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體現國家意誌,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體製,切實保證教材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
外國孩子十分優秀,中國孩子卻常常要為自己的行為臉紅;少年愛迪生還救過媽媽?學寫中國字,先認外國名?……近日,部分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提出質疑,認為“數十篇課文存在貶中崇洋傾向”。
與此同時,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12冊,在520餘篇選文中,涉及外國內容的隻有80餘篇,約占15%。
部分小學語文課文引發爭議
反映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存在“貶中崇洋”現象的受訪者認為,相關“問題課文”有數十篇之多,比如原本可以用中國小孩名字講的正麵故事,卻換成了外國小孩名字。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第22課《窗前的氣球》,講的是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主人公卻是“科利亞”這樣典型的外國人名。
“如果將科利亞改成中國化的‘小科’‘小亞’,也完全不影響閱讀。”山東省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太陽城學校語文老師吳敏說。
類似講述外國兒童優秀品質的課文在部分受訪者看來有點兒多:二年級下冊第7課《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有勇敢保護弱小者的“薩沙”;三年級上冊第32課《好漢查理》中,有熱心照顧鄰居的“查理”;三年級下冊第6課《燕子專列》中,有冰天雪地中保護動物的“貝蒂”……
同時受訪者指出,中國兒童的形象在一些課文中顯得較負麵,以至於經常要“臉紅”。三年級下冊第5課《翠鳥》中,用第一人稱“我們”說出了“真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卻被老漁翁製止,“我們的臉有些發紅,打消了這個念頭”,接下來的就是上述第6課中愛護動物的“貝蒂”,形成鮮明對比;二年級上冊第7課《一分鍾》中,主人公“元元”因貪睡一分鍾而上課遲到二十分鍾,最後“元元”“紅著臉”,“非常後悔”……
還有就是原作本來是反映外國人的負麵品質,改編時竟替換成了中國人名字的情況。比如,《藍色的樹葉》一文,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因自私不願意把綠色鉛筆借給同桌、同桌不得不用藍色鉛筆畫樹葉的故事。課文注釋欄中標明“本文根據瓦·奧謝葉娃作品改編”。很顯然,作者為外國作家,但改編後主人公則成了中國人名“林園園”,配圖也是典型的中國小孩形象,最後主人公又“不由得臉紅了”。
此外被質疑較多的是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問題。《愛迪生救媽媽》,講述的是愛迪生小時候如何聰明地幫助媽媽做急性闌尾炎手術,這一情節引發較大爭議。對此,負責教材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回應稱,經核查,《愛迪生救媽媽》於2002年入選人教版語文教材,在新版教材中,將刪去《愛迪生救媽媽》等有爭議的文章。
教材中還出現了“學洋名,認漢字”的反常現象。例如,《窗前的氣球》《卡羅爾和她的小貓》《動手做做看》等課文,都要求學生學習主人公“科利亞”“卡羅爾”“朗誌萬”“伊琳娜”名字中的“科”“卡”“朗”“伊”“琳”“娜”等漢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