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正式發布南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藍圖。“海鈴計劃”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發起並牽頭,旨在探索建設中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景益鵬擔任項目負責人、李政道學者徐東蓮擔任首席科學家。項目將通過捕捉高能(亞TeV到PeV量級)天體中微子來探索極端宇宙,為我國填補該領域的空白,加速構建我國完備的多信使天文網,推動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地球物理、海洋地理、海洋生物等前沿交叉研究,孕育多項原創科學發現,為人類文明做出重要的科學貢獻。
據悉,海鈴團隊已完成首次海試任務,測量驗證了南海一處候選海域作為中微子望遠鏡台址的可行性,完成“海鈴”中微子望遠鏡的概念設計,相關論文10月9日發表於《自然•天文》。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李政道學者徐東蓮介紹,“海鈴”望遠鏡將以整個地球為屏蔽體,接收從地球對麵穿透而來的中微子,“因位於赤道附近,‘海鈴’望遠鏡可通過地球自轉探測360度全天域中微子,實現對不同方向中微子的無死角觀測,與南極‘冰立方’以及北半球其他中微子望遠鏡形成互補。”
“海鈴計劃”將分步實施。2022年底,在科技部、上海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支持下,海鈴一期項目已啟動。海鈴一期擬在選定海域建設10根望遠鏡串列,並通過長距離海纜連接南海某島基地。預計2026年成為世界首個近赤道的小型中微子望遠鏡,開展對銀河係內外的天體源搜索,並完成建設大陣列的全鏈技術驗證。海鈴計劃的終極大陣列將包括約1200根望遠鏡串列,超越升級後的冰立方,預期在2030年前後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中微子望遠鏡。
海鈴項目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上海市、海南省的大力支持,望遠鏡的預研工作也是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項目和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青年項目。為了支撐“海鈴探路者”項目的順利執行,上海交通大學於2021年6月成立了海鈴合作組,依托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天文學、海洋工程、海洋科學、材料科學、電氣工程、通訊工程等多學科優勢交叉合作,同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相關學科緊密合作,至今項目組已發展到10餘家合作單位,近百名成員,穩步推進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麵的協同攻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