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徐豔茹 劉繼安|研究生發揮核心科技攻關生力軍作用的生態係統分析
2023-07-18 09:46
中國高教研究
作者: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結合點。以“香山”技術攻關團隊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大量一手實證資料的分析發現,研究生在核心技術攻關中發揮生力軍作用的機理,呈現出外部環境與個體發展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呼應了生態係統理論:研究生的精神品質是其發揮生力軍作用的內生動力;變革型領導行為所形成的微觀係統,激發研究生的主體活力;“香山”團隊作為中間係統,為研究生搭建了良好的實踐環境;產教融合代際傳承所形成的外層係統,凝聚起研究生敢闖能拚的技術後援;國家戰略需求所形成的宏觀係統,喚起研究生的家國情懷;本研貫通、科教融合所形成的時間係統,夯實了研究生的知識與能力基礎。

  關鍵詞:創新人才;科技攻關;科研團隊;研究生;生態係統

  一、研究緣起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作出重要論述和一體化部署,體現了三者不可割裂的內在聯係:教育是人才湧現的基礎和科技發展的先導,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三者的關鍵結合點,研究生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麵對當前我國核心技術攻關的緊迫需求,怎樣更好發揮這支生力軍的作用?為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厘清什麼因素影響研究生發揮生力軍作用以及是怎樣影響的。本研究選取芯片處理器核“香山”技術攻關團隊為案例,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索在核心技術攻關中影響研究生發揮生力軍作用的要素及其作用機理,以期為研究生教育提供有益啟示。

  芯片是當前我國被“卡脖子”的一個關鍵領域。就芯片處理器核技術而言,在以“閉源”模式為主導的舊賽道上,少數國家對芯片領域技術和市場的壟斷,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陷入受製於人的困境。而RISC-V開源指令集架構,允許全世界任何機構和個人免費在RISC-V架構上進行研發,為我國開辟芯片關鍵核心技術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提供了可能。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教授包雲崗帶領的“香山”技術攻關團隊(以下簡稱“‘香山’團隊”),突破開源芯片敏捷設計方法的若幹關鍵技術,研發出性能國際先進的國產開源RISC-V處理器核“香山”芯片係列。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包雲崗教授的評價,“研究生在‘香山’技術攻關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香山”芯片技術攻關團隊為探究研究生如何在技術攻關中發揮生力軍作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本研究通過深入“香山”團隊芯片技術攻關的真實情境,獲得大量一手數據資料,借助質性研究“深描”的優勢,以生態係統理論為解釋框架,展示外部環境係統作用於研究生主體能動性的過程,闡釋科技攻關中研究生發揮生力軍作用的機理。

  研究生不僅是未來科技創新的後備人才,也是當下科研的生力軍,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中作出突出貢獻。已有研究傾向於通過研究生在發表高水平論文中的貢獻度等量化指標,來表征研究生的生力軍作用。然而在當前國家麵臨“卡脖子”困境、亟需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形勢下,構建良好製度環境,激發研究生主體活力,使其敢啃、願啃、能啃技術攻關“硬骨頭”,是研究生教育麵臨的重要問題。

  有關研究生科研績效影響因素的文獻並不少。從研究生主體層麵來看,參與科研活動的內生動力、目標導向等是影響其科研創新能力的關鍵。從外部影響因素來看,高支持型導師指導模式可以提高研究生內部動機及科研投入,進而對其科研創造力產生積極影響。另外,寬鬆的科研團隊環境,明確的團隊戰略目標以及卓越領軍人才等有利於研究生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而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和平台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學術誌趣,促進其科研能力增值。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科教融合不僅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質,也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產教融合可以有效培養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層次專業人才,而本碩博貫通可以加快研究生成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然而,以往研究缺乏將影響研究生科研攻關生力軍作用發揮的內外部因素看成一個有機係統,關於外部環境因素如何作用於研究生主體能動性的機理尚不清晰。

  生態係統理論認為,影響個體發展的環境是一個“4+1”嵌套層次結構係統,每層係統都對個體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且係統間相互影響。從空間維度看,存在由內而外的四層係統:微觀係統、中間係統、外層係統和宏觀係統。微觀係統指個體在其中與他人有直接互動或發揮作用的直接環境。中間係統指各微觀係統之間的聯係或影響該聯係發揮作用的環境。外層係統指個體並未直接參與但對其發展產生影響的係統。宏觀係統指塑造其他三個係統中互動行為的社會環境。而時間係統則強調個人生命曆程曆時性發展與其所處環境曆時性變化之間的有機互動。

