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典禮與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同步在浙江溫州舉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孫津濟、寧曉琳、鄭世強、蔡開泉、李建利5位教師獲獎,位列高校獲獎人數第三名。其中,孫津濟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
中國青年科技獎是由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設立、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同設立並組織實施,麵向全國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該獎旨在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表彰獎勵在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勵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獲獎人數不超過100名。
獲獎人簡介
孫津濟
孫津濟,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教授,博導,長期從事磁軸承技術及應用研究,圍繞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技術發展的重大需求,發明並提出多種混合磁軸承結構與設計方法,以所取得研究成果為主體,應用於我國首台磁懸浮飛輪型號,並在我國第一顆新技術試驗衛星“實踐九號”成功搭載;應用於磁懸浮控製力矩陀螺並列入型號研製,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獲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3)、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5)、中國專利金獎(排名2)、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及當屆唯一的WIPO設立的傑出青年發明者獎、出版專著1部(第二作者)並獲國防工業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
寧曉琳
寧曉琳,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教授。目前主要從事航天器自主導航方法和心腦磁測量研究,在航天器天文導航、組合導航、最優估計和信號處理方麵取得了一係列成果。突破了地球衛星、深空探測器和遠程戰略導彈的自主天文及組合導航係列方法,攻克了航天器導航定位準和定位快的問題,並應用於“嫦娥二號”、“嫦娥四號”與 “天問一號”和某型號遠程戰略導彈導航係統的研製中,提供了重要的導航技術手段和關鍵技術支撐。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其中SCI論文四十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四部,教材兩部,獲授權發明專利30項。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1)和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2),2010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獎勵計劃,2017年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20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鄭世強
鄭世強,教授、博士生導師,精密儀器與量子傳感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自動化學會導航製導與控製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自然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磁懸浮技術與智能機電裝備等方麵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裝備預研共用技術、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子任務等課題,參與研製成功30kW-66000r/min高速高能量密度磁浮電機、DN400CF型超高真空大抽速磁懸浮複合分子泵等,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
蔡開泉
蔡開泉,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長期從事網絡化協同空管技術研究,在航路安全容限監測、航路網絡協同調控、四維航跡精細管控等方麵取得創新性成果,應用於民航多項空管工程建設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空管科研計劃、民航安全能力建設基金等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件。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勵多項,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2020年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李建利
李建利,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導,長期從事機載位置姿態係統(POS)的高精度測量方法與應用研究,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提出了一種小型高精度光學陀螺慣性測量單元確定性誤差建模標定方法和POS初始對準與組合估計方法,提高了機載位置姿態測量係統測量精度,支撐了機載高精度POS的研製,為提升高分辨率航空遙感載荷成像精度和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合作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5項。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4)、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排名4)和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5)。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