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北部灣大學馮國祿:為現代農業服務的科技人
2020-12-08 18:36:00
beplay2网页登录廣西分站
  beplay2网页登录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短短的十個字,將種地的辛苦展現的淋漓盡致,而這正是傳統農業的特點,“現代農業則是利用科技,將農民朋友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作為農業領域的科技人,馮國祿教授一直關注著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特別是水稻領域的機械化,“我們要為水稻的種植做些什麼?”
  農業是國之根本,無數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從改良種子到研發機械,他們用智慧提高了中國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而農機農藝融合是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征。”北部灣大學科技處處長馮國祿教授,對此深有感受,“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進程較為迅速,但與其他作物相比,部分地區水稻的機械化進程有些滯後,在我國全麵實現水稻機插、機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馮國祿教授對此極為關注和重視,他一直認為,科研工作“既要頂天立地,又要腳踏實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名農業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要為農業發展服務,為此,他帶領團隊,深入種植一線,調查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攻克重重技術難關,圓滿完成了“雜交水稻育插秧新技術提質優化研究”項目,為雜交水稻的機械化種植進一步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創新 隻為更好的履行使命
  “創新是科研的靈魂。”長期從事農業資源利用與環境方麵的研究的馮國祿教授正是這句話的踐行者。眾所周知,欽州市是個農業大市,水稻是其主要糧食作物,“我們的任務是努力提高水稻的產量,並減輕農戶的種植強度。”
  為了更好的這一職責和使命,馮國祿教授帶領團隊走遍了欽州市的農田,他發現欽州市水稻種植的秧苗移栽方式有手插、拋秧和少量的機械插秧。在這一背景下,“雜交水稻育插秧新技術提質優化研究”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采用已有的專利技術,進行水稻育插秧新技術的集成與創新,探討了雜交水稻育插秧的各項配套技術措施,形成適合欽州市雜交水稻產栽培技術措施,為大麵積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和理論依據。那一年是2008年,時間是7月,當時,人們正在為迎接奧運做最後的衝刺和準備。
  從那時起,馮教授就開始了披星戴月的研究,他帶領團隊主要研製適用於山丘區梯田、小田和雜交水稻秧、超級稻秧(包括雜交水稻大田秧和製種母本秧),也可用於常規稻秧機械化育播秧(介於拋秧與插秧之間,故稱播秧,即在大田播帶土秧)的小型、輕便、優質、高效、廉價、環保的係列機具與技術。
  該技術在設計思路上,突破了傳統思維的限製,大膽創新,首創基於拋秧原理與技術的設計思路,在綜合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一種介於人工插秧與人工拋秧之間的“人力手搖式水稻育種播秧係列機具”(簡稱播秧機)。目前研發的雜交水稻大田秧和製種母本秧的育播秧係列機具和技術,已基本上達到了設計預期目標,並已獲得多項國家專利。
  其中,“一種水稻播種育秧裝置”“一種新型育秧盤”及“一種插秧機”分屬“預分插種”技術,即通過預分插種器在育秧盤上定量定距高密度精量插種,實行規模化育秧,以提高成秧率,節省秧田。同時再進行研究內容“機械插秧”,即將育成的預分秧苗,使用插秧機進行機械播(插)秧。利用插秧機將預分插種器所育成的秧苗(2 葉-3葉1心帶土秧苗)捅插掉地成行或列,實現規則式拋秧。
  “小型輕便,麵向山區;手動驅動,節能環保;定量播種,節約秧田;底部捅插,規則播秧”是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它可通過目測控製、移動步幅,一次插秧可使36或15顆秧苗同時落地(拋秧),功效比人力提高10倍以上,可顯著增產和節約成本,其關鍵技術的創新性在於采用“秧苗倒放、底部捅插、落體定苗”新技術。達到了淺插平穩、無明顯回青期的規則式拋秧效果,也是該技術能夠增產增收的根本原因所在,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據了解,該技術進一步優化後,可彌補目前大型插秧機不能適應雜交水稻育種及山丘稻區水稻移栽的不足的缺陷,有望解決我國雜交水稻育種的母本稻秧機械移栽技術的瓶頸問題,對水稻機械化種植的推廣,意義重大。
馮國祿教授設計的插秧機
  前行 要為農業添磚加瓦
  在馮國祿教授的眼中,隻要農業在發展,機械化的研究就永無止境,作為科研工作者,要用超前的目光,解決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我國雜交水稻占整個水稻栽培麵積近50%,到目前為止真正符合雜交水稻插1株或2株要求的機插率為0。”說到這一數字,馮教授的眼中閃過黯然,但隨後又恢複了神采,因為,隨著上述已有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雜交稻稻秧移栽的機械化瓶頸有望徹底突破,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好的方式與方法能夠有效解決雜交水稻生產的施肥問題。
  施肥問題正是馮教授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將分幾個步驟進行研究探索,首先,他們將在水分散納米SiO2改性的水基聚丙烯酸酯包膜材料中添加羧甲基纖維素以調整配方組成,獲得一種新型的包膜材料,並對市售的粒狀複合肥進行包被而製備出包膜肥顆粒,並由此製作出滿足雜交水稻生長各時期需肥要求的複合肥控釋顆粒;其次,對自動化播種裝置進行升級改造,實現自動播種和自動播肥(顆粒肥),並根據每畝基本苗數量以確定每畝播種新型包膜顆粒複合肥的數量,再對“一種預分自動播種裝置”進行改造,通過裝土、壓實、播種、播肥、覆土等進行“種肥土同播”造型處理,在場坪或溫室大棚中育成帶土秧以備播插,進而從育秧環節就可實現“種肥土同播”;最後,將上述“種肥土同播”造型育秧技術育成的帶土秧,通過“超智能播秧裝備”的播秧杆播插秧苗,使之自由落體定苗於大田,並進行對照試驗與應用示範,以解決稻田撒施複合肥(化肥)的利用率和功效不高等問題。
  通過這樣的技術研發可實現雜交水稻栽植的規則式播秧,無需再施用多餘的肥料,就可實現在環保的前提下,減施減投,增產增收的科研目標。
  “農業機械化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科研為這個大目標服務。”馮國祿教授這樣說,也這樣做,一路走來,他一直用創新的技術書寫履曆,用成果踐行初心,正是有了這樣的科技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才能在有條不紊中,向著既定目標大步前行。(來源:人民周刊網)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