  生態係統理論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關注不同層麵的外部環境如何影響個體發展,因而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整體、動態地探析科技攻關中研究生所處環境係統的要素,及其與個體能動性的互動機理。

  二、研究設計

  課題組於2022年1月30日至2月8日參與式觀察“香山-雁棲湖”芯片的攻關調試工作,加入調試工作組微信群,於2022年2月至6月每周一次參與式觀察“香山”團隊課題組組會,以半結構化形式深入訪談“香山”團隊的碩博研究生共22人(其中14位為博士研究生,4位為碩士研究生,4位為已保研的本科生),團隊帶頭人、工程師以及行政管理人員共6人,同時對非正式情境下與“香山”團隊成員的聊天互動作詳細的田野筆記。(見表1)

  本研究利用NVivo 12軟件,采用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路徑,對獲得的大量一手資料進行主題分析,並對涉及的參與者個人信息進行匿名處理。

  三、影響因素識別與作用機理分析

  (一)主體的內生動力:研究生的精神品質

  個體內部動機是其行為的根本驅動力。本研究發現,“香山”團隊中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成就感等是其參與科技攻關並發揮生力軍作用的內生動力。

  研究生們的創造活力對於計算機學科領域的科技攻關非常重要,正如“香山”團隊帶頭人之一唐丹所說,“計算機這個專業更新迭代很快,無論在理念還是動手能力上,資深的不一定有年輕人做得好。”本研究發現,“香山”團隊中的研究生敢於挑戰權威,打破常規思路,敢於說“那些人的思路我不認可。”(I-ZYY)他們秉承著“隻有做了才知道”的精神,在麵對技術攻關難題時,激勵自己“幹活!上!不要慫!”(I-ZH)這是因為研究生們沒有承擔失敗後果的壓力——“天塌下來有老師們、有計算所擔著。”(C-CQ)這一方麵說明,研究生們的試錯成本很低,另一方麵也說明,“香山”團隊中研究生們無畏精神的背後是機構和團隊帶頭人為其發揮創造活力所建構的組織環境。

  除探索精神,團隊中的研究生們還擁有以成就感為引領的內部動機。在談到自己參與“香山”技術攻關的體驗時,他們提到“就是開創自己版圖的感覺。”(I-WKF)正是這種開創自己版圖的動力,使幾位研究生在2022年春節留守北京做測試。在“知乎”上,一些網友對春節加班行為提出質疑。排除新冠疫情期間出入京限製這一因素,團隊中的研究生表示,“網友可能不能理解我們想要看到芯片點亮的心情。自己做的東西,出了成果,會非常開心。”(I-ZH)

  這種開心主要來源於“用學到的知識真正做出芯片的成就感。”(I-GLR)這種成就感驅動著研究生們“再努力一點,讓它性能變得更好一點。”(I-JY)這呼應了研究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內生動力對其創新行為有積極影響的已有研究發現。

  外部環境可以通過滿足個體不同層次的需要作用於主體內部動機,從而增強個體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本研究發現,新時期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作為宏觀係統,產教融合文化作為外層係統,團隊環境與成員互動作為中間係統,變革型領導行為作為微觀係統,本研貫通、科教融合製度安排作為時間係統,分別作用於研究生主體,在促進研究生發揮科技攻關生力軍作用中,呈現出不同的機理。

  (二)微觀係統激發研究生主體活力:變革型領導行為的作用

  變革型領導是指領導者通過領導魅力或理想化影響力、感召力、智力激發和個性化關懷等領導行為,使下屬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實現高績效的領導風格。本研究發現,包雲崗和唐丹組成了“香山”團隊中的“領導組合”,通過一係列變革型領導行為激發了研究生們創新創造的動力與活力。

  領導魅力是指能使下屬產生崇拜、尊重和信任的影響力。團隊研究生對包雲崗的一致評價是“人格魅力爆棚。”(I-THJ)當進一步追問包老師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哪裏時,研究生們都會提到“前沿視野”(I-CGK)、“大格局”(I-HW)等。由此可見,包雲崗開創國內開源芯片生態的行為,贏得了團隊中研究生們的崇拜與尊敬。此外,包雲崗和唐丹投身芯片設計開發的工作熱情也贏得了研究生們的信任。

  “說他們是天才也好,聰明也好,其實更多的是他們的努力……”(I-ZH)“香山”團隊領導的學術前沿視野、對科研的熱情、投入的工作態度對研究生們產生無形但強有力的影響,使得“大家都有很強的動力。”(I-JW)

