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戰略工程。這一重大戰略工程奠定了國家發展長遠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支撐,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內容。“雙一流”建設實施已近兩輪,取得顯著成效。錨定第三輪“雙一流”建設目標,與“‘十五五’規劃前期謀劃”同步謀劃,需要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麵總結和運用近十年來建設和改革的寶貴經驗,以改革為根本動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推動“雙一流”建設整體效能持續提升。
深刻認識改革在“雙一流”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作用
改革在“雙一流”建設中始終處於核心地位,不但表現在“雙一流”建設的基本原則上,而且體現在具體任務中,成為推動“雙一流”建設的根本動力。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明確指出:“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對“雙一流”建設作出總體部署。2022年,教育部、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對“雙一流”建設提出新的要求、作出新的部署。在建設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以及南昌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暨南大學、內蒙古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新疆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十多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考察視察,多次在不同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推進“雙一流”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根本遵循、指明前進方向。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將“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作為“雙一流”建設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並且從建設和改革兩方麵共安排了10項重點任務,即聚焦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的五大建設任務,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製、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的五大改革任務。“五大建設任務”和“五大改革任務”的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使“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變成可操作的行動綱領,使建設任務和改革舉措互促互融,合力推動“雙一流”建設戰略目標的有效達成。
全麵深化改革是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根本動力,是推動“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為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化改革先鋒的內驅力,也是推動“雙一流”建設高校大步趕上時代潮流、邁向世界一流的重要法寶。改革的重點是理順校內外各相關利益主體的關係,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集聚校內外資源,合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逐步實現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的目標。因此,把“五大建設任務”與“五大改革任務”相分離,以及“重建設、輕改革”的觀點和做法都是不對的。應當認真梳理“五大改革任務”的實施成效,總結經驗、檢視不足、明確提升方向,以進一步增強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推動“五大建設任務”全麵提速,加快“雙一流”建設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步伐。
準確把握改革推動“雙一流”建設的重大支點和突出成效
1.加強黨的全麵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雙一流”建設工作
近十年來,“雙一流”建設高校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央黨建工作部署,以政治建設為統領,通過加強理論武裝、健全基層組織、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健全嚴格黨的組織生活製度、強化黨風黨紀監督管理等實實在在的舉措,使黨的組織生活更加健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在實處,把黨的領導貫穿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麵。
一是學校黨委在“雙一流”建設中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不斷健全,領導班子自身建設不斷加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製逐步完善。
二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體製機製不斷完善,高質量的黨建和思政工作與學科體係、教學體係、教材體係、管理體係全麵貫通。20所建設高校入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占全國試點校的80%,教育部15個本科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都建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高校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推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素養不斷提高。
三是“雙帶頭人”培育不斷加強,努力把基層黨組織特別是“雙一流”建設學科黨組織負責人培養成既是“黨建帶頭人”,又是“學術帶頭人”。通過黨建工作與學術研究的深度融合,克服黨建與業務“兩張皮”現象,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四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與學科組織建設協調發展。以黨的組織凝聚力,把優秀人才和廣大師生緊密團結起來,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學科建設齊飛共長,促進學術繁榮和成果湧現。
2.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製度建設取得顯著進步
正確處理好校內多元利益主體的關係,包括校院關係、學科生態、師生關係、教學與科研等多重關係,是一項高度複雜的工作。鑒於大學的成員複雜、結構複雜、活動複雜和環境複雜,有學者認為,大學是一個最複雜的社會組織。對於這一複雜係統的管理,落實和擴大建設高校管理自主權十分重要。“雙一流”建設近十年來,國家持續擴大建設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推動建設高校人事製度、評價製度、科研管理體製、學科調整機製改革,授權32所高校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放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自主確定“雙一流”建設學科,探索自主特色發展的新模式。“雙一流”建設高校堅持依法治校的基本方略,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製度建設上取得顯著進步。
