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需不需要搞“研究”?怎樣搞“研究”?通過“研究”能學到什麼?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對於學什麼、怎麼學、跟誰學這些問題,人們需要一次新的反思。這關係到學校教育的價值、方向和路徑,涉及教學目標、過程和成果的判斷,同時也是對到底發展學生什麼能力、培養什麼人等核心問題的追問。
小學生是否應該搞“研究”?
目前我國小學生的“研究”活動,多是指在教師或專家指導下,學生以小組形式,對某個真實問題或專題進行探究,是基於項目的深層次學習活動。在條件相對優越和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小學生的項目學習和“研究”正在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小學生搞“研究”,既不是嚴謹意義上的研究,也不是憑興趣做樣子,而是重在創新學習與學習創新,重在發展高階認知和思維能力。
我認為小學生搞“研究”是值得倡導的,理由如下:
首先,小學生搞“研究”是教育目標演進的要求,是對培養什麼人問題的回應。人類教育教學內容與方式,隨生產生活方式變化大致經曆了四個階段:學習口授信息—學習讀寫算知識和技能—大教學學習全部知識—學習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重心和教育的目標都在發展進化,目前知識的意義已從能夠記憶和複述信息,轉向能夠發現和使用信息。小學教育的重心已由基礎的讀寫算等文化技能獲得,進階為思考、加工、創造,以及清晰、有說服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應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
其次,小學生搞“研究”有科學理論的支撐,是對教育規律的尊重。近30年來,科學家有關人是如何學習的、人腦是如何建構的等方麵的研究取得很多突破,形成了一係列新的教育觀點和原則,都直接指向深層學習和學習深層知識的問題。
再其次,從政策導向層麵看,小學生搞“研究”是世界各國新一輪“課堂革命”的重心,正在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杠杆”。英國、德國、芬蘭、瑞典、澳洲、加拿大、以色列、日本、韓國和我國港台地區,其小學生項目學習、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學習都做得很好。我國小學生搞“研究”發端於課改,經曆了一個起步、發展和深化的過程。小學生搞“研究”,既是我國課程改革大力推動教與學方式變革的核心要素,也是借鑒世界發達國家已有成熟做法的具體行動。
小學生“研究”活動重在培養什麼能力?
人類近現代對“學什麼”有三個經典追問:19世紀追問“什麼知識最有價值”,20世紀追問“誰的知識最有價值”,21世紀追問“什麼知識最有力量”。那麼,什麼是最有力量的知識?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體製機製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應培養學生四個關鍵能力,即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我認為,這四個關鍵能力是對我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反複強調的全麵發展、素質教育、三維目標、綜合素質的聚焦、提煉和精準表達,是核心素養的升級版,是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的重中之重。小學生搞“研究”的核心價值和作用就是通過深層學習支撐關鍵能力的發展,特別是要在基礎教育階段重點培養前三個能力。
一是對高階認知能力培養的作用。《意見》強調:“培養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裏所說的認知能力應該歸為高階認知能力,單靠常規課堂以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無法完成,而“研究”活動的影響空間則很大。學生在“研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夠培養深度思考能力,提出假設能夠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夠培養信息加工能力,撰寫方案、報告以及說明、交流、答辯、展示等環節能夠培養交流、表達、分析、綜合能力,持久探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創製作品等過程能夠培養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二是對合作能力培養的作用。《意見》指出:“培養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過集體生活,學會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遵守、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學生“研究”活動對合作能力培養作用明顯,因為這種學術共同體一般是自組織形式,自主管理、自我指導、自我認知是其基本要素;合作探究中問題的提出、研究方案的製定、組織分工調度、資源的選取、報告的撰寫、展示交流等,都要在民主協商、團隊會商和不斷說服妥協中進行;學生在“研究”活動中進行信息檢索、調查訪談,要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對法律、道德、規範需要有較深入的感知體驗。
三是對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意見》提出:“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嚐試、創新創造。”創新能力作為“超級素養”,單靠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應用等學習活動是培養不出來的,而在“研究”活動中,學生參與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探究,效仿專家做課題或項目研究,不但要進行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創新性思維活動,而且還要組織知識、加工信息、提取信息,進而進行要素聯結和結構化思考,這些活動能有效促進創新人格建立、深層動機提升和元認知發展,能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真實情境和完整形態。
小學生“研究”活動應怎樣開展?
組織小學生“研究”活動,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要重點把握好目標、選題、過程和指導。
一是在目標上要把握層次和匹配度。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低年級學生“研究”活動可以觀察、記錄、描述、收集類“研究”為主,就具體現象、事物、問題切入,觀察記述關鍵內容和要素。中年級學生“研究”活動可以調查、分析、說明、信息加工類為主,重在理解知識、技能簡單應用、分析事物要素及結構。高年級學生“研究”活動可以統計、實驗、模式建構、功能設計、信息輸出類為主,重在綜合、評價、創製。實際操作中,考慮學生能力發展階段、認知技能、思維水平的交錯性等情況,適當調整分層分類指導框架。
二是選題要講求結構和關聯度。與關鍵領域和關鍵能力相對應,主要關注四個主題:生活技能發展領域——設置身邊事物探究,深層目標是學會生活,對周圍事物建構自己的認知、理解和初始概念,對原有猜測、假設、問題進行修剪和校正。這方麵是學生成長、發展、進階的窗口。學術技能發展領域——設置功課深化拓展探究,深層目標是強化知識結構、概念建立、原理通透層麵能力的發展,也是深層學習和思維發展的關鍵一環,這些能力能為學生終身學習、有效學習、高效學習提供直接支持。社會情感、情緒技能發展領域——設置社會參與服務探究,深層目標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這既能夯實立德樹人的基礎,也能切中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核心。職業技能發展領域——設置誌趣專長項目探究,深層目標是發掘潛能、發展誌趣、自我指導、自主發展,因為有些小學生認知發展超前,會表現出較突出的潛能,較早對某一領域形成了特長或專長,那麼他們就可以向著半專業、準專業水平發展。
三是過程強調關鍵環節和要素。根據關鍵能力發展的需要,小學生“研究”活動要突出五個基本環節和要素:問題驅動,即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始學習,這個問題被稱為驅動問題。情境探究,即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該問題展開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習和應用各學科知識與技能。共同協作,即教師、同伴、家長、社區成員都可以參加協作性活動,共同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工具支持,即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腳手架,幫助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升能力。成果分享,即學生要通過探究創製解決問題的作品或製品,作為“研究”活動的學習成果,並用於公開分享。
四是指導要對準關鍵能力發展點。beplay体育手机生做“研究”重在抓住其本質特征和價值,項目設計要直接指向知識應用的場景,引導學生理解真實世界的底層結構,構建基於項目研究的學習框架,深入挖掘學習的“腳本”和原型。指導要麵向深層學習、深層知識和深層理解,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建構、情境學習、社會交互、認知工具等,提升學習力、理解力、實踐力、合作力、創新力、領導力。在指導策略方麵,要注意選取簡練、清晰、有效的具體方法,如實施前中後都可反複追問幾個關鍵性問題:學習目標清晰嗎?學習過程清晰嗎?高階認知技能發展了嗎?這樣學生的“研究”活動就會提高到一個更精準的層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