  領導的感召力體現為通過闡明意義等行為,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喚起團隊精神。包雲崗在組會中會通過講故事,持續向成員傳遞“香山”項目在破解芯片“卡脖子”困境、推動產業發展中的意義。“包老師通過講故事給我們打雞血,讓我們形成了推動國內開源芯片生態建設的願景。”(I-XYN)除了正麵激勵,包老師在組會中也常常給研究生們分享質疑芯片“開源”理念的聲音:“有人對我們現在的路線有懷疑。他們沒有經曆過,所以懷疑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用努力去證明這條路線是對的。”

  包雲崗負責“打雞血”,唐丹起穩定軍心的作用。回憶起“香山”技術攻關的初創期,唐丹說當時內心很忐忑,“一群學生軍,不知道能做成什麼樣……我在他們麵前肯定要表現得自信,要讓他們相信自己能行。”唐丹作為中科院的高級工程師,擁有豐富的工程經驗,他總能在研究生們遇到問題“心裏慌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唐老師看到我們的問題,就給我們畫道,一怎麼辦、二怎麼辦,看到他這麼說,就覺得這事兒穩了。”(I-ZH)

  領導的智力激發行為是指鼓勵下屬的新見解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給下屬賦權,增強其參與感。“香山”團隊中的研究生們認為“我們團隊的創新創造能力比較強”,這是因為“沒有一個leader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而是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讓我們實施自己的idea。”(I-WKF)此外,包雲崗和唐丹也並不排斥組內爭論,認為“爭論是另一種凝聚共識的途徑。”

  參與式觀察組會發現,研究生們與老師之間、研究生互相之間有時會就某個觀點產生分歧,此時往往是組會中討論最激烈的時候,因為大家都毫無保留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可見,“香山”團隊中研究生們對於團隊事務具有非常高的參與感,認為是“自己的事”。包雲崗認為,“讓他們有主人翁的意識非常重要”,因此他通過多樣化的賦權行為來增加研究生們的參與感與歸屬感。當外界對“香山”係列芯片技術有誤會時,包雲崗也賦權給研究生們,讓他們去“危機公關”,與自媒體聯係,在社交媒體發表聲明等。也正是如此,團隊中的研究生們真正將“香山”技術攻關項目看成自己的“孩子”。

  領導的個性化關懷行為是指關注具體的人,尊重其需求。當提到自己與包老師和唐老師的關係時,“香山”團隊中的研究生們都認為,“他們沒有把我們當成勞動力”(I-GLR)“比起項目,他們更加關心學生”(C-XYN)等,因此“大家都願意跟著他們幹。”(I-WJW)這呼應了已有研究中展示的高支持低控製型指導方式對研究生科研創新的正向影響。

  (三)中間係統搭建研究生實踐的環境:“香山”團隊作為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是指團體成員飽有熱情地共同關注某一領域,共享經驗、工具、故事、描述問題的方式,並通過持續互動深化擴展該領域知識和專業技術。三個關鍵的實踐特征決定著實踐共同體的性質:相互的投入、共同的事業和共享的經驗庫。

  相互的投入指實踐共同體成員一起行動並相互協商實踐的意義。共同的事業意味著實踐共同體中的參與者通過意義協商,產生共同的責任、願景和目標。共享的經驗庫指在共同體存在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慣例、詞語、工具、處事方式、故事等資源。個體在實踐共同體中的活動過程可以看作是一種“參與式”學習機製——“合法的邊緣性參與”。

  “合法”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表明新手獲得共同體成員資格;“參與”實踐活動,擁有相應的地位和真實的任務;“邊緣性”指“外圍的、不那麼重要的”。新手參與是一個動態性的過程,在其中逐漸完成從“邊緣”到老手甚至核心成員的身份轉換。這個過程符合成員自身能力發展的邏輯規律:隨著知識的積累、地位的提升,逐漸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與機會,實現“充分參與”,融入擁有共同任務目標的行動共同體中,完成身份認同。

  研究發現,“香山”團隊具備實踐共同體的三個核心特征。研究生們通過相互投入的學習行動,從“邊緣性參與”發展至“充分參與”,實現了認知發展與身份建構。由此,他們朝著共同的事業目標,利用共享經驗庫,在“香山”技術攻關任務中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1. 相互的投入:學習的相互性促進參與的充分性。包雲崗將課題組30多位研究生分組,形成了高年級研究生帶低年級學生的指導模式。“香山”項目作為一個平台,首先賦予了新手們參與資格,又通過“大帶小”為他們提供了由“邊緣性參與”到“充分參與”的學習平台與進階通道。高年級研究生通過整理工作經驗文檔,“把工作思想和方法記錄下來,在把項目交接給下一代後,他們就能直接基於這些文檔去做。”(C-JY)這些文檔不僅總結高年級研究生在工程實踐中的一手有用經驗,還包括他們曾經走過的彎路。