一是以大學章程為核心,建立起科學規範的製度體係。建設高校普遍完成了大學章程的修訂工作並經主管部門核準發布。通過章程明確辦學地位、辦學目標、管理體製、運行機製等法定內容,為學校發展提供製度保障。以章程為基礎,學校進一步製定完善各方麵的管理製度。可以說,當前高校的內部管理製度體係是比較完備的,保證了各項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推進製度建設與文化建設有機融合。製度具有剛性,而文化具有柔性。剛柔相濟,方能長遠。許多學校將學校精神、價值追求、育人理念、文化傳統融入學校製度體係之中,培育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特色科學文化、創新文化,使製度有魂、文化有依,從而使學校治理有效率、有溫度、有韌性。
三是師生參與的民主管理與監督機製進一步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會員代表大會、共青團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等製度日益規範,保障師生員工對學校重要事務和重大決策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渠道暢通,逐步成為學校的常態。
四是學術治理體係不斷健全。大學治理的複雜性還在於學術治理的複雜性,而保障學術組織的權力是做好學術治理的必要條件。近十年來,“雙一流”建設高校普遍在優化學術治理體係上進行了積極探索,逐步明晰學術事務與行政事務的管理權限,健全有關教學、學位評定等專門委員會的學術組織管理製度體係,保障教師在學術事務管理中發揮主體作用。在涉及學術事務的學校重大事項的決策上,學術委員會等學術組織發揮著更加重要的谘詢和研究作用。
3.實現關鍵環節突破,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體製機製、人事人才製度等方麵的改革取得實質進展
改革涉及學校工作的每個方麵、各個環節,應當抓住主要矛盾,實現關鍵環節突破。學校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師人才隊伍建設和資源募集等方麵,因此,加快推進這些關鍵環節改革尤為重要。近十年來,“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這些關鍵環節上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取得了喜人進展。
一是以改革推動建設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改變對人才培養工作思想不夠重視、理念比較落後、內容比較陳舊、方法不夠得當、投入不夠充足等頑瘴痼疾,努力使“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成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工作主旋律。14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著全國80%以上的博士生、超過50%的碩士生和14%的本科生的培養任務。這樣的人才培養層次結構,決定了“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性、高端性和引領性。而每一所學校的本、碩、博學生的培養,構成學校自身的人才培養體係,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遞進性。“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本科人才培養上,明確並鞏固其基礎地位,積極探索以統一高考為基礎的多維度考核評價招生選拔學生,積極參與教育部組織的“金專”“金課”“金師”“金教材”“金基地”“四新”“六卓越一拔尖”“強基計劃”等建設計劃,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成為推動全國本科教學改革的領跑者和主力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大部分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斬獲。一些學校對人才培養體係進行整體謀劃和係統設計:強調本科教育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底色”,著力打好全麵成長、成才的人生基礎;碩士生教育重點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學校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活力”;博士生教育則著重培養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體現學校人才培養的“高度”。建設學校按照學術型和專業型人才分類培養的要求,製定分類培養方案、組織分類導師隊伍、實施分類培養途徑,使專業型人才培養更加專業化、學術型人才培養更加學術化。特別是在研究生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改革創新,科教融彙、產教融合正日益成為普遍的育人方式,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總體滿意度達4.75分(5分製),對畢業生的政治素養、職業能力、專業水平評價分別達到4.75、4.71和4.65分,研究生培養質量得到用人單位的總體肯定。
二是以改革推動建設高校科學研究水平顯著提升。推進科研體製機製創新、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創新體係、支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雙一流”建設的重大任務。從改革的視角看,就是要突破科研組織“小軟散”,創新能力和文化不足、滿足國家需求不夠等突出問題。近十年來,“雙一流”建設高校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工作的重要論述、“八個堅持”的重要經驗特別是“四個麵向”的戰略導向,創新科技組織模式、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把加強科研工作、強化體製創新、提高科研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學校水平的著力點,希冀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而努力,為國家建設、人民福祉作出更多貢獻。建設高校在以下四個方麵的進展比較顯著:一是以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重點,加強學科建設和科研重點布局,使之更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二是以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研究方向,在推動高質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建構中國自主學術體係,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守正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支撐治國理政等成果豐碩;三是不斷優化科研管理機製,發揮學術機構在高校前瞻性布局中的主動作用,加強有組織科研,對重大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督導製度,提高重大項目完成質量,持續完善科研資金統籌機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四是構建良好學術文化,營造平等開放坦誠交流的學術討論氛圍,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規範建設,促進形成守信、尚德的科研活動秩序。