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號召,引領廣大青年學子積極融入貴州省鄉村振興主戰場,助力夯實鄉村信息化基礎。7月17日至23日,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智創黔行,e啟未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前往貴州省開陽縣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東湖社區)和布點學校(東湖小學)開展少兒編程、創客教育、科普宣講、直播帶貨、尋訪幹部群眾、特色產業調研等形式多樣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此期間,實踐團隊深入社區、深入群眾,將所學所知運用到實踐,爭當新時代的奮鬥者,推動“三下鄉”社會實踐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趣味課堂進社區,情暖童心共逐夢
連日來,實踐團隊通過“Mind+”編程學習軟件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同學們講授關於少兒編程的基本知識,對同學們進行分組指導,細心講解,讓同學們逐步學會自己動手變換編程模塊進行“飛機大作戰”、“貪吃蛇”等遊戲設計。此外,團隊成員向同學們展示獨立開發製作的智能無人機、智能遙控小汽車和智能垃圾分類裝置等科技作品,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啟發同學們的創客思維。采用課件講解,互動實踐的活動模式,帶領同學們用Arduino微控製器製作變頻Led燈、機械狗、循跡小車等科創作品。通過科技啟蒙課堂下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傳播科技創新理念、新知識與新視野,補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青少年的“精神短板”,助力青少年實現創新中國夢。
環保科技護老人,義務維修暖人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因此,實踐團隊在社區“老吾老”驛站攜手老人使用體感遊戲機體驗垃圾分類,讓老人也意識到垃圾分類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的意識。組織開展“科技助老,智慧助殘”科普宣講,向社區老人展示實踐團隊自主研發製作的“智能盲人拐杖”、“硬幣分揀機”等作品,讓老人充分感受到科技的進步,體會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與幸福。
此外,實踐團隊還在社區廣場展開“E護義維,與你同行”義務電腦維修活動,吸引大量社區居民前來維修、處理手機和電腦問題。不少社區居民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團隊來到當地多開展此類惠民的活動。義務維修進社區,服務社區群眾,充分弘揚青年誌願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直播帶貨助增收,尋訪基層築根基
電商下鄉,讓更多農特產品乘著直播帶貨之“東風”順勢而上。實踐團隊去到開陽縣硒街,開展富硒產品直播帶貨,助力開陽生態富硒產品數字化、產業化發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助農增收,推動數字化鄉村的打造,實現新時代鄉村模式。“現在工作穩定,住的也舒服,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我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黨群服務中心書記李廷滿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羅廷秀進行了訪問,她講述了從前艱苦的生活以及如今的美好生活。隨後實踐團隊隨機走訪了六戶社區居民,聆聽他們的脫貧故事,固牢脫貧攻堅成效。
與此同時,實踐團隊還前往了饞解香土豆絲產業區、開陽菜籽油生產加工廠進行深度訪談與實地考察,對饞解香土豆絲的產銷、產品標準、產品宣傳等方麵進行實地考察。對社區居民進行“禁毒防艾”宣傳,並與社區裏的居民們一起舉辦了文藝彙演。
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服務了當地群眾,還讓大學生們在實踐中砥礪品格、拓展素質,把愛國之情、強國之誌融入鄉村振興實踐中,用所學專業技能服務社會。今後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將持續開展好各類實踐活動,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奮力譜寫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