  共享共性問題和經驗,是一種顯性的相互投入方式。而隱性的相互投入對於“香山”團隊中新手的發展也十分重要。“香山”團隊每周參與組會的學生都在30人左右,包括大四保研、剛剛入組的新手們。他們在組會中的發言並不是很積極,更多時候是在認真地聆聽,“旁聽組會讓我知道了師兄師姐分別負責哪個方向。”(I-CLS)當需要幫助時,“就去問負責的那個人。”(I-LRQ)這種“隱性”的互動不僅限於知識經驗層麵,還使新手們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並以此作為自己不斷學習的動力。

  “香山”團隊高年級研究生通過顯性和隱性方式,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傳遞給低年級學生,促進新老成員實踐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香山”團隊也逐漸深化、更新自身的學習能力,使得新手借由相互學習轉變為老手,甚至從學習者發展成為教育者,實現認知與能力的發展。

  2. 共同的事業:理念、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三重變革。共同的事業在參與者之間產生相互問責的機製,使他們明白共同體的目標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動,推動共同事業的發展。研究發現,“香山”團隊的共同事業是推動芯片設計領域“理念、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三重變革”。

  在理念變革方麵,“香山”團隊一直致力於推動國內“開源”芯片生態建設。包雲崗認為傳統的芯片行業一直采取“閉源”設計開發理念,而“開源”則是以最低的門檻讓大家盡可能獲取技術,從而使技術更加容易推廣。“香山”團隊以解決我國芯片“卡脖子”困境為目標,堅定地將其所有的設計、驗證、基礎工具代碼向國內外學術界、工業界以及個人愛好者開放,努力實現芯片設計開發由“閉源”到“開源”的理念變革。

  在生產關係變革方麵,要解決我國芯片“卡脖子”困境,需要提升芯片行業的整體能力。這不僅需要學界不斷創新原理、開發原型,更需要將原型實現為產品,在業界推廣。“香山”團隊嚐試推動芯片設計開發中生產關係的變革,聯合企業共同開發芯片共性技術,開發開源的、高性能芯片處理器並實現產品化。目前,“香山”團隊已經成功聯合騰訊、阿裏等企業研發團隊,共同開發第三代“香山-昆明湖”芯片。

  在生產力的變革方麵,“香山”團隊不僅做開源芯片,更要像Linux那樣,在CPU領域建立開源處理器內核主線,讓它像Linux那樣至少存活30年。要實現該目標,“就要不斷推進現在的前沿技術,通過敏捷的方法做出世界級的CPU出來。”(I-JW)為此,“香山”團隊一直致力於芯片設計開發的生產力變革。

  自2016年起,團隊就開始探索使用敏捷設計語言Chisel,而不是傳統的Verilog。當時學界與業界普遍質疑Chisel,團隊做了對比實驗:讓一位工程師使用Verilog,兩位本科生使用Chisel,分別設計一個小模塊。結果發現,實現相同的功能,Chisel開發效率遠高於Verilog,代碼量僅為Verilog的1/5左右,且開發質量不相上下。此外,“香山”團隊還高度重視構建支持敏捷設計的基礎設施,即支持後續技術迭代優化的一整套完整的技術流程、工具與平台。團隊不斷開發芯片敏捷設計方法、開發步驟、各步驟所需工具,並將其集成到一個平台。最終,他們開發的各種優化和調試工具,支撐起一套處理器芯片敏捷開發的流程,大大加速了優化和驗證環節。

  實現芯片設計開發理念、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三重變革不僅是包雲崗的個人願景,也是團隊中研究生們的共識。正是基於這種意義共識,“香山”團隊中的研究生們飽有熱情,希望自己能夠在科研攻關中作出貢獻。這激勵著他們將理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包雲崗提到,“我並沒有告訴他們怎麼做,這批學生就開發出來十幾個工具!而且這些工具還能有機組合到一起,變成一條新的工作流,擺出來以後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團隊成員間的經驗共享和有效配合是研究生發揮生力軍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3. 共享的經驗庫:身份符號建構與團隊工作風格。共享的經驗庫既可以是顯性的、物質化的,也可以是隱形的、默會的。“香山”團隊中共享的經驗庫不僅包括“香山”人的身份符號,還包括默契的團隊工作風格。