現在,在世界有關教育和科技的統計中,我國已有一定數量的學科躋身世界前列,若幹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量子科技、航天奔月、先進核電等服務國家需求及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上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三是以改革提升大學教書育人和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人事人才製度的改革,事關學校發展的根本,事關教師和員工的切身利益,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發布的第一個專門麵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文件,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提供了基本依據。近年來,“雙一流”建設高校據此力行,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改革。持續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健全長效機製,強化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職責落實,將師德師風把關考評貫穿於人才引進、晉級晉升、評獎評優等各方麵;完善隊伍建設機製,按學科規劃調整隊伍結構,既重視發揮老教師作用、又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教師發展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健全教師發展體係,建立教師發展中心,搭建教師發展資源平台和交流平台,建設有利於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引育並舉,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一流科學家的加盟,提升了建設高校的學術水平和育人能力。現在,在全球最具學術影響力的10萬名學者中,受聘於建設高校的有4668人,顯示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人才隊伍實力。
此外,高等教育評價改革是近年教育領域的又一個重要議題。“雙一流”建設高校帶頭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克服“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瘴痼疾作出全麵部署,著力建立健全立德樹人的落實機製和注重創新的科研評價機製,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在建設過程中,還把評價與建設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監測—評價—反饋—改進”的良性互動機製。在“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中,建立了多元多維的評價指標體係,一方麵,緊緊抓住建設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的關鍵要素,諸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師資隊伍、文化建設、國際交流合作等;另一方麵,從當前學校(學科)整體發展水平、建設期內成長提升程度和麵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等視角評價建設成效。這種多元多維的動態評價體係有助於更全麵、更客觀地反映“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辦學水平、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評價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顯著提升。當然,盡管高等教育的評價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還需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多元與主導、評價改革與利益調整等複雜的關係,以適應新時代加快教育強國建設的發展需求。
4.構建社會參與機製,教育與社會的合作機製逐步深化
改革的目的是打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邊界,建立一種高校為社會服務、社會支持高校發展的新型關係,乃至形成一種新的大學形態。“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服務社會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如建立地方研究院、加強成果轉化、參加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高校的發展更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據統計,2016年以來,在中央財政投入1600多億元的同時,地方財政投入超過1900億元,保障了“雙一流”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一些學校在打破“邊界”建立科教融彙、產教融合的科研基地、教學基地等方麵積累了一定經驗,比如適合農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科技小院”以及校地、校企共建的“工程師學院”都頗有意義,國家推動的“卓越工程師”研究生培養計劃則開辟了校企共同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新途徑。
隨著部省合建、部省共建等協作機製不斷落實和實施,各省市發揮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上的統籌作用、自主設立省域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諸如北京市的“高精尖”計劃、上海市的“高峰高原”計劃、廣東省的“衝補強”計劃、山東省的“811”計劃等,形成了一個中央和省市雙層建設體係,擴大了“雙一流”建設的輻射影響,帶動了全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和體係質量提升。
5.推進國際交流合作,中國大學競爭力、影響力和品牌形象穩步提升
教育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強大推力。在國際環境十分複雜的背景下,教育對外開放需要克服阻力,拓寬政府和民間交流合作渠道,努力提高交流合作質量,取得新的進展。一些有重要影響的高校主動考慮區域布局,保持對美合作、拓展對歐合作、對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發展亞非合作,積極打造新的合作渠道,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促進和深化人文交流,擴大學校的全球影響力;一些高校積極發揮學科優勢,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參與應對全球性挑戰,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性挑戰領域加強國際合作,承擔涉及人類生存發展共性問題的科研攻關任務,提升我國參與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能力,逐步開展以我為主、主動牽頭的大科學研究等,提升了我國科學研究能力、水平和話語權。建設高校設立了271個國別與區域研究機構,加強人文交流,推進民心相通,服務國家外交。努力增加人員交流往來,提高學位教育的人數與層次,在全球優秀人才培養上取得進展。2016—2023年,建設高校留學生數由13.6萬人增加到14.8萬人,增幅8.8%。學曆留學生保持在10萬人以上,其中博士留學生由1.5萬人增加至2.2萬人,增幅近50%。
國際環境越複雜,我們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統籌開放、發展和安全,在開放合作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
全麵深化改革推動“雙一流”建設目標加快實現
近十年的“雙一流”建設顯著提升了我國“頭部高校”的國際學術聲譽和服務社會能力,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係,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測算,我國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進步最快的國家。”其中,“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龍頭作用”十分關鍵。事實上,我國已經有若幹大學和一些學科進入了世界一流的行列。
