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900多公裏、曆經11年,杭師大錢江學院的“山海情”讓人感動
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訊(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 徐儷 林洋帆 盧逸程 楊舒暢)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剛結束,有關扶貧題材的電視劇《山海情》正在熱播,該劇講述了1996年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故事。劇中呈現的惡劣環境、當地人的脫貧渴求,喚起了一代代錢江人的“山海情”。
![](./W020210225612727094318.png)
從錢塘江畔到北疆戈壁,這場跨越1900多公裏的守望相助,從2009年到2021年(2020年疫情原因擱置),180餘名杭州師範大學支教隊員深入寧夏海原縣進行扶貧支教。捐電腦、建圖書角、完善當地孩子的貧困庫。11年的愛心接力,助力開鑿水井、捐資捐物、傳授知識,現已累計資金30餘萬元,呈現了一部錢江版的《山海情》。
![](./W020210225612971933923.png)
西海固,是1953年成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區,下轄西吉、海原、固原三縣——取三縣名稱首字,即為“西海固”.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那些故事
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築夢西海固暑期社會實踐隊伍成立於2009年,並於2009年夏天正式啟動西海固支教計劃,在海原建立了第一個西海固地區的支教實踐基地。
![](./W020210225600807179364.jpg)
△2009年“築夢西海固”社會實踐隊長韓笑君
2009年,社體08級的韓笑君作為錢江學院第一批到訪那裏的學生,當看到那裏因為極度幹旱,小麥麥穗都是空的,馬鈴薯根拔出來都是沒有發芽時,他們就希望能夠把這個地方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到這個地方。
![](./W020210225600807185588.jpg)
2010年,韓笑君和他的隊友們打算通過紀錄片去闡述這件事情,通過攝像機把他們看到的傳遞給到大家,希望通過走訪和闡述,把西海固的真實麵貌展現給大家。
△2015年錄製視頻《築夢西海固》
回憶起在西海固的經曆,2015、2016前往西海固的英語1402蔣夢圓說:“難忘的就是一場大雨過後,道路泥濘且漫長,等到了學校,大家的鞋子都已經看不出原本的顏色。一路支撐著大家走到學校的是每天放學後,孩子們用非常期待的眼神望著大家,說:‘明天見’,想到有這麼一群小朋友在學校期盼著,再遠的路大家都可以堅持走完。”
![](./W020210225595250758695.jpg)
雖然腳下的路會有泥濘,可這一群又一群的同學在那個村莊裏看到了這輩子最難以忘懷的星空。遼闊的宇宙讓每個人都不禁感歎自己的渺小,可即使渺小但又在此刻十分挨近。
在西海固的兩次短短的支教經曆裏,令編導1502的申雪萌直到如今偶爾想起,心中還是會被柔軟占據的就是當地的那些孩子們。
![](./W020210225600807194130.jpg)
“你知道嗎?這些孩子的記憶力特別好。在我第二次去到當地的時候,團隊的成員結構也因為一些主客觀因素有所變動,但令我們又驚訝又感動又難過的是,他們記得我們,會掛念我們,期待我們。”
她記得有個孩子抓住她的手問她:“萌萌老師,某某老師怎麼沒有來呀?”
她記得在手工課的時候,有個孩子沒記清楚他們同實踐隊一個同學的名字,會專門跑到他身邊,悄悄問他叫什麼,然後一筆一劃的在自己做好的手工上寫下那個名字,最後把手工作為禮物送給那個同學。
![](./W020210225600807190720.jpg)
她還記得自己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裏經常給與自己結對的孩子通信,為了能讓小妹妹看懂,她特意區別了拚音和漢字。
她更記得離別時,那些不舍的眼神和肢體動作上表現出來的依依惜別。
![](./W020210225600807202545.jpg)
那些努力
在漫漫路途中,自2009年第一次活動起,之後每一次錢江學子都是乘著綠皮火車一路輾轉。“我們全程保持了一個很高的初心,我們沒有選擇飛機,也沒有選擇軟臥,我們坐綠皮火車的硬座,我記得很清楚,我們出發的那列火車叫1154,回程的叫1155,1154這班車是承載了我們夢想出發的一班車,坐30多個小時到西安再轉車,路上我們8個人去擠一間100塊一天的房”。
![](./W020210225600807216220.jpg)
韓笑君說:“我們用最便宜的路費,最便宜的住宿費,以最低的成本去到了西海固,因為我們明白,在路程上省下來的錢,可以多買點文具幫助西海固的孩子們。”他們在學校裏通過將西海固的照片製成明信片做宣傳義賣時,大家的踴躍程度,包括當時為了讓更多人關注而開設的微博裏都收到了來自各行各業的私信,想要為西海固出一份力,“這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有很多人跟我們有一樣的想法,我們至少做到了讓大家跟我們感同身受”韓笑君回憶道。