  “香山”的架構代號以“湖”命名。第一版取名“雁棲湖”,靈感來源於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凸顯研究生們的母校情節。第二版“南湖”是向建黨100周年致敬。第三版“昆明湖”則代表了“香山”團隊工作室附近的頤和園昆明湖。這些代號是團隊成員作為“香山”人的身份建構。基於此,研究生們稱“香山”是自己的“孩子”。為了合力把孩子“養好”,他們秉持“誰負責,誰解決”的團隊合作風格。

  研究生們在“香山”團隊中都承擔某項具體的任務,且彼此間的工作聯係程度很高,需要相互配合。這種配合並不是像流水線一樣,前一個任務完成才能開始下一個任務,相反,團隊中研究生們的工作是並行的。在實際攻關工作中,他們形成了團隊合作的共享經驗庫,“大家心照不宣,把自己負責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合作。”(I-GLR)這種“心照不宣”得益於成員間共享的“香山”人身份以及默會經驗。

  可見,科研團隊作為專業實踐共同體,通過多元的同伴組合、有序的學習活動、交流分享的網絡空間、共情的學習投入、主動融入的感召力等,凝聚研究生的科研精神、促進研究生發揮創新創造潛力與能力。

  (四)外層係統為研究生敢闖提供技術後援:產教融合的學派文化

  “香山”團隊的共同事業之一是要實現生產關係的變革,這是中科院計算所長期形成的學術價值觀。孫凝暉院士回憶中科院計算所的“學派文化”時說:“從建院之初起70多年,第一代人就是做真實的係統,不會僅僅停留在論文上”,其產教融合模式為科研界和產業界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

  研究發現,優秀的行業校友在團隊帶頭人召集下,聚集在“香山”平台,為團隊研究生的設計開發工作提供指導。“業界專家的指導很重要。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心裏有底。”(C-JW)更為重要的是,來自科研界和產業界的同門師兄弟/妹們“像戰友一樣合作過,相互之間都是信任的。”(I-CY)

  在資深技術專家團隊指導下,研究生們敢於啃芯片技術攻關這塊“硬骨頭”,激勵著自己“努力把‘香山’做好。”(I-LZJ)

  (五)宏觀係統培育研究生的家國情懷: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呼召

  包雲崗認為,“現在我們國家芯片‘卡脖子’,關鍵就在於有些東西被西方國家壟斷了,封閉方式幾乎不可能打破壟斷的。通過開源方式,打破科技排他性,壟斷自然就破解了。”因此,“香山”團隊一直在推動開源芯片生態建設,希望10年後我國能夠擺脫芯片“卡脖子”困境。

  國家急需實現芯片技術突破這一戰略需求催生了“香山”團隊。在談到“香山”團隊能夠取得當前技術突破的原因時,研究生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天時”,“國家被打壓,需要自主技術,重視芯片開發。”(I-CGK)在“香山”團隊,“國有疑難可問誰,強國一代有我在”是研究生參與科研攻關的內驅力。

  (六)時間係統夯實研究生的科研基礎:本研貫通、科教融合的製度安排

  本研究采訪的22位研究生中,有16位本科畢業於國科大,還有1位是參加過“一生一芯”項目的校外學員。國科大本研貫通、科教融合的製度安排為“香山”團隊研究生夯實了知識基礎與科研能力。

  “一生一芯”教學改革項目由包雲崗牽頭發起,旨在構建出貫通式、全棧式的知識體係和研究性課程實踐。讓學生參與芯片設計並流片來實現理實結合。參與首期“一生一芯”的本科生在“香山”項目中貢獻了超過1/5的代碼,參與“一生一芯”的經曆使他們提高了能力、增強了自信、學會了合作,進而在“香山”項目中快速“上手”。

  此外,國科大堅持科教融合,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突出科研實踐,寒暑假為本科生提供在中科院所屬院所實習的機會。因為來計算所實習,當時還是本科生的HJ和YX得以“真正地寫一個CPU”,近距離接觸體係結構領域科研環境,“一下子被它吸引了”,之後報考了包雲崗的研究生。除了培養興趣,科研實踐還使學生們積累了工程經驗,這對“香山”項目的順利進行非常重要,國科大科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也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

