深大創新圈迭代升級。堅持“四個麵向”,學校注重源頭創新,注重研以致用。構建協同創新體係方麵,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持續推動“環深大創新創業生態圈”迭代升級;與華為等世界領軍企業深度融合共建,人才培養向供需兩側同時發力,校企協同育人不斷開拓新局。成果轉化方麵,與深圳市及各區政府簽約成立綜合性、集約式科研轉化平台,推動“1+13”的科研成果孵化體係發揮更大作用,即1個深圳大學技術轉化中心和13個與深圳各區共建的科研成果轉化平台。學校的PCT專利公開量曾連續3年進入全球高校前三甲。
未來,學校將繼續以腳踏實地的“深大行動”主動融入“雙區”發展,奮力構建“大學—區域”命運共同體,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係深圳大學黨委書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