回望“雙一流”建設近十年的曆程,我們把“五大改革任務”與“五大建設任務”相配套,以“組合拳”的方式合力推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麵對新形勢新要求,特別是麵對在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盡管建設高校在建設期內取得了顯著進步,若幹大學和一些學科已經進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但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雙一流”建設辦學指標進步明顯,文化內涵表現不足,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從“形似”到“形神兼備”還需要久久為功、持續努力;二是大學發展的校園建設、科研經費、人才數量等快變量進步迅速,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水平、創新能力以及大學文化等慢變量還顯滯後。新時代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必須以強烈的改革意識全麵深化改革,以全局觀念和係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依靠師生合力推進改革,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以改革破除體製機製障礙,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錨定“雙一流”建設目標,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還需深入研究。
一是在學科建設上,如何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支持學科特色發展、重點突破,促進一批學科加快達成“世界一流”。“以學科為基礎”是對我國長期以來事實上“以專業為基礎”的高校管理體製的重大改革。從“211工程”到“985工程”,這一思路不斷明晰。在“雙一流”建設的總體方案中,“以學科為基礎”更被確定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經過長期的實踐證明,堅持這一原則是正確的。但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尋求學科發展的突破,爭取更快地實現超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一方麵在堅持學科內涵穩定性和規範性的同時支持學科的發展性和變動性,在堅持學科獨立性的同時支持學科的交叉性,支持問題導向的學科交叉聯合攻關,但不輕言形成了交叉學科。另一方麵,一個學科從某個方向上的突破到學科整體水平的超越,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發展過程。學科實力整體超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輕易宣布自己是“世界一流學科”難免有“自嗨”之嫌。但是,在某個方向上實現突破、走到世界前列是可能的,也容易被同行所認可。因此,我們要繼續堅持一批學科在某些方向率先突破的策略,完善“發現—認定—培育—突破”的機製,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
二是在人才培養上,如何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育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進而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當前,“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依舊不同程度地存在,推動“雙一流”建設,如何從評價改革入手,使領導注意力、教師精力、學校財力等更多投入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之中?如何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培養、鼓勵創新和全麵發展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新理念新方法,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如何兼顧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與人文性價值,建立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既有紮實專業知識與能力、又有良好人文社科素養的優秀人才?如何更新教學內容,使之更好適應加速發展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何按照新近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的要求,更好實施分類培養,全麵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如何在普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讓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凡此種種,都需要下大功夫深入改革。
三是在科學研究上,如何深化科研管理體製改革,促進“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為國家科技戰略力量,進而成為世界科技創新高地。當下,高校的科研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活躍,科研成果更加豐富。但是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小課題、軟任務、太分散”的問題,集中力量做大課題、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還不夠,產出有標誌性意義的大成果也不多。因此,有必要加強有組織的科研,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以更好地貫徹“四個麵向”的戰略導向。當然,加強“有組織的科研”也需要平衡好與大學中自由探索的學術傳統的關係,使大學的創新潛力更加充分迸發。
四是在社會服務上,如何與產業相結合,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生長極。學研產結合的思想由來已久,進入21世紀以來,盡管國家學研產的政策導向越加明確和具體,工作也在逐步深入,但真正落實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還不足,教學遠離實際落後現實的情況大量存在,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率處於較低水平。進一步加大科教融彙產教融合,需要以有力的改革舉措,打破邊界,邁出新步。
總之,實現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的目標任重道遠。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為契機,以全麵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堅持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就一定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作者: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第一、二屆“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
(作者在本文寫作中參閱了教育部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有關資料,誠致謝意)
(原載2024年第13/14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