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訊 (記者 占塵雪 通訊員 邵素芳 錢佳芹)10月20日中午,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的操場上一片歡騰。為引導學生感受農耕文化,親身體驗田間勞作的辛苦,直觀感受“粒粒皆辛苦”,學校開展了以“弘揚勞動精神,樂享農耕農趣”為主題的吉尼斯挑戰農耕運動會。
本次活動共有2個團體項目——挑水接力和糧食搬運以及3個個人項目——插秧、剝花生和剝玉米,高度模擬了從播種農作物到豐收的全流程,七年級和八年級同學參與其中,共同勞動,共“慶豐收”。
灑下汗水——“挑水接力”
挑水接力比賽中,702班和803班分別派出10人參賽,參賽選手們肩挑扁擔,將兩桶水運至20米外的水桶內,在規定時間挑水量多隊伍獲勝。
挑著水的同學穩步慢跑著,舀水的同學一邊著急一邊為同伴指導加油:“要雙手扶住扁擔兩端”“別著急,穩一點”.....。這不僅是體力活,還非常考驗同學們的協作能力和心態,裝多了容易灑,裝少了又晃得厲害,不急不躁,水量適當的同學才能將水平穩地運往目的地。
播種希望——“模擬插秧”
伴隨一聲清脆的哨聲,參賽同學們開始將一株株“秧苗”插進泡沫板。看似簡單的“插秧”,其實也是一門學問。“這個‘秧苗’其實很容易插歪或插不進泡沫板裏,不像想的簡單。”810班的胡惜諾對記者說。
看到同學們將“秧苗”插得東倒西歪、間距時寬時窄。學校屋頂農場的顧問邵師傅出馬為同學們做示範,教同學們如何拿捏深淺、斟酌間距:“這就像我們在農田裏插秧一樣,要插得直、有一定間隔才對”。
好事花生——“剝花生比賽”
“手都剝痛了”“怎麼剝不出來?”......幾分鍾過去了,筐裏的花生仁卻沒幾顆。“花生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所以我以為剝花生很簡單,但其實這個花生殼很硬,還是有點難剝開的”701班的王夢潔說,“我們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即使是一棵花生的背後也包含著很多汗水。”
收獲美好——“剛好玉見你”
剝玉米個人賽中,10名學生圍著玉米,比比誰的動作更快。平日裏用來寫字的手,剝起玉米和花生來竟然也相當敏捷。805班的李昕怡剝得又快又完整,邵師傅在一旁指著她說:“剝玉米有技巧,要像這個小姑娘一樣,先剝掉一排,再整排捋。”
學校德育副校長樓暘介紹道:“我們用了七成老的玉米,一方麵是想增加一些比賽難度,另一方麵也是希望孩子們可以把自己剝好的玉米當成食材帶回家,既不浪費糧食,又能讓同學們品嚐到自己的勞動成果。”
秋的收獲——“糧食搬運工”
同學們搬起一袋5kg的大米放進小推車,隨即出發。有同學跑得又穩又快,有的則稍顯吃力。“得知有這樣的比賽,我們班的同學都搶著要報名,最後老師通過抓鬮的方式把我選了出來。”711班的陳梓優笑著對記者說,“我覺得比賽很有意思,希望以後也有機會參加。”
在正午的陽光下,勞動過後的少年們小臉漲得紅彤彤的。一筐筐來自屋頂農場的菜被作為獲勝者的獎勵,讓同學們更知豐收的喜悅與勞動的快樂。樓暘表示,此次活動為同學們搭建這樣的平台,是希望同學們能動動手、出出汗,在放鬆心情、感受團隊力量的同時體會勞動的艱辛,也收獲勞動的快樂。
在秋收的季節,丁蘭實驗中學通過創意運動會,讓學生在校園內體驗收獲的喜悅,感受農耕文化的同時,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們學校特設了‘1+1+x’家校社勞動研學手冊,作為校園勞動研學的重要部分。學校以理論知識為基礎,讓學生走出課堂,放下筆頭,拿起鋤頭,在體驗農耕中讓使學生有所思、有所悟。”丁蘭實驗中學副校長錢佳芹說,“學校通過這樣的勞動研學形式,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 餘新花 趙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