  基於生態係統理論,研究生在“香山”團隊中發揮生力軍作用的機理呼應了該理論中關於外部環境與個體發展之間不斷演進的複雜互動關係。(見圖1)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一體化部署,隻有充分理解三者之間的係統性協同關係,才能更好地發揮三者的合力。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本研究呈現的核心技術攻關中研究生發揮生力軍作用的機理,生動體現了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理念,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培育研究生家國情懷,激發內生動力和創造力

  研究生內在動機對其創造力的發揮具有顯著積極影響。“香山”團隊研究生發揮生力軍作用的內驅力在於解決國家芯片“卡脖子”困境,體現了他們的家國情懷。

  因此要重視引導研究生認識自身承擔的使命與責任,激發並不斷鞏固研究生的報國誌向。團隊中教師的言傳身教是最直接的途徑,邀請老一輩科學家或傑出科技人才舉辦講座等,也是傳承科學家精神的有效形式。此外,還應重視為研究生提供參與重大科研任務的機會,將其報國誌向轉化為報國實踐,實現個人夢與國家夢的同頻共振。而這需要培養微觀係統變革型團隊帶頭人、凝聚中間係統的團隊力量、厚植外層係統的“學派”基因、優化時間係統的製度設計。

  (二)培養微觀係統變革型團隊帶頭人,激發研究生創新創造活力

  包雲崗與唐丹作為“香山”團隊變革型領導,在開源芯片開發設計領域的遠見與大局觀,對研究生們產生了很大影響,贏得了研究生們的尊重與信任。包雲崗教授是建構中國開源芯片技術生態係統的引領者,不斷向學生們闡釋通過做“真實的係統”推動芯片產業發展來解決國家“卡脖子”困境的意義,感召研究生們在項目攻關中保持高度的責任感。

  因此要重視引進和培養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擁有大學術格局與視野的變革型團隊帶頭人,通過向研究生們闡明科研的意義與傳遞信念來凝聚共識,激發研究生的創新創造活力。

  (三)堅持中間係統人才引領驅動,凝聚一流科技創新團隊力量

  “香山”團隊很好地闡釋了“人才引領驅動”下,科教產教雙融合在凝聚人才、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中的作用。在項目前期,團隊帶頭人從戰略上對開發方案做統籌規劃,並基於研究生們的興趣和專長作分工。他們還利用中科院計算所的師友資源,凝聚了一批科研界和產業界資深專家,為研究生生力軍作用發揮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允許內部爭論的存在,使研究生們敢於質疑權威,大膽表達並驗證自己的創新想法,同時注重給研究生們賦權,從不吝嗇表達對研究生們工作的認可,這也是“香山”團隊的研究生們總是充滿自信的主要原因——用管理人員的話說,就是“總是朝氣蓬勃,好像沒有什麼難得住他們。”(I-CR)

  因此要樹立“人才引領驅動”理念,在科技創新團隊中凝聚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等人才力量,建設人才梯隊,通過專家的豐富經驗與研究生們的創新創造活力的結合,保障研究生發揮科研生力軍作用。

  (四)厚植外層係統“學派文化”,傳承實踐共同體的事業目標

  共同的事業有利於激發研究生參與科研攻關的內生動力。而共同的事業需要培育,厚植“學派文化”有助於形成實踐共同體。“香山”團隊的“學派文化”首先傳承自計算所的產教融合模式。研究生們以“理念、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三重變革”為共同事業目標,以“香山”人的身份符號和“誰負責,誰解決”的團隊工作風格為共享經驗庫,以“開創版圖”的成就感為引領,在項目攻關中保持高度的責任感,相互配合做好任務,充分發揮了科研生力軍的作用。

  因此要基於自身曆史傳統、發展優勢、辦學特色,明確組織使命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將院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的共同事業目標融入科研團隊、班級等實踐共同體的“學派”基因中,傳承科研攻關的事業目標,以此賦予研究生主人翁意識。

  (五)遵循時間係統人才成長規律,創新高等教育體製機製設計

  “香山”團隊中的研究生們首先是“學習者”,這要求團隊中的教師始終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幫助研究生通過相互性學習,從新手發展為老手,最終實現“充分參與”,發揮生力軍作用。國科大本研貫通、科教融合的製度設計為團隊後備成員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真刀真槍”參與科研的平台和機會,培養了他們的科研興趣,積累了工程經驗。

  因此要踐行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基於研究生教育科教融合的本質,充分將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落實本研貫通的體製機製,實現人才早發現、早培養、早使用。

  【徐豔茹,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劉繼安,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3年第7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SRC-1708459285 2022-10-24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