![](./W020210225600807227009.jpg)
△文一路小區的明信片義賣活動
孟浩是2009年、2010年參加西海固社會實踐的。當時有個小孩叫李然,成績很好,但家裏迫於生活壓力她無法繼續讀書。當時還是學生的孟浩,主動承擔了她一年的生活費(每月300-500元),讓她繼續高複一年。李然很刻苦,後來考上了合肥工業大學,畢業後回寧夏成了一名老師,現在生活美滿幸福。
![](./W020210225600807224958.jpg)
△孟浩
2015年擔任隊長的蔡澤恩在中轉站西安。那一次他們停下腳步,也組織了一場街頭募捐活動。隊員們一個個拿起麥克風和路人去宣傳,去籌集資金的時候,那個來自大山的故事就這樣生動不作偽地從他們的心底流淌出來。僅那三天,他們籌集到了一萬多元。
![](./W020210225600807232535.jpg)
△2015年西安站的募捐現場
那一年,蔡澤恩和團隊一起,為做孩子們的貧困檔案,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地走訪當地家庭。有一個叫做馬成龍的孩子,就是在他們整理檔案的幫助下找到善心人士資助,最終實現了自己的“逆襲故事”。這真的就像電視裏說的那樣,他在眾人的幫助和期待之下,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終走出大山,考上寧夏大學,去到他渴望已久的“山以外的世界”。
![](./W020210225600807246687.jpg)
△馬成龍的錄取通知書
當他真的親眼見證了這一切,心裏覺得既是幸福,又是難過。“幸福的是,原來你的善意,你的努力,真的能夠對一個人的人生產生翻轉,而難過的是,無論再怎麼努力,很多的客觀條件根本不是我們這些學生能夠左右的,因此,也隻有這一個。”
![](./W020210225600807241913.jpg)
△蔡澤恩(左)和馬成龍(中)
這些年來,錢江的大學生利用網絡平台讓更多山外的人看到這些貧苦小山村裏每天上演的日常和那些真的渴望知識並且需要幫助的孩子們。2011年起他們就在微博平台記錄支教小隊在西海固的生活,接著2015年開通微信公眾號負責募捐和讚助。這些看似輕鬆的事情卻在現實中真真切切地讓學生結到對子,從此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在這條道阻且長的路上,錢江學子始終步履不停。
近兩年作為帶隊老師前往西海固的莊凱老師,學生時代也曾是這支隊伍的一員。
他說:“‘築夢西海固’社會實踐活動承載了很多錢江人的回憶,每年都會提前兩三個月開始籌備,籌備期會得到很多師生的關注,主動捐衣捐物,力所能及獻出自己的愛心。2020年因為疫情原因,這項已經連續十一年的實踐活動被迫中斷,但莊凱老師也表示,隻要疫情穩定下來,一定會重新開展這項活動。”
![](./W020210225600807256446.jpg)
那些改變
在擁有兩次前往西海固經曆的申雪萌印象中,西海固的變化在她作為隊長第二次來到當地的時候得到展現。2017年是具有轉折性的一年,在2016年還需要一瓶礦泉水幾個人分著喝的尷尬局麵被村裏剛接通的自來水打破,曾經當地居民上頓完了還要考慮能不能吃下頓的困窘也漸漸被勉強能夠解決溫飽問題替代。
![](./W020210225600807262302.jpg)
除了看到西海固實實在在的變化。這兩次的社會實踐也給蔡澤恩帶來了很大的成長,“現在想想,大學的時候參與這樣一項社會實踐活動,真的對我整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產生了很積極的影響。會更主動地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遇到困難時,會下意識地往正向的角度去考慮,同時也會更加珍惜現在我所擁有的。”
![](./W020210225600807262205.jpg)
莊凱老師也表示,十幾年來,這支由錢江老師同學組成的社會實踐隊伍完全見證了西海固這個小山村從曾經的窘迫難言走到“用水難”問題得以解決、生活條件得以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今天。這種改變的取得,離不開國家的脫貧政策的支持,離不開當地的人努力,也離不開一代代《山海情》裏誌願者們,還有一屆又一屆青年人的關注和宣傳。
![](./W020210225600807276341.jpg)
或許就如2019年的社會實踐指導老師裘良華老師所說的:“不能為孩子們帶來很多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他們埋下一顆種子,打開一扇窗戶,讓他們知道遠方還有更大的世界,還有更多的生活方式可以選擇。”
![](./W020210225600807289139.jpg)
曾經滿是塵土的荒漠上,已布滿一片綠色;曾經艱苦的汗水裏,澆灌出了喜悅的花朵。不長草的“幹沙灘”,如今成了“金沙灘”。《山海情》的故事已落下帷幕,西海固和錢江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感謝十一年來,為“築夢西海固”社會實踐活動默默奉獻的每一位